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淮湖洼地治理与水环境保护.pdf
3页规划与治理0 沿淮湖洼地治理与水环境保护 一、基本情况 安徽省沿淮湖洼地面积6800km , 其中淮北洼地面积3200km ,淮南洼地 面积3600km 沿淮湖泊洼地除行洪Ⅸ 外,基本j:都有控制闸,汛期淮河遇中、 小洪水时,水位就高出地面,而且时间 K,虽可拒外河水倒灌,但 地降雨,包 括流域内的来水,无法外排,形成火门 淹,经常出现【大J洪致涝、洪涝并发的现 象,严重制约了 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沿淮湖洼地的形成及其水面 面积的变化 沿淮湖泊大都是潴水新生型湖 泊1578年潘季驯提出“蓄清刷黄”的 治水主张以后,洪泽湖的基准面不断 抬高,水面不断扩大,使淮河中游河道 的比降减缓,溢于两岸,蓄积成许多河 I 1洼地湖泊有研究资料表明,瓦埠 湖、仡旧湖、香涧湖、f它湖、天井湖都是 如此形成的 此,沿淮湖洼地的形成 大都只有儿百年的时间,且水深较浅, 陈平徐迎春丁瑞勇 一般只有2~4m 新中国成立后,为_r防止汛期洪水 倒灌,在湖泊的人淮口大都建有控制闸.、 20世纪50年代,沿淮湖泊洼地的水面面 积约3000km (-'lq 行蓄洪 ) 、60年代 以来,由于开垦、 圩,造成水面面积的 著减小。
60年代后期,有的地方曾提出 湖泊洼地要“改渔为农” 7O年代发生了 大量的圈圩现象90年代常年蓄水【)t的 水面面积仪有1000多km 从表1 f叮以 看f{J,瓦埠湖、城西湖、焦岗湖、化 湖、 投t投劳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按 照“准投资、谁受益、谁经营、谁管理” 的原则,鼓励和引导个体、 事业单位 投资兴建小型水利工程,充分调动社 会各方而的积极性水利部门要加大 水规费 收力度,保障1 程运行管理 费用和更新改造费用的落实,实现水 干IJ 程运行良性循环 (四)以深1"gTt(,q改革为方向,全 提 岛水利可持续发展能力 深化水资源 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节水 社会建设, 发展节水型 业、农业、服务业,不断提 高水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水平;科学划 定地下水功能区,制定地下水保护规 划,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 ,超采 严 禁新建取水设施.戈0定和调整饮用水资 源保护Ⅸ,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对 新建、改建、扩建人河入湖排污口要严 格论证和审批,取缔饮用水水源保护 的卣接排污口,加大水质监测力度深 化水价改革,制定水价管理办法,改革 水费计收方式,全面推行农业用水计量 收费深化水利T程管理体制改革,实 行责任、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人权、事权 和财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除省管理的 T程外,城市防洪工程应3~-,N由市、县 水行政主管部门直管;内河骨r河道 (湖泊)及堤防、跨乡镇的排灌区、 500kW以上的{{}灌站和小(一)型水库 原则上由县区水行政部门直接管理或 委托受益乡镇代管;干沟(大沟)及涵 闸、跨村的重点小型排灌站和产权属乡 镇所有的水利工程原则上由乡镇管理; 村属水利T程和其他田间水,il-E程原 则 由村委会或农民用水协会管理。
根 据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方案,没置乡镇 水利建设管理机构,承担农田水利规 划、防汛抗旱技术指导和乡镇所属水利 丁程的具体管理任务扎实推进水管体 制改革,按纯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 性一类,科学界定水管单位类别,合理 定编定岗;水管单位要充分开发利用水 土资源,大力开展多种经营,不断增强 自身活力加快水行政管理职能转变, 严格依法行政、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建 立有利于促进水利社会管理的体制机 制,加强水利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 制和管理,提高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能 力,促进社会和谐 (五)以 结治水为内容,全力开拓 和谐水利新局而, 构建和谐水利,需要各 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关部门的分 __r 协作、密切配合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 加强对水利T作的领导,把水利建设和改 革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摆在新 农村建设的大局中,始终坚持把加快水利 事业发展作为保障经济社会_几J持续发展的 重中之重来抓各~-gvl<77政主管部门要充 分发挥职能作用,担负起水利发展和改革 的重任,精 15搞好水利建设规划、没计和施 T组织1-作发展改革部门要根据水利年 度工程建设项日投资计划,及时做好计划 下达T作,协同做好水利项目 寸期T作。
