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叶、花、果病害.ppt
115页第七章 园林植物叶、花、果病害,一、占 69% 非侵染性病原和侵染性病原都可以引起植物叶部病害二、症状类型园林植物叶部病害的症状类型很多,主要有白粉病、锈病、灰霉病、各种叶斑病、煤污病、叶畸形、变色等症状三、侵染循环特点初侵染来源:病落叶再侵染来源:初侵染形成的有病植物潜育期: 一般较短 ,7-15d传播动力及媒介:风、雨、昆虫、人(被动)侵入途径: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和伤口侵入几种四、园林叶花果病害的防治原则减少侵染来源和喷药保护是防治园林植物叶、花、果病害的主要措施,改善园林植物生长环境是控制病害发生的根本措施减少侵染来源:注意场圃卫生,如收集病落叶并处理,剪除有病部分等;使用无病的种苗、接穗等;在园林种植规划设计工作小,避免易感染某种病害的多种奇主植物的混植;有病地段秋季深翻,或覆盖塑料膜等在生长季节及时摘除病叶等也能减少再侵染的来源喷药保护:化学防治成为基本的措施改善环境条件控制病害发生,水肥的科学管理、通风透光等是主要的预防方法一、白粉病 :白粉病是园林植物上常见的重要病害,除针叶树和球茎、鳞茎、兰花等类花卉以及角质层、蜡质层厚的花卉(如山茶、玉兰等)以外,许多观赏植物都有白粉病。
白粉病是子囊菌门菌核纲白粉菌目白粉菌科的真菌引起的病害园林植物白粉病的常见病原菌是,白粉菌属(Erysiphe)、单囊壳属(Sphaerotheca)、内丝白粉菌属(Leveillula)、叉丝壳属(Microsphaera)、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一般病症常先于病状病症初为白粉状,在叶上初为褪绿斑,继而长出白色茵丝层,最明显的特征是由表生的菌丝体和扮抱子形成白色粉末状物初为白粉状,近圆形斑,扩展后病斑可联结成片秋季时白粉层出现许多由白而黄、最后变为黑色的小点粒—闭囊壳少数白粉病晚夏即可形成闭囊壳不同的白粉病症虽然总体上相同,但也有某些差异如桑、板栗等叶部都有2种白粉病,一种白粉层在叶背面,另一种生在叶正面黄栌白粉病的白粉层主要在叶正面,臭椿白粉病在叶背一般发生在叶正面的白粉层中的小黑点小而不太明显.生在叶背面白粉层中的小黑点大而明显紫薇白粉病 危害症状 :黄色透有小白粉斑点,以叶正面居多 ,病斑扩大,并连接成大面积的白色粉状斑 病原菌:,白粉病的防治措施,(1)清除侵染来源秋冬季结合清园扫除枯枝落叶,或结合修剪整枝除去病梢、病叶,并集中烧毁或填埋,以减少侵染来源白粉病的防治措施,(2)加强栽培管理,提高园林植物的抗病性。
适当增施磷、钾肥,合理使用氮肥;种植不要过密,适当疏伐,以利于通风透光;营造混交林、剪去分蘖条可减少白粉病的发生;及时清除感病植株,摘除病叶,剪去病枝,是减少棚室花卉白粉病发生的一条有效措施;加强温室的温湿度管理,特别是早春保持较恒定的温度,防治温度的忽高忽低,有规律地通风换气,使湿度不至于过高,营造不利于白粉病发生的环境条件白粉病的防治措施,(3)喷药防治发芽前喷施3~4ºBe的石硫合剂(瓜叶菊上禁用);生长季节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50%退菌特800倍液,或15%绿帝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进行喷雾;在温室内可用45%百菌清烟剂熏烟,每667平方米用药量为250克,也可在夜间用电炉加热硫磺粉(温度控制在15~30℃)进行熏蒸,对白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二、叶锈病类锈病是园林植物中的一类常见病害,据统计全国有80余种园林植物锈病园林植物受害后常造成提早落叶、花果畸形,影响植物的生长,降低植物的观赏性园林植物上常见的叶锈病主要由担子菌门冬孢子菌纲锈菌目的真菌引起园林植物锈病中常见的病原菌有柄锈属(Puccinia)、单胞锈属(Uromyces)、多胞锈属(Phraymidium)、胶锈属(Gymnosoporagium)、柱锈属(Cronartium)等。
