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艺粹玉器鉴赏鉴定.ppt

39页
  • 卖家[上传人]:j7****6
  • 文档编号:61731681
  • 上传时间:2018-12-11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72MB
  • / 3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明末与清中初 玉器的区别,上海艺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1.明末玉器的特点,风格形式 ------明代玉器在工艺上大体可分两种类型陈设品、实用器皿及一部分佩饰的造型厚重、稳定,器壁较厚,装饰手法也比较单纯、雕琢纹饰粗率,阴线纹“入刀”深重,虽朴厚明快,但失于粗糙因而有“糙大明”的谑称 ------明代晚期的风格趋于繁缛,略显琐碎明代雕玉工艺有浮雕、透雕、阴线刻等等,镂空技法普遍使用,器物表面见下铲的凹槽,槽内玻璃光泽强烈中晚期出现分层镂雕手法,显得玲珑剔透,取得更加逼真的艺术效果 ------明末尤其流行借鉴书画形式的方形玉佩(又称玉牌子、玉别子)等如图一) ——明代仿古玉器也十分盛行,有的达到乱真的程度 (如图二),,图1、为明代云鹤联珠纹玉片, 长7.7厘米,宽5.5厘米,厚0.7厘米 主纹饰雕琢两只仙鹤上下翻飞,圆眼,眼周较毛糙鹤身以刚劲有力的粗犷阴刻线表示结构,外饰联珠纹椭圆形边框联珠纹珠面下陷,玻璃光强整个器物镂空雕琢,层次感明显,具有明代琢玉的特征图一,此匜杯由整块玉料琢成,器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口,前凸而后方,凸出部分为流,口沿外侧饰夔纹、凤纹中部为腹,上饰浅浮雕兽面纹下部为长方形器足,足下有沿,足外饰夔纹。

      匜的四角及中部出戟匜柄为兽吞式,柄上部为兽首,仿古样式,巨耳,粗眉,张口,口吞夔式柱,其外饰勾云纹 匜为古代盛水之器,此杯样式仿古匜而有所变化,装饰图案也与古器不同,凤纹的使用更具时代特色此匜杯杯体方正,图案古朴,为明代仿古器的代表作之一图二 玉兽面纹匜杯,高9.2cm,口长13.2cm,口宽7.5cm纹样特征 1-明末嘉靖,万历两朝将近一个世纪,祈福增寿的祥瑞题材大为流行在玉器上比比皆是隐喻吉祥的纹饰(图三) 2明代玉器装饰的另一特点是纹饰多取写实手法表现,注重纹饰形象的细部刻划即使“糙大明”玉作,在物象结构上也有所交待此外,明代治玉特别重视作品的完整性即使小件玉作,凡外露部位大多要作整形及抛光处理,不论多微小的花朵、蝴蝶饰件的背面也都有相应的加工(图四与图五),图三,玉兽钮夔龙纹樽, 通高11.2cm,口径6.2cm子冈款),图五 玉双管式笔插 高21.9cm 大口径5.5-6cm,图四 玉八仙纹执壶 高27cm 口径7.8——6cm,提到明代玉器不得不提一个人----陆子冈 子冈玉特点 :一为选料严格,凡制器用玉料,皆为经过严格筛选的玉,务求色纯质润 二为艺术作风严谨,陆子冈治玉题材广泛,除善长仿古纹饰,更有雕山水、花鸟画法的绝技。

      三为技法精妙 陆子冈琢玉务求纹饰清晰规整,底子平齐凡琢文字,皆琢刻难度较大的阳文,字体间架严整,使转灵活,有如书写效果因而在当时被当作精美艺术品争相收藏就款识分析,陆子冈真品款识特征是:篆书、阳文“子冈”或“子刚”字样,书艺水平高,篆刻精致,无复加痕迹 陆子冈生活的晚明,社会经济发展繁荣,人性解放思潮也已产生,出现了一大批独具个性的艺术家,陆子冈便是其中之一他坚持在所有的作品上不引人注意的地方都留有“子冈”二字他的刻款形式,均用图章式印款有阳文或阴文,以篆书和隶书为主,有“子冈”、“子刚”、“子刚制”三种刻款部位十分讲究,多在器底、器背、把下、盖里等不显眼处相传当时皇帝命他做一套玉壶,并严令其不得署名,但是几十年后,人们在绝难发现的壶嘴内部还是找到了极为巧妙的隐蔽起来的“子冈”二字可惜的是,陆子冈传世的作品并不是很多,一身技艺也没有传人他的存在空前绝后,生卒年都史无记载,后人只能从纷繁芜杂的传说中得知,晚明曾有这么一位极具个性的艺术家,他名动一时,技冠古今,然后又迷一般消失于浩繁的史书中某个角落现今传世的陆子冈作品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宫、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台湾等地,著名的作品有茶晶梅花花插、青玉山水人物万盒、青玉婴戏纹执壶等。

