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子尚贤精义之分析.docx
6页墨子尚贤精义之分析 摘要:本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墨子•尚贤篇》的一些基本观点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对《墨子•尚贤篇》进行了一些分析第一部分是从墨子的生平及历史背景谈起,浅述其对于墨子的尚贤思想形成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尚贤篇》内容的分析,分别简单地论述了吸纳贤士的方式、选贤的标准以及重用贤士的必要性关键词:墨子;尚贤;人才一、墨子的生平墨子其人,根据钱穆先生的《先秦诸子系年》中墨子生卒考可知:“墨子生年,自马迁已不详,仅附着于孟荀列传……‘公输般与墨翟并当子思时,出仲尼后’”[1]据说墨子“其先为宋国公族目夷氏,后在宋内乱中迁往鲁国,遂为鲁人,至墨翟已降为贱人[2]从“贵人”变为“贱人”,这样的巨变对墨子之后的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庄子•天下》写道,墨者们“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淮南子•泰族训》:“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这从侧面可以看出墨者们坚毅、隐忍的性格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结的“亲亲”社会,墨子选择为底层的人民发声,反对世卿世禄的用人制度二、春秋战国时期对人才的需求春秋战国之际,国家和社会都面临着社会转型,这次的社会转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由血缘宗法社会向地缘政治社会的转型;第二、由分封制下的权力分散型向高度中央集权式社会的转型[3]上层为了维护统治,需要有更多的贤才之士;底层人民希望摆脱“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在“奴隶制的世卿世禄制度下,无论有无德、能、功,王公大人世代相裘,而一般人即使有德有才也只能世代为奴[4]墨子在沦为“贱人”之后,就开始“以私人身份靠他的专门才能或技艺为生[5]他不仅了解王公大人们的政治现状,同时也深刻的了解到了底层人民的现实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的竞争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6]在墨子看来,一个国家的强弱,与国家人才有关在群雄割据时代,对于贤者的渴求十分强烈的,加上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解体,为这位底层人民的崛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人才成为一个国家重要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有名的大国,都拥有过不少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为这个国家的强大做出贡献春秋战国时期这种列国相争的社会环境,为各类人才特别是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由说知识提出了巨大的社会需求……”[7]三、招贤纳士的策略“尚”和“贤”两个字都有积累或多的意思,正如墨子所说“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8]要想使国家厚治,就应该聚齐起更多的贤良之士,一个国家的贤良之士越多,则这个国家就能治理的越好墨子提出,“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可得而众也[9]墨子十分看重贤良之士,认为其是国家之珍宝,辅佐社稷的好帮手因而不仅要在物质上满足,还要在思想上对他们表示尊敬有安身立命的物质支持,才能有信任和处理政务的信心墨子给出了三条理由:其一,高官厚禄吸引人才曰今也天下之士君子,皆欲富贵而恶贫贱[10]人对于富贵都有所需求的,大人们只有满足了贤人的需求,才能吸引更多有能之人对于能人用厚禄给予是一种双向互利的行为,贤者为国家带来利益,得到奖赏,也能刺激他更进一步的发挥其二,高官厚禄培养人才,使他们更加忠心……夫高爵而无禄,民不信也[11]若只给虚名而不给予实际的报酬,那么他们不会相信的,只会觉得君王只是想要利用他,而不是真正的看重他其三,权力令人民信服,政令才能通畅,这也就是政府的权威爵位不高则民不敬也……夫岂为其臣赐哉,欲其事之成也[12]四、选贤的标准既然要用高官厚禄留住贤人,那么选贤的标准是什么呢?这也是《尚贤》一篇中真正的精髓所在。
在《礼记•礼运》篇中:“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以及《左传•恒公二年》中:“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皆可看到,当时的社会以血缘关系联结于是墨子提出以下三种标准第一,选贤举能,不应该偏心于外在的条件,应该看重这个人的能力,用贤者来治理国家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因为“曰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13]第二,选贤举能,应不避出身,有能则举之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以及“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14]选举人才,不应该对出身有所限制或歧视,而应该以能力作为衡量之标准,只有是有能之人,哪怕是农民或工匠也可以推举这样就不会有一直富贵的官吏,一直贫贱的庶民,这样推举出来的才是真正有能力治国的人在笔者看来,只要是能不配位,就应该退位让贤结论一个国家若想富强起来,人才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如何能够使得人才们发挥出他们最大的作用,聚贤强国就如同如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乃至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谁能够拥有最多的高端科技人才,谁就能赢得先机。
尚贤篇就已经告诉了我们,任人唯亲的做法只会打击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选贤举能”才能使社会受益无穷以史为鉴,想必如是参考文献[1]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中华书局,1935年,第104页.[2]《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哲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42页.[3]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绪论.[4]方克立:《中国哲学大辞典》,1991年,第428页.[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齐秀生:《春秋战国社会环境与人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51页.[7]齐秀生:《春秋战国社会环境与人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2页.[8]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1年,第44页.[9]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1年,第44页.[10]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1年,第70页.[11]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1年,第53-54页.[12]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1年,第51页.[13]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1年,第49页.[14]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1年,第46页.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