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山东地方戏一勾勾的艺术特征.docx
6页浅谈山东地方戏“一勾勾”的艺术特征 王氏川摘要“一勾勾”是山东地方戏曲之一,该剧种起初流行于鲁西北地区,是由民间小曲逐渐演变而成,由于历代社会制度所限,到清朝中期才有锣钹和小锣两种乐器伴奏,但只用于庙会卖唱这种简单的表演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增加了板胡、二胡、笛等乐器,其中四弦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演员开始化妆登台演出,随着乐队伴奏与演员的发展与壮大,逐渐发展成戏曲剧种,成立了“一勾勾”剧团,可惜的是,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勾勾”剧团被迫解散,走向衰落但现如今,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传承和保护关键词:一勾勾;山东地方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山东地方戏“一勾勾”的背景与简介“一勾勾”不仅唱词即兴性强,口语成分多,唱腔旋律贴近地方方言,而且曲牌调式还可根据不同场合灵活运用,再加上山东特定的地理位置以及地域文化特点,为地方戏“一勾勾”增添了许多新内容,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艺术它的唱腔在每个上句和下句的尾音中通常会出现七度或八度大跳音程,并且用带有装饰音的假声来颤一下,这样就会形成收腔委婉的“倒勾腔”这个特点,因此,称之为“一勾勾”随着剧种逐步形成,伴奏中逐渐增添了四弦胡琴,因而又名“四根弦”,在德州地区曾改名为“四音”,惠民和阳信一带曾称之为“河西柳”;泰安地区则称之为“五腔调”,后来均恢复为“一勾勾”。
二、山东地方戏“一勾勾”的艺术特征(一)表演形式地方戏“一勾勾”的表演形式有三种:一是由高唐、菏泽一带的花鼓秧歌发展而来,早期是五六人的平地演出,生角(男)背鼓边打边唱,旦角(女)边唱边舞;二是从鲁西南地区流传到鲁西北地区形成的一种剧种,名为两夹弦;三则是“花鼓丁香”,这种形式来源于聊城、菏泽一带的歌舞“花鼓戏”演奏时,使用的乐器仿花鼓曲调,主要是四胡和吹笛来伴奏二)服饰与舞台布景早期在民间广泛流行“一勾勾”时,是一位女子着彩衣,身背花鼓边打边唱边舞,形式显得单调乏味后来增加到两三人,演出时主要是坐板凳或打地摊,场地简陋再逐步发展为七八个人同台演出,通常是生角穿着大衫,头上戴帽子,腰上挎鼓;旦角穿裙子,手拿彩带,脚穿彩鞋三)舞台秩序和纪律舞台一定是要分为前后台面的舞台,前台供演员表演和执乐器人伴奏就坐后台列放所用的道具、服装,供演员化装、装饰,演员更衣、候场等如果没有舞台,在广场演唱时,必须有一块大幕从中间拦截形成前后台演员的表演和演唱需按规定进行,不得擅自走动演员不可掀开幕布露面或在幕缝中往前台观望;执乐器人员应端正入坐,以文雅的姿势专注伴奏,不可歪斜倒卧,嬉笑言谈否则不仅影响伴奏效果,也会影响整体形象。
四)演唱特色地方戏“一勾勾”中各角色都通过唱腔和表演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的形象所以,要求扮演者要了解全戏的剧情,吃透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形象,全身心的投入到每个场面中演员在演唱时,尽管同是一个曲调,也要根据人物的喜、怒、哀、乐来表演不得统用一腔,笼统对待一勾勾”的演唱虽有特色,却也不例外会有一些衬词但它衬词后音有生、旦的区别生角色唱段的后音为“哎嗨嗨”或“哎嗨耶”;旦角色唱段的后音是“吆号嗨”或“哎嗨吆”应注意的是这些是唱腔的衬托,演唱时用力不宜太大,只能轻声演唱,否则会本末倒置五)伴奏特点伴奏是唱腔的烘托,和唱腔是紧密结合的因此,就要求持器乐者了解唱腔,掌握各板式的变换规律和伴奏技巧要对戏曲的“唱”和“伴”有正确的理解,明确以“唱”为主,以“伴”为辅演员在演唱时,伴奏者应轻拉轻打、轻吹轻弹,不可高于唱腔而出现以伴盖唱现象,各位伴奏者一定互相配合融为一体,不要突出某一种乐器的音色三、山东地方戏“一勾勾”的发展现状及传承(一)发展现状及原因在新中国的领导下,山东地方戏“一勾勾”有了长足的发展其音乐既有简单朴实的味道,又有着浓郁的山东地方风味1956年临邑县用“一勾勾”这一艺术表现形式自主创作编排了一部《西秦》。
该剧目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真善美,荣获“展览演出纪念奖”,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勾勾”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推移,地方戏“一勾勾”的发展情况却每况愈下针对这一文化现状分析,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1.缺乏传承者;2.缺乏受众广的唱段,群众基础薄弱;3.没有出现具有影响力的“角”来推广和发展;4.戏曲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5.审美观念发生变化相比地方戏“一勾勾”,大家会更倾向于喜欢流行音乐二)传承随着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在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戏“一勾勾”的传承,不仅“推陈出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且在演唱技艺、内容编排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因此,需要大家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骨干的老艺人引起重视,增强保护稀有剧种的意识,使地方戏“一勾勾”中一些传统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音乐得到重新发扬光大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真正的使人们更多的了戏曲文化,理解山东地方戏“一勾勾”的文化价值和内涵,站在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去继承和发扬参考文献[1]李德敬.对民间戏曲一勾勾的调查与思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01):121-129.[2]孙守刚. 《山东地方戏丛书》[M].山东:山东友谊出版社.2016.[3] 李静. 德州地区地方戏曲“一勾勾”的文化渊源及演唱风格.音乐创作.2011.[4] 张晓雪. 非遗视野中的民间戏曲“一勾勾”[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5]信红霞,邸庆波. 临邑地方剧种“一勾勾”的渊源及艺术特色[J].艺海,2014(06):68-70.[6]李德敬.对一勾勾戏在当下传承方式的探索与反思[J].德州学院学报,2016,32(05):94-100.[7]杨英涛. 德州临邑地方剧种“一勾勾”研究. 北方音乐. 2016[8]段文. 山東德州地方剧种“一勾勾”现状调查研究[J].德州学院报,2010,26(01):81-85.[9]李德敬.临邑方言字调对一勾勾唱腔旋律的影响[J].齐鲁艺苑,2015(01):23-27.[10]信红霞.“一勾勾”戏曲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策略[J].艺海,2016(03):116-117.(济南大学 山东省 济南市 250000)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