症状:锈病的病迹一般光于病状出现感病植株病状初期不太明显,黄色粉状锈斑是该病的典型病症初期的症状是在叶片上产生褪绿、淡黄色或褐色斑,锈斑常较小,近圆形,有时呈泡状斑发病严重时常在病部产:生大量的锈色、橙色、黄色的粉状物当幼搬组织受到锈菌侵柒时,病部常肿大有些锈菌不仅危害叶部,还能危害果实、叶柄或嫩梢,甚至枝干例1: 玫瑰锈病症状特点:锈粉病症先于病状病状部明显,病症主要是黄粉状锈斑叶片上的锈斑较小,近圆形,有时呈泡状斑病原:引起玫瑰锈病的病原种类很多,国内已知有3种均为多胞菌属 发病规律:单主寄生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芽、病组织内或以冬孢子在病落叶上越冬翌年担孢子,侵入植株幼嫩组织在嫩芽、嫩叶上产生橙黄色粉状的锈孢子在叶背产生橙黄色的夏孢子,经风雨传播后,由气孔侵入进行第一次侵染,有多次再侵染发病的最适温度为18~21℃一年中以6~7月发病比较重,秋季有一次发病小高峰防治方法:参考锈病的防治法三、发病规律:以菌丝体和夏孢子在禾草病部越冬夏孢子可以远距离传播,随气流、雨水飞溅、人畜机械携带等途径在草坪内和草坪间传播夏孢子在适宜温度下,叶面有水膜的条件下才能萌发,由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当温度在20℃至30℃时,有利于孢子的形成,尤其是叶片湿润利于夏孢子的萌发和侵入。
适宜条件下,一般6~10天后显症,10~14天后产生夏孢子,继续再侵染 四、防治方法:抗病品种;喷药处理,一般7-14天喷一次叶锈病的防治措施,1、清除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 结合庭园清理和修剪,及时除去病枝、病叶、病芽并集中烧毁体眠期清除枯枝落叶,喷洒3ºBe的石硫合剂,杀死芽内及病部的越冬菌丝体;生长季节及时摘除病芽或病叶2、栽培养护方面合理配置园林植物是防止转主寄生的锈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为了预防海棠锈病,在园林植物配置上要避免海棠和桧柏类针叶树混栽;如因景观需要必须一起栽植,则应考虑将桧柏类针叶树栽在下风向,或选用抗性品种 在酸性土壤中施入石灰等能提高寄主的抗病性在温室中要重视控制温度(一般20℃左右)和湿度锈菌一般都有生理小种的分化,因此抗病育种是防治锈病的基本方法叶锈病的防治措施,3、药剂防治 生长季节喷洒25%的1500倍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喷洒250—300倍敌锈钠液,10—15天喷一次,或喷石硫合剂也有很好的防效4、用茶籽饼 (油茶树种子榨油后剩下的渣饼)50g,加水少量,浸泡一昼夜,滤去渣滓后,加5kg水喷雾,可防治锈病5、生物防治锈菌的夏孢子堆在不同时期常被枝孢霉属(Cladosporium sp.)、单端孢属(Trichothecium sp.)、交链孢属(Alternaria sp.)等真菌所侵染,以致夏孢子被消解,这类真菌在自然界中有减少侵染的作用,但其利用可能性尚有待研究。
三、炭疽病类炭疽病是园林植物上的一类常见病害炭疽病主要是由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的真菌引起的,主要为害植物叶片,有的也能为害嫩枝炭疽病有潜伏侵染的特点共同症状:炭疽病发生时会在感病部位形成各种形状、大小、颜色的坏死斑,比较典型的症状是常在叶片上产生界限分明、稍微下陷的圆斑或沿主脉纵向扩展的条斑,还可在幼嫩的枝条上引起小型的疮痢或溃疡,造成枯梢主要症状是产生明显的轮纹斑,后期在病斑处形成的于实体——分生袍子盘往往呈轮轮状排列,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有粉红色的粘孢子团出现,这是诊断炭疽病的主要标志兰花炭疽病 病原:炭疽菌属 发生规律: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株残体、假鳞茎上越冬翌年借风、雨、昆虫传播一般自伤口侵入,嫩叶可直接侵入有多次再侵染每年3~11月均可发病,4~6月梅雨季节发病重株丛过密、蚧虫为害严重有利于病害发生 春末夏初天气潮湿多雨,病菌开始侵染,有伤口和急风暴雨更易感染,温度22~28℃ ,相对湿度90%以上,土壤PH为5.5~6时有利于病菌孢子萌发老叶一般于4月份开始发病,新叶则从8月份开始发病高温多雨季节发病严重症状: 发病初期,叶尖呈现红褐色病斑,病斑下延致使叶片成段枯死。