财 政部门要积极落实水利建设和水利丁程管 理运行经费,加强水规费管理困土资源部 门要优先保证重点水利: 程项目的新增建 设用地i l~'l指标,配合项目单位抓紧办理 已建或在建的重点水利建设用地相关手 续,做好国有水利一J 程土地确权划界 I:作 交通、审计、环保、电力、监察等有关部门要 结合各自职责,积极支持水利建设,主动配 合做好相关T作,努力形成l【 作合力● (作者系安徽省蚌埠市水利局党委 书记、局长) (专栏编辑:杜红志) 西淝河下游洼地的水面面积减少一半 以上 三、湖洼地治理措施 沿淮湖洼地治理大多以防洪除涝 为主要任务,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高 截岗、低治涝、中部圈圩建站和扩大出 口等 高截岗将湖洼周边大面积的高水 通过开挖截岗河或截岗沟,将其直接排 人干支流河道,减轻洼地积涝负担 低治涝在有条件的湖泊低洼处留 出必要的容积,滞蓄截岗沟以下的涝 水,兼顾蓄水灌溉,发展水运和水产 中部圈圩建站在湖洼周边沿适 当的等高线修筑圩堤,保护部分耕地 面积,圩内修建排涝站或对现有排涝 站进行更新改造 扩大出口,增加排水出路对有条 件的湖洼地,经过技术经济论证,抽湖 水入淮河 四、存在问题 治淮以来,沿淮一些较大的湖泊 洼地先后进行了治理,对减轻洪涝灾 害起到了明显的成效。
目前沿淮湖泊 洼地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部分湖洼地缺乏统一规划,盲 目圈圩,与水争地,造成湖洼地面积不 断减小,不利于区域水资源的综合开 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瓦埠湖现有圩 口77处,圩区面积约145km ,而70 年代圩口最多时达200多个 (2)部分河道因下游洼地圈圩而 影响除涝防洪,汛期不按统一规划防 汛调度,确保、死保低标准圩堤,往往 导致干堤出现险情的不利局面,扩大 了灾情范围 (3)部分湖洼地水体污染严重如 北淝河下游洼地由于部分工厂排放废 水、废渣,水质污染严重,已严重影响 了周围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破坏了 生态环境 五、湖洼地水环境保护 1.水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文明发展进程的推进,要求必须 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 源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环 境、资源与生态等是可持续发展最基 本的物质基础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 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供 求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跨越,农产 品短缺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调 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一项具 有战略意义的任务沿淮湖洼周边地 区地势低洼,人均耕地相对较多,适当 退田还湖、以粮食换水产品符合农业 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趋势。
此外,沿淮、淮北地区是安徽省主 要缺水地区之一随着工农业生产和 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水资源不足 已严重制约该地区国民经济发展速 度淮北地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为 77.2亿m,,亩均占有量为246m,,只有 全省平均值的1/4,而且全省平均值又 只有全国平均值的一半左右淮北地 区地表水资源量严重不足,地下水资 源量虽然相对较丰富,仍满足不了大 中城市大量集中开采的要求 淮河实测过境水虽较多,但年际、 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且与当地径流丰 表1 沿淮部分湖洼地水面面积变化情况表 20世纪 20世纪 5O年代 90年代 水面面积 湖洼地名称 减少率 说明 水面面积 水面面积 (%) (km ) (km2) 瓦埠湖 368 156 58 现为蓄洪区,蓄洪面积776kmz 城西湖 491 113 77 现为蓄洪区,蓄洪面积517kmz 焦岗湖 177 38 78 花园湖 130 41 68 现为行洪区.面积218km2 女山湖 115 103 10 西淝河洼地 166 55 67 注:表中90年代水面面积指常年蓄水面积 规划与治理ll 枯情况基本同步蚌埠闸上来水面积 /2.1万km ,实测多年平均过境水量278 亿m ,两者相差20多倍。
