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染病学总论详解.ppt
37页传染病学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王建强总 论•传染病的概念 由各种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常见病、多发病•病原体: 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支原体、真菌 寄生虫:蠕虫和原虫•传染性: 指病原体从一个宿主转移到另一宿主的特性•传染病学: 是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并研究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方法,以促使患者康复的一门临床医学•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以及制订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对策与措施的科学• 传染病学 流行病学研究对象 个体 群体研究角度 微观 宏观研究重点 诊断与治疗 预防所属范畴 临床医学 预防医学 目 的 控制或消灭传染病传染病的发展史•目前传染病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某些传染病死灰复燃 2、病毒性传染病仍然没有特效药物 3、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第一节 传染与免疫•一、传染的概念: 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相互斗争、相互作用的过程。
传染过程中的三个条件: 病原体、人体、环境二、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1、病原体被消灭或被排出体外•2、隐性感染•3、病原携带状态•4、潜在性感染•5、显性感染•传染不等于传染病,传染病仅是传染过程中的一种表现•一般传染病流行时,隐性感染最多,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最少•以上五种表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三、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侵袭力、数量、毒力、入侵门户、特异性定位等四、传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1、非特异性免疫:生来就有、可遗传、无特异性生来就有、可遗传、无特异性 ①、屏障作用:外屏障:皮肤、粘膜 内屏障:血脑、血胎 ②、吞噬作用: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等 ③、体液作用:胃酸、补体、溶菌酶、备 解素等2、特异性免疫: 出生后获得、不可遗传、有特异性①、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介导②、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介导第二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1、流行过程的概念: 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及转归的整个过程。
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①、传染源: 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 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传染期:传染病病人向外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意义:确定对病人的隔离期限②、传播途径: 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再次侵入易感者前停留在外环境中的全过程A、空气飞沫传播:所有的呼吸道传染病B、经水传播:饮水(肠道传染病)、接触疫 水(某些寄生虫病)C、食物传播: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 经饮水和经食物传播统称为:粪口途径传播经饮水和经食物传播统称为:粪口途径传播D、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狂犬病、性病等 间接接触传播:沙眼、疥疮等E、虫媒传播: 机械性传播:苍蝇、蟑螂等(肠道传染病)机械性传播:苍蝇、蟑螂等(肠道传染病) 生物性传播:吸血昆虫如蚊子、白蛉等生物性传播:吸血昆虫如蚊子、白蛉等 病原体必须在媒介昆虫体内增殖或完成部分病原体必须在媒介昆虫体内增殖或完成部分生活史才具有传染性。
生活史才具有传染性 按蚊按蚊--------疟疾疟疾 库蚊库蚊----------乙型脑炎乙型脑炎F、其他: 土壤传播:破伤风、钩虫病 血液传播:艾滋病、乙肝、丙肝等 垂直传播:胎盘传播、上行性感染、 分娩过程中感染、哺乳传 播等③、易感人群: 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 人群易感性=易感人口数/总人口数 ×100%使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A、新生儿增加; B、易感人口迁入C、免疫人口死亡; D、病原体变异E、免疫力的自然消退•使人群易感性降低的因素:A、某病流行后B、隐性感染C、预防接种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社会因素:起决定作用•2、自然因素:第三节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一、基本特征:1、有病原体:确诊依据2、有传染性:最重要特征3、有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4、有免疫性: 终身免疫、再感染、重复感染、复发、再燃二、临床特点:1、病程发展的规律性:①、潜伏期:指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出现最初临床症状前这段时。
意义:确定对接触者的检疫期限②、前驱期③、症状明显期(极期)④、恢复期2、特殊表现:1、发热:热度、热型2、发疹: 出疹时间:第1天:水痘、风疹 第2天:猩红热 第3天:天花 第4天:麻疹 第5天:斑疹伤寒 第6天:伤寒玫瑰疹皮疹形态:出疹顺序:皮疹分布:天花----离心型分布 水痘----向心型分布退疹情况:特殊表现:3、•菌血症:病原菌或病毒由局部侵入血流并扩散到其他组织器官,而未在血液中大量繁殖•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液并大量繁殖,产生毒素、侵袭性酶等毒性物质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繁殖,产生外毒素通过血液或神经轴索播散到特定靶细胞,产生特殊中毒症状•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并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播散到其他脏器,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4、临床类型: 依据发病性质、临床表现、病程经过及病情严重程度,可将传染病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典型、非典型;轻型、中型、重型、暴发型。
第四节 传染病的诊断•一、流行病学资料:•二、临床资料: 详细的病史、仔细的体格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资料: 1、常规检查(RT): 2、病原学检查:确诊依据 3、免疫学检查: 4、其他检查第五节 传染病的治疗•1、一般疗法:•2、病原疗法:根本方法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严格掌握禁忌症,切忌滥用•3、对症疗法:•4、中医中药疗法第六节 传染病的预防•一、管理传染源: 1、病人的管理:“五早”原则 2、病原携带者管理: 平时:高危人群;流行时:接触者 3、受染动物:•对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应当在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二、切断传播途径•1、一般卫生措施:爱国卫生运动、个人卫生、“三管一灭”:(水源、粪便、饮食管理,消灭苍蝇、蟑螂)•2、消毒:•3、杀虫:三、保护易感人群:•1、提高人群非特异性免疫力:合理营养、 适当体育锻炼等。
2、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 预防接种:将各种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使人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从而提高整个人群的免疫水平,以达到消灭或控制传染病流行的措施儿童基础免疫:•卡介苗:新生儿•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2月龄•百白破:3月龄•麻疹减毒活疫苗:8月龄•乙肝疫苗:新生儿 各类疫苗保存的温度: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