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路径.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188502452
  • 上传时间:2021-07-3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71.37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路径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规则意识的培育也越来越引起各国教育的重视本文基于现阶段小学教育现状,从认识、认知、行为三个方面分析了小学生规则意识缺乏的现状,并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解释了其成因,最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小学教育中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路径关键字:小学教育;规则意识;培养路径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已经有较好的改善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物质水平也有所提高,现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不愁玩,但是现阶段小学校园中却普遍存在横冲直撞、不懂礼貌、目中无人等不良行为在学校中,也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对于小学生来说,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从而促使每个学生遵守生活中的规范和准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因此,体验规则的重要性,应当成为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一、规则与规则意识1.规则的内涵所谓规则,就是制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制度或章程[1]规则是社会关系正常运行的一种需要,并不是对人行为的束缚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有社会规则、学校规则、课堂规则、游戏规则等等。

      这些规则并不是非人性化的条文,而是使各项社会活动能够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支持所有集体活动的基本保障,也是社会基本意识形态换个角度理解,培养学生规则的关键就是培养其规则意识,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2]2.规则意识的内涵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比如说遵守校规、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3]规则意识是以自我约束为基础的,是一种自愿意识行为具体到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可以理解为小学生应该遵守的各项学校规章制度,如学校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学校德育规范教育(《小学生守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等内容的认知、认同以及自觉遵守的意志和思维习惯二、小学生规则意识缺乏的现状意识形态的形成需要一个从认识到认知,再落实到行动中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不断深化和校正的过程,笔者从以下三个层面对其做了分析:1.对规则的认识浅显在小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接触到的规则有很多,例如每个班的墙上都会挂《中小学生守则》的宣传板,其目的就是为了大家去共同遵守在学校里每一个看似细小的规则其实往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要素。

      比如“上学要佩戴红领巾”这一规则,很多学生只认识到了学校有要求、不佩戴红领巾会扣班级分、要受到批评这些表象,而没有真正领会到“红领巾是五星红旗的一角,是少先队员的标志,佩戴红领巾是对祖国的热爱,是一件很光荣的事”由于没有认识到红领巾深层次的意义,在学校校园中出现小学生不爱护红领巾,红领巾出现在垃圾桶等现象归其原因是在孩子们对一些规则认知的过程中,并没有领会到规则更深层次的含义,从而导致他们对规则缺乏自觉遵守的意愿2.对规则的认同感不强规定的制定,需要学生认可,规则被认可,他们就会自觉主动地遵守如若学生没有完全认可规则,就会缺乏遵从规则的主动性,往往会出现僭越规则的行为当前学校的行为准则、校纪班规往往都是校长、教师制定出来的,比如“不能在楼道里追赶打闹”“不准乱扔垃圾”“在校园内不准带零食”等许多禁止性的规定,但是这些都没有站在孩子们的立场去考虑他们“想要做什么”,而“不想做什么”,他们往往只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这样的规则会导致部分孩子在内心深处对规则认同感不强,从而出现学生心理的逆反作用,因此在行为上屡屡“违规”3.在实际行动中没有做到言行一致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的变化,不是简单的说教就能一蹴而就,而是依次经历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4]认识是行为的先导,认识规则,然后付诸于行动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小学生自制力弱,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知规则却不守规则的现象上下楼梯,靠右行,不能推搡打闹”,这个简单的规则对学生来说其实是浅显易懂的,孩子们能清晰表达,也知道它的意义但在现实中,让他们持续坚持做到却很难上下楼梯时,推搡、跑跳,不靠右行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些同学抱着扶杆从楼梯上滑下来行为都时常出现类似这样不遵守规则的事例不胜枚举,学生在课堂上讲起来头头是道,但与自己的行为却不一致,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规则的认识仅停留在对概念的熟知,而没有贯彻到自己的实际行动当中去三、小学生规则意识问题归因规则,无处不在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至关重要,知规则、明规则、守规则,不仅可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而且可以使他们身心更为健康的发展在他们发展的关键期,有些学生知规则却不遵守规则,这主要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种教育的影响1.学校对规则教育的不足规则意识的培养,学校教育占据主导地位校有校规,班有班纪,不仅如此,《道德与法治》课又是规则意识培养的主要载体同学们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学习,知规则,懂规则,行规则,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但依然有不遵守规则的现象,如上学迟到、逃值日、考试作弊等。

      反思当前学校的规则教育,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规则意识教育不被重视,规则意识在小学阶段时常被忽视,规则意识的学习除了《道德与法治》任课老师强调之外,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少有老师系统的给予强调二是只重视课堂教育,教师对规则的教育往往只局限在课堂上的规则认知,而忽略了课后行为的指导与反馈;三是重活动轻成效,有些学校规则主题教育活动多,形式丰富多样,但缺乏化大为小、细致的实践方案,学生们没有体会到开展活动的意义,只是看了热闹,活动没有成效,更没有做到及时实施以及反馈四是只制定不执行,大部分学校都制定了各门各类各种齐全的规则,但在执行落实的时候不够到位,缺乏监督和评价以上种种,往往导致了规则教育无法施展,无法贯彻,无法落实,这样的规则意识教育没能实现其作用的最大化2.家庭对规则教育的缺失规则意识的培养,家庭是个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在规则教育中的作用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很多家长反应,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和在学校的表现有天壤之别,这不仅体现在学习方面,也体现在规则行为上其主要原因是家庭成员和学校教师对孩子规则要求的不一致在学校,规则多,时常束缚他们在家里,孩子都是“含在嘴里”养大的,有些家长认为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就是在扼制孩子个性自由的发展。