      后世艺人对陆子冈极其推崇,清代玉工多喜署子冈款,算是向前辈致敬之作,凡落子冈款的玉佩一律称子冈牌,可见陆子冈影响之大见图六),,图六 子冈款青玉合卺杯 高8.3cm 口径5.8cm 杯为双筒相连式,外饰两周绳纹,两筒间镂雕一凤为杯柄,杯前面雕双螭,并于两道绳结间雕方形饰,其上琢“万寿”二字杯两侧分别琢凸起的篆文诗句,其中一侧杯口沿琢“子刚制”款识,杯身铭文为“九陌祥烟合,千春瑞日明愿君万年寿,长醉凤凰城另一侧杯口沿琢“合卺杯”,杯身铭文为“温温楚璞,既雕既琢,玉液琼浆,钧天广乐”,末署“祝允明”三字 古时“合卺”多指婚姻之事,合卺杯亦应为大婚所用此杯署“子刚制”款,陆子刚为明晚期治玉名家,与祝允明为同时代人,他的作品多为后人所仿冒技术特点 ——明代玉器的玉质特征:表层莹润,玉器表面都会闪烁光泽,仿佛罩上一层薄的玻璃质,玉器中出现这种现象是抛光技术方法所致清代治玉的抛光技术有了变化,玉器不再具有晶莹透明的光泽,因此质感上较易区别二者不同 ——明代玉器有磨平图案边缘的特点,采用浮雕和凸雕装饰的作品显著增多在这类凸起的图案边缘处,锋利棱角多被磨平,从而形成光洁明亮的窄条状轮廓线,是以整体平面磨光处理方法磨掉雕琢后造成的锋利边棱。

      磨平棱角的方法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增强花纹图案的浑厚感见图七) ——明代镂空玉器层次增多,花纹图案上下交错,玲珑剔透此时采用钻孔穿透碾磨法,采用不规则线条的抛光处理,多是表面一层抛光细腻,而里面抛光粗糙,甚至不作抛光,显露碾琢留下的深陷痕迹另外用圆管状工具碾玉留下的深陷圆痕,钻孔周边的圆痕都被磨平,不保留痕迹,巧妙利用钻孔的圆痕造成特殊的效果见图八),粗大明明代玉器的碾玉特点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碾玉特点,周代神秘、汉代 巧、唐宋自然、元代气势 明代玉器的碾玉特点是粗犷浑厚,不拘小节,这应是由大刀阔斧的元代北方之工匠碾玉演变而来,古玩鉴赏家将这些特点形象地概括为「粗大明」 「粗大明」意思是粗犷、宽大的玉器属明代,也就是说,明代的碾玉特点粗犷、 宽厚,常常忽略细部的处理 . 花下压花明代玉器的装饰特点 明代玉器大多是浑厚粗犷,但玉带板等饰玉则雕琢的十分精细,因此,严格来 说,明代玉器是粗犷与精细并存 明代「花下压花」雕镂技术表现在三个方面: 在平面片状玉器上,用超高的镂空技艺,能镂雕出两曾至三层花纹 镂雕的多层花纹,不仅能表现出具有较好透视关系的上下层花纹,而且能在剔留的上层花纹,琢出具故事情节的复杂画面 明代镂雕的花纹,不仅能使在平面上的图案得到充分表现,而且能表现立体层面,图七 玉卧鹿寿星山子,长8.5cm,宽5cm,高11.5cm。

      山子玉色青绿,玉中有杂色雕一鹿卧地,寿星老人坐于鹿背老人长头大耳,长髯,右手持龙头杖,左手抚腰带鹿回首,依老人长袖,头顶有枝杈形角,身饰“米”字形花纹 作品造型繁简相宜,老人头部的雕琢细腻而鹿则仅具外形,衣褶也只以直线及折线表示,仅有少量弧线这类雕饰风格在明代玉器中多有运用图八 玉寿鹿山子,高14.8cm,宽9cm 山子玉料青绿色,雕立体山林景致作品下部为山石,其上高树成荫,并结有桃实,树下一老人当风而立,著长袍短褂,左手轻抚身旁小鹿,右手持如意,崖下又有一小鹿,口衔灵芝,仰首面向石上的老人 玉山布局有致,以桃、鹿、如意、老人之造型表现吉祥长寿的主题加工时采用了镂雕技法,作品中保留着较多的镂雕孔洞以表现山石的风化与穿孔,树木枝叶处精雕细琢,因势就形,边角处打磨圆润,具有典型的明代玉雕艺术的造型风格这类玉雕作品主要用于室内陈设,今人称为“摆件”明代的玉器再度繁荣原因: ——明带海路贸易的繁荣,确保玉宝行业的材料供应 —明代陆上贸易,换回了大批和阗玉;海上贸易,得到了大量珍稀宝石 — 明代王公贵族特权阶层,除继续使用传统的和阗玉外,大量觅宝石,这是明代出现的新情况,因中国人对玉宝石的珍视程度,历来超过宝石,这是明代海上 贸易的结果 ——明代实行的新匠户制度,有利玉器专业化生产 —明代虽仍沿用元代的工匠制度,及把工匠编入专门的匠籍,不准随便脱离匠籍改业,但明代匠户教员带有更大的自由,使工匠有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因而 促进明代的手工业 — 明代工匠分为轮班匠和住坐匠两种 ——.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玉器行业的繁荣 ——. 明代市民文艺的炽盛,影响玉器的世俗化进程 —玉器的世俗化倾向,从宋代已开始 — 明代由於程朱理学的泛滥,道教的传播,民俗深入民众,吉祥图案遍地开花,玉器表现也很突出,2 清中初玉器的特点,风格形式 清代玉器无论在品种数量和制造工艺上都形成了玉器史上的一个发展高峰期。