随着淮河上游 地区工农业用水量的增加和水资源利用 程度的提高,淮河上游的来水已有逐年 减少的趋势,淮河干流枯水期出现断流 的机率将增大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 然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趋紧张有必 要充分利用沿淮湖洼地的水资源 建立新的生态平衡是可持续发展的 最终目的湖泊、池塘、湿地是自然生态 系统,维护良性生态系统并非排斥人类 的经济活动,而是尽可能做到适度开发 沿淮湖泊洼地现状的常年蓄水面积只有 1000多km已不及50年代的一半保 护行洪河道和一般洪水可以过水的浅 滩,不仅是防洪的需要,也是维护良性生 态系统、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需要 2.水环境保护措施 (1)调整治水思路,防止圈圩过度 沿淮湖洼地的过分同垦不仅对湖区 的防汛抢险不利,还会影响水资源的开 发利用湖洼地治理应从防洪减灾与区 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出发,根据地形 条件考虑河道行洪宽度以及内水滞蓄的 需要,留出一部分洼地面积,兼顾蓄水灌 溉,发展水运和水产适度圈圩垦殖有利 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但过分围垦不仅使 洪峰水位升高、高水位持续时间延长,而 且不利于维持湖区良性生态环境对沿 淮湖泊洼地现有水面,一定要珍惜、保 护,严禁过度圈圩。
(2)结合城镇化建设,实施低洼地群 众迁移 政府倡导城镇化建设,农村城镇化 的步伐加快是必然的居住在湖洼地周 边特别是纵深低洼处的群众,受灾机率 大,交通不便,经济比较落后从长远考 虑,应采取措施,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低 洼处的人口外迁结合城镇化建设,实施 移民建镇 (3)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 实施沿淮湖洼地区的农业结构调 整,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发展耐水作物 和水产养殖,形成湖洼地区的特色农业 在防洪标准较高的宜粮耕地区则应加强 防汛与抗旱 ; 里下河地区典型年涝水外排分析 里下河地区位于淮河流域下游, 面积21342km ,耕地1678万亩,人口 约1287万(2006年)里下河地Ⅸ是 个相对独立的平原水网 ,与外界水 体交换少,出现长时段暴雨容易致涝 新中国成立以来该区出现大的涝年有 1954年、1962年、1991年、2003年、 2006年和2007年本文对1991年以 来几个典型年区域外排涝水进行了对 比分析,为里下河地区排涝规划、调度 及 域治理提供参考 一、排涝工程概述 里下河地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条 件,其涝水外排分4条线,向北为灌溉 总渠一线,向南为通扬运河一线,向西 为里运河一线,向东为沿海一线,分别 建有不同类型挡潮闸。
里下河地区涝 水外排除沿海一线由港道自排人海 外,其他3条线均为由泵站抽排入江 或人海 灌溉总渠一线主要由大套一站、 二站和北坍站组成,设计抽水流量分 别为51m 、50m ,s、50m /s,排涝期主 要抽排渠北片及里下河地 涝水 里运河一线为宝应抽水站,设计 排涝能力为100m3]s进入里运河, 2006年7月首次启用,实测最大抽排 杭庆丰’闻余华 陈秀英 王昌平’ 童国华 161 ITI /s(2006年7 6日) 通扬运河一线主要分布江都和高 港两座大型抽水站,没计入江抽水流量 分别为490.6m /s和300 nl /s,实测最大 抽排流量分别为541mVs(2007年7 12日)、398II1 /s(2003年7月7日) 下河地Ⅸ沿海排水港道均已建 闸控制,里下河腹地涝水以射刚河、黄 沙港、新洋港及斗龙港四大港闸白排 为主,其余的沿海垦区排涝以分区划 片独立排水人海 根据典型年水文资料分析,1991 年最大排水量发生在7月11日,日均 排水流量达到5014 rn~/s;2003年最大 排水量也是发生在7月11 H,日均排 水流量为3880 m~s;2006年最大排水 量发生在7月4 E{,口均排水流量为 4255m~s;2007年最大排水量发生在7 月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