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doc
2页1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一、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一)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1、制度前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2、政策支持: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正确决策3、主观因素:优秀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无私奉献4、人才基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完善5、外部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二)成就:1、两弹一星:(1)原因:①为打破美苏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垄断②加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2)表现:①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1966 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了战略核导弹(改革开放后,和平利用核能的典范: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 ; ③1970 年, “东方红”1 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中国成为第五个掌握卫星发射技术的国家2、载人航天技术:(1)2003 年, “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杨利伟)成为世界航天大国(2)2005 年, “神舟”六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3)2008 年, “神舟”七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并完成出舱任务3、杂交水稻: 原因:人口与粮食问题表现:1973 年,袁隆平选育出 “南优 2 号” 意义:(1) 第五大发明;(2)“第二次绿色革命” “东方魔稻” ;(3)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4)解决了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4、计算机:成就:1983 年成功研制每秒运算亿次的银河 I 号。
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设计和研制巨型计算机的国家5、生物技术:(1)1965 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实现,成为第一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的时代2)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是唯一的发展中国家(三)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影响: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了中外交流;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促进了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扩展]:1、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1)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新中国科技有了较全面发展2)第二个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遭受严重破坏,但取得突破性进展3)第三个阶段:1978 年“文革”以后:我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新时期时间 背景 战略重点 成就 1949-1976 国际环境恶劣,美国敌视,中苏恶化.为巩固国防,维护安全重点发展“两弹一星”,加快国防科技发展 “两弹一星”1976-1978后国内: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深入科技现代化为首务;国际:和平发展成时代主题,以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激烈强调科技与经济结合,发挥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原子能、航天技术、计算机等高科技与世界差距明显缩小2、说明发展经济、科技、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发展经济依靠科技,而发展教育优势是发展科技的基础。
经济发展又为科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二、文学艺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1、背景:(1)政治: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2)经济:社会主义基本改造完成,经济建设开始(3)文化:知识分子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分子(4) 破除对苏联模式的迷信(5)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的需要 2、提出:1956 年,毛泽东, “双百方针”3、内容:艺术上“百花齐放” ,学术上“百家争鸣”4.特点(地位):是党对科学文化工作基本性的长期性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5、发展:(1)初见成效(1956—1966):题材: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①长篇小说繁荣:杨沫《青春之歌》②:优秀电影层出不穷“难忘的 1959 年”:《五朵金花》等 35 部优秀影片③戏剧创作百花争艳:郭沫若——历史剧《蔡文姬》老舍《茶馆》;④文艺期刊也大量增加(2)遭受挫折(1966—1976):原因:文革时“左”倾错误的影响表现:①一些正确优秀作品遭到错误批判,还有文化典籍付之一炬,国家文物遭洗劫;2②许多学者被打成右派,甚至被作为阶级敌人进行斗争;③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受到很大的影响;④文艺作品遭封杀, “样板戏”独占舞台结果:百花凋零。
3)文艺的春天(1978 年后)原因: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清算了极“左”路线;②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③80 年代,精神文明建设④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题材:①反思文学、伤痕文学②反映改革开放:改革实践和丰富的社会生活特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走向世界6、经验教训: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与政治、人民生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认识:“双百”方针的现实意义】:(1) “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3)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4)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一)奠基:新中国成立初期1、措施:(1)接管旧教育,建立人民教育事业(2)制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毛泽东) (全面建设时期)(3)创建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半工半读)2、成效:(1)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2)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后备军和建设人才(二)挫折:文革1、原因:“左”倾错误的影响2、表现:(1)师生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2)停课闹革命(3)1966 年废高考,招工农兵学员3、影响:(1)使中国教育受极大破坏(2)专门人才奇缺(3)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4)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三)复兴:新时期1、措施:(1)1977 年,邓小平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倡导尊师重教(2)80 年代,深化教育改革:提出“三个面向”方针、制定《义务教育法》 ,普及义务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举、开设高等教育的边缘学科专业(3)90 年代,提出优先发展教育,科教兴国战略;实施“211 工程”(4)社会力量办学,启动“希望工程”(5)20 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6)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力度;扶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2、面临挑战:原因:国际竞争的激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措施:①将基础教育放在首位②推动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③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四)教育事业曲折历程的经验教训(启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2、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3、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4、从基本国情出发;5、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思考: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1、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点2、当代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决定这一点①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其中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②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而劳动力的素质,提高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们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的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典型题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背景、内涵和意义方面的不同1)背景不同:①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随着奴隶制的瓦解,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为挽回统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主张同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随着地主阶级实力的增强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对于如何改造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百家争鸣”提出的背景:a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b 有些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伤害了一部分知识分子c 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肯定知识分子绝大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2)内涵不同: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各学派就其思想和政治主张进行宣传,如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政”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期的“百家争鸣”指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并不涉及治国主张等政治思想(3)意义不同:3①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意义体现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意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