      他们觉得要给予孩子一个轻松、自由的成长环境,就不应对孩子做任何要求和限制,也不要讲究什么规矩,任由孩子个性的发展,情绪的释放,导致孩子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公共场所无规矩可言,甚至被人斥责“没有家教”或称其为“熊孩子”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正面规则教育与家庭所接触的消极、负面影响互相抵消,教育效果就微乎其微了3.社会对规则教育的消极影响规则意识的培养,不能脱离遵守社会秩序、遵守社会公德这个庞杂的大环境在现实社会中,价值扭曲和“潜规则”盛行,使得社会丧失了价值基础,人们漠视规则、不守规则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我们常见的“中国式过马路”、随意插队、逃票,随地吐痰、酒后驾车、碰瓷的现象,甚至老人摔倒没人扶等等行为,社会上桩桩件件充满负能量的违规现象,无不是规则教育的缺憾和反面教材,无意中给孩子造成了一些错误的行为示范,消解了孩子们对遵守规则的意识四、小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策略1.活用教材,知晓规则对小学生来说,规则认知还比较单薄,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规则的时候,不能只是单一说教,即便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规则的认识也不够深刻因此,教师首先要读懂教材,将教材中规则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梳理出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教师在对相关规则进行解读时,需要有更多教学方法,用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展开1. 用案例法知规则《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设计以尊重少年儿童为特点,课本中的案例都是从小学生自己的真实生活实际出发,以多种形式展示到学生面前,如故事、童谣、游戏、绘本等,让学生进行解剖,吸取案例中的教训选取的生活经历,要还原小学生本真的生活原貌在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方式也应该尊重这一特点,通过鲜活生动的教授方式,让学生自己在真实的生活中发现规则,知晓规则的重要性2. 用展示法知规则教材是课堂内容的来源之一,教师的教学应该自足于《道德与法治》一书,灵活地利用教材,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采用教学方式,找到适合教学内容的教学形式展示法,可以将生动典型的生活现象利用多媒体来展示,用这样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眼观规则的执行情况,思考、学习、模仿,通过直观的感受,建立规则的主动意识3. 用演绎法知规则教材即便图文并茂、简单易懂,但内容依然枯燥乏味,因此让学生扮演生活中的角色,对生活实践进行情境再现,易于对规则的理解,学生会从具体实践模拟中建立规则思想在课堂中,学生直观思维诉求比较强烈,运用演绎的方法,学生喜闻乐见教师运用直观手段,简单明了的方式,可以给学生带来更为丰富的思想触动。

      4. 用游戏法知规则在日常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设计一些课堂游戏,引导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学规则、守规则、用规则比如《上学路上》一课“交通信号我知道”这一环节时,可以设置“智力抢答”的大比拼游戏,把枯燥的信号标识融入到有趣的游戏活动过程中,学生兴致盎然地认识了必须掌握的交通信号,清楚了必须要遵守的一些规则同时也要在游戏中让学生体会如果没有规则的保证,游戏也没办法快乐有序地进行,从方方面面中认识规则的重要性2.强化体验,内化规则对于规则意识的培养,只有课堂的讲授是不够的,还需要开展源于小学生实际生活的多种主题教育活动,教师要努力架起教材与生活连接的桥梁,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发现规则的存在,深刻的感知规则,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触发心底的规则意识1. 多元活动明规则规则的培养需要学生们真实的规则体验,只有真正源于他们真实生活中的情景,才能建立学生们内心的规则认知,让孩子们有所感悟、有所获得课堂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拉近书本和生活的距离,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孩子生活中熟悉的事例;第二课堂,学校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们感知规则,增强规则认识与体验,每周的班队会,教师给出“规则教育”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当小主持人,组织、参与并讨论相关话题;每月的板报展,以“身边的规则”为主题创作手抄板,让学生参与、创作,并将好的作品加以展示,张贴在板报栏中。

      除此之外,以“规则”为主题,还可以制定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国旗下讲话、演讲比赛、广播站等等,让学生们亲自参与,不断结合实际,随时随处感受有规则的校园,有规则的生活2. 社会实践明规则大部分学生对于规则的理解多停留在表层,真正了然于心的不多,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感同身受,因而,我们基于学生年龄心理的特点,给他们一个能听、能看、能说、能做的地方,让他们参与社会实践,当一位小小的社会志愿者,比如“交通督导员”,监督群众走斑马线,不闯红绿灯,若发现不遵守规则的人,还要进行教育,当他们身入其中,发现不遵守交通规则是不当的行为时,他们就会真正的做到向规则看齐让学生们自己主导,从他们的认知中判断行为的对错,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规则认知与态度3.师生共情,家校合力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应该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反复理论认知和实践体验逐渐形成规则意识在学校习得的规则意识,在家也不可放任自流,同时也需要家长的监管,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 共同制定规则孩子们身边的规则,大多是成人强加给他们的一些要求,他们只是规则的被动接受者现在的班级,都是班主任要求本班学生将班规逐条朗读、背诵殊不知,孩。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