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人文精神的再认识.doc
2页广州人文精神的再认识———从羊城旧八景说起周翠玲“白云珠水两悠悠” ———广州的地理得天独厚, 五岭陈其北、 大海环其东, 而在一城 内也是背枕白云、 南临珠江, 有着枕山襟江水的雄浑气势 早在秦始皇三十三年, 乘灭六国 余威, 统一岭南之际, 广州便步入了与中原文明整合的阶段 随着宋代城建的大发展, 便有 了历代遴选不绝的“羊城八景” 这是城市变迁的体现和审美意识的表达,也是自然风物与 人文精神结合的最圆满的体现 历朝八景中, 最频繁重叠的画面当然就是珠江或以珠江为背 景营造的景致宋八景中有五景都是珠江之色,展示了珠江胜景的全貌 “扶胥浴日” 、“海天晓霁”是日破江涌的晨曦图,其他“石门返照” 、“珠江秋月” 、“大通烟雨”三景,分别是 珠江的夜景、秋景和雨景明清两代同样布局了珠江之景,如明代的“珠江晴澜” 、“荔湾渔 唱”,清代的“浮丘丹井” 、“东海渔珠” 、“琶洲砥柱” 除了珠江的水景, 白云山的林壑成图, 与它峻峭不足委婉有致的余脉越秀山, 同样是八景不可或缺的表达内容, 它们共同构成了羊 城的山重水复之胜 如果说宋八景是以 “水景”胜,元代八景无可置疑就是以 “山景” 胜了。
一下子增加了“白云晚望” 、“景泰归僧” 、“灵洲鳌负” 、“粤台秋月”四个山景,至此羊城八 景足足构成了一部山水大全 明清是集大成者, 而且城建日趋完备, 一切都盛极而精巧, 在 这卷尾轴里,有对神话的追索: “穗石洞天” 、“五仙霞洞”;有对远古的凭吊: “番山云气”、 “孤兀禺山” 松涛、樵歌均可入景,一柱一楼同样可以布局,兼收并蓄审美原则是基本的生活哲学, 把广州的历史、 传说、 风俗和文化意识糅进了景物的 “羊 城八景”,集中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审美理想和人文精神 可是,“新八景” 的点评似乎失去了 这样的意义, 广州人要向别人推介自己的城市, 早些时就只有带去越秀公园看斑驳的五羊石 雕,到交易会会址转转, 再以海珠广场黑压压的车流为背景, 在杂树乱草丛中留个影, 到北 京路的车水马龙中拥挤一回,就算是“广州一游” ;十年前,内地人到广东是兴冲冲地去看 东方宾馆、中国大酒店、花园酒店,接着是到中英街、沙头角了望港澳风情,大包小揽地采 购;这些年是看中信广场、城市大厦;最近的要看“一年一小变” ,看珠江新城神话般地拔 地而起 结果是, 外地人到了广州, 留下的印象是除了摩天大楼就是拥挤的人群, 还有的就 是上下九、北京路几条商业街。
可是,就在大家的眼皮下,羊城却隐蔽着蒙尘的无数珍藏 “五仙观”———广州的别 名“羊城”的神话传说的衍发地,却隐藏在几近无人可知的小巷里;当年曾是“扶胥之口, 黄木之湾”,东、西、北三江的汇合处,最可代表广州作为港口城市风貌的南海神庙,早已 寂静消隐; 曾经是广州人最风雅的冬游节目 “萝岗赏梅” ,如今香雪不再成馨; 康有为的 “万 木草堂”成了铁锤叮当的厂房, “岭南三大家”的坟头芳草萋萋,第一个留学生容闳、第一 个造铁路的詹天佑不为后人所识 ,,大众对广州历史文化的认识来源于对根源意识的深刻认同, 这一认同的前提是熟知我们 这个城市的历史演变, 以及由这演变凝聚和沉淀下来的人文精神; 这一认同的结果是自觉保 护和推介这城市的历史遗存 只有培育这种家园情结, 才能培育最广泛意义上的爱国主义精 神什么时候我们都以自己的历史遗存为傲, 才能无愧于广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称誉 有 鉴于此, 恢复对羊城八景、 十景的点评, 可以说是一条让大众认识广州历史文化、 继承历史 传统的可行之路,才堪与举世瞩目的开放改革的经济成就齐头并进人民日报 . 华南新闻》 (2000年 10月13 日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