叶片中部病斑呈椭圆形或圆形叶缘病斑呈半圆形叶脊染病,病斑连成一线,形成条斑在叶基部发生,病斑连成一片,可致叶片枯断后期病斑颜色变浅,中央偶有褐黄色轮纹,并散生小黑点,是病原菌分生孢子盘病斑可以相互愈合成大斑,有时纵向破裂,致使叶片形成穿孔.病斑大小不一,直径1~20mm均有上半年一般是老叶发病,下半年多为新叶发病山茶炭疽病山茶炭疽菌有无性态及有性态之分有性态为围小丛壳菌,比较少见无性态为山茶炭疽菌,属半知菌亚门、腔孢菌纲、黑盘孢目、炭疽菌属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枯枝落叶内,在叶芽、花芽鳞片基部、溃疡斑等处越冬 分生孢子由风雨传播;自伤口侵入但在自然界,病原菌可以从春季落叶的叶痕侵入,或从叶背茸毛处侵入潜育期10-20天,从卷叶虫咬食的伤口侵入潜育期短,只有3-5天 5-11月份均 可发病高温、高湿、多雨有利于炭疽菌的发生高温烈日后遇上暴雨,常引起病害的爆发土壤贫瘠、粘重容易发病施用氮、磷、钾的比例不当、通风不良、光照不足,均能加重炭疽病的发生症状:发病初期,在叶缘或叶尖部着生褐色斑,扩展后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褐色;发病后期病斑中央为灰白色或浅褐色,斑缘褐色,其上散生黑色小点粒,近斑缘有轮状皱缩线纹。
枝条发病:在叶柄基部及分枝处有凹陷溃病斑,绕枝一周后其上枝叶枯萎炭疽病类防治措施(1)清除侵染来源冬季彻底清除病株残体并集中烧毁;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剪除枯枝(应从病斑下5cm的健康组织处剪除),挖除严重感病植株2)加强栽培管理,营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控制栽植密度或盆花摆放密度,及时修剪,以利于通风透光,降低温度;改进灌水方式,以滴灌取代喷灌;多施磷、钾肥,适当控制氮肥,提高寄主的抗病力炭疽病类防治措施(3)选用抗病树种和品种 (4)药剂防治当新叶展开、新梢抽出后,喷洒1%的等量式波尔多液;发病初期喷施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隔7 ~10 天喷1 次,连续喷3 ~4 次,要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药剂,也可混合用药在温室内可以使用45 %百菌清烟剂,每667 平方米用药250克四、叶斑及叶枯病类叶斑病是叶片因组织受病菌的局部侵染而形成各种类型斑点的一类病害的总称这里指的斑点病只是指半知茵中丝孢纲和腔孢纲球壳孢目及部分子囊菌的病菌所致的斑点病类大部分斑点病主要发生在叶部,所以有叶斑病这一名称。
叶斑的大小、形状多种多样,如圆斑、角斑、条形斑等;颜色也不同,如褐色斑、黑斑、红斑等;种类较多,但是有一部分既在叶上,也危害枝干、花和果实等部位斑点聚集时引起叶枯、落叶或穿孔,以及枝枯或花腐等因此,叶斑病又可分为黑斑病、褐斑病、圆斑病、角斑病、斑枯病、轮斑病等种类有的病斑因组织脱落而形成穿孔这类病害的后期往往在病斑上产生各种小颗粒或霉层叶斑病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效果,并导致叶片的提早脱落,影响植物的生长和观赏效果月季黑斑病,是世界性病害,为害十分严重,病菌为害叶片,引起大量落叶,致使植株生长不良 病原菌属蔷薇放线孢菌 发病规律:黑斑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上越冬借助雨水或喷灌水飞溅传播,昆虫也可传播月季在整个生长季节,病菌可多次重复侵染,不断发病病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3~25℃,在饱和湿度条件下,即可侵染发病 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特别是多雨的季节寄主植物发病严重特别是新移植的植株,根系受损、长势衰弱极易发病一般浅色花、小朵花以及直立性品种易于感病症状:叶片受浸染后,叶面出现圆形紫黑色病斑,或不规则状斑,病斑边缘呈红褐色或紫褐色,放射状逐渐病斑连在一起,形成大斑,周围叶肉大面积变黄。
病叶易于脱落,严重时整个植株下部叶片全部脱落,变为光干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