      形成了不同风格和技术特色的“南玉“,“北玉“制玉中心 清代玉器品种和数量繁多,以陈设品和玉佩饰最为发达陈设品有按青铜器为祖型的仿古形式器皿及各种仁兽,瑞禽的造型,新增的品种有山水、花鸟玉山,浮雕图画式的玉屏等玉佩的品种更为丰富,成为各阶层民俗事项和服饰广泛佩戴使用的装饰品和吉祥物此外兼有实用功能的各种玉器皿,文房用品数量和品种也较历代多有增加 清代玉器在制作上以乾隆时代为分界线,前期治玉重视选料,由于开采条件改善,采集到的优质白玉、羊脂玉数量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材质的精美,为这一时期能产生许多珍宝性艺术品,提供了物质基础见图九图十),图九 羊脂玉,图十,技术工艺 ——在工艺加工方面,琢工精巧,光工细腻乾隆时代的玉器皿的轮廓线都极规则,横平竖直外缘及子口转折严整挺拔棱角多呈劲挺锋锐状起凸的浮雕图案边缘,也处理成锋利边线,观之剔透,触之扎手 ——在抛光工艺上也很讲究,一般细光处看不见琢镞的痕迹,细光能达到玻璃光亮度清代中期以后,玉器生产渐入衰落,不但规模减退,工艺上取巧偷工造成规格越益粗糙 如所琢树木花草枝梗,不再精到的琢出圆润的,符合生态的形象,仅以两面削琢的角形凸起代替花卉图案也不再细致地琢出枝叶穿插、花翻卷的形态,太多取平面的浅浮雕处理。

      尤其是器皿轮廓线大多拖泥带水,转折含混许多该作圆雕处理的玉陈设品、玉人、玉山,甚至小件玉佩、玉附的背面,也采取用工极少的处理方式见图十一),此玉山白玉质,有黄褐色玉皮以月亮门为界,把庭院分为前后两部分,洞门半掩,门外右侧站一女子手持灵芝,周围有假山、桐树;门内另一侧亦立一女子,手捧宝瓶,与外面的女子从门缝中对视,周围有芭蕉树、石凳、石桌和山石等内容到风格皆仿油画《桐荫仕女图》而作,所用玉料实为雕碗后的弃物,但玉工巧为施艺,庭院幽幽,人物传神,人们似可听到两女子透过门缝的窃窃私语剩料被加以利用,这种取其自然之形和自然之色传以生动之神的做法,正符合“势者,乘利而为制也此器是清代圆雕玉器的代表作图十一 桐荫仕女玉山,长25cm,宽10.8cm,高15.5cm ——清代圆雕代表作,琢玉风格 清代的雕工风格充分反映了当时清代的历史文化,因此清代玉器的雕工风格是带有浓厚的时代背景由于不同的时代所使用的琢玉工具及技法不尽相同,在刀工的细微处往往可从中分别出不同时代的琢玉风格 由于早期的砣轮片较厚,且琢玉工具的转速较慢,故琢玉效率不高(磨削量小),留下刀缝明显较宽,而线条比较流畅有力道老工沟底呈,无明显长条形与平行磨痕。

      因为砣具带动解玉砂来琢玉的线条时才会形成磨砂状,线条内具有粗糙面及颗粒感,而不留下长长的磨道痕迹 的基础上,对局部稍加变化,形成新的风格且线条内不像新工逐次琢磨及抛光的精细而光滑老工线条有走速不均、线条有宽有窄及坑洼现象,另外线条均为两头见锋及呈(V)形沟底,线条转弯处有毛刺般的放射状转折纹路且琢玉出的玉器在製作精度上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误差 主要表现有:(1)规矩、(2)标准的精度、(3)对称度、(4)线条平行度、(5)平面平整度等 新工由于精度高、转速快、磨削量大,会造成线条不均匀,磨削深浅不一及线条边的崩口,而磨削线条锋利,曲线与凹面、弧面切削不平整.自然等见图十二),图十二 大禹治水图玉山,高224cm,宽96cm,座高60cm,重5000kg,大禹治水图玉山 (清中。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