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从盟友到对手.ppt
60页第一章 从盟友到对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遗产与冷战格局的形成(二)美国西太平洋战略防御线与朝鲜战争(三)非殖民化运动的第一波思考题1. 试根据冷战在欧洲和东亚展开的过程论述冷战的起源 2. 试论述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起源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遗产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权力分布格局和国际关系 格局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战前力量分布的多极格局被两极格局取代,“新的 权力天平上只剩下美苏两国”,两大政治军事强权 德国和日本以及意大利从国际权力结构和秩序中 被排除出去,英、法两个传统强权被削弱传统的以西欧为国际力量重心的格局发生改变, 一个欧洲的“边缘”国家和一个新兴移民国家成为 新的国际力量中心自第二次产业革命以来“欧洲 均势”时代向“全球政治”时代的转变进一步深化美国和苏联的崛起:超级大国及其 条件早在战争结束之前,美国军事策划人 员已经预见到:“反对当前敌人的战争一旦结 束,世界在国家军事力量对比 方面将出现深刻变化;这种变 化,从罗马帝国衰落后的1500 年中发生的事情看,只有罗马 帝国衰落一事可与之比拟…… 打败日本后,美国和苏联将是 仅有的头等军事大国,其原因 在于它们的地理位置有利、疆 土辽阔以及巨大的军火生产潜 力。
相对于美国和苏联的崛起,是欧洲的 衰落和大英帝国的衰落,对此丘吉尔 也有清醒的认识 美国被历史推上 颠峰战前美国武装部队人员总数为33.5万人, 国防预算仅为10多亿美元但到1945年欧 战结束前夕,美国武装部队总人数达到 1200多万,国防预算超过800亿美元美 国陆军规模小于苏联,但其海、空力量天 下第一,特别是具有远离本土大规模作战 的能力1946年,美国军队驻扎在56个国 家,遍布各大洲到1947年,美国在海外 已建立了484个军事基地美国还垄断了 原子弹在经济上西欧的相对衰落和战争 对美国经济的刺激(“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使美国经济的相对力量一度达到“非 正常庞大”的状态,战争期间美国工业企 业的规模扩大近50%,商品产量提高50% 以上,其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工业产值中的 比重由1937年的41%上升到1947年的62% ,而贸易总额也占到三分之一,黄金储备 占四分之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经济彻底摆 脱萧条,其军事和政治力量更是迅速 膨胀战争使彻底摆脱孤立主义把美 国锻造成政治力量、军事力量、国家 意志和经济力量相匹配的真正的头号 强权苏联:红色的大陆帝国苏联经济比美国虚弱得多,而且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但 苏联的幅员、位置和资源使其具有超级大国的潜力和条件 。
经过三十年代的快速工业化其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 军工)已具相当基础,而且其军工生产在战争中迅速膨胀 苏联还有一个特别的“优势”,其政治体制能够保证将 有限的经济资源直接转化为国家力量,用于扩充军事实力 由于重建经济的需要,苏联的军队在1945年后削减了三 分之二,但仍然拥有175个师、25000辆主战坦克和19000 架飞机苏联在战争中收复了失地甚至扩张了领土,而且 在东欧建立了用以避免与西方直接接触的缓冲地带,战略 环境大大改善战争把苏联推向世界政治的中心,使苏联 成为真正的超级大国托克维尔曾预言,俄国和美国都是“按照上帝的意愿被挑选出来支配半个地球 的命运”的国家美国和苏联的“软权力”美国:二战中的“解放者” 对外政策中具有较多的理想主义和 道义色彩,具有开明、善良和富有正 义感和同情心的世界形象消费文化,富足和自由的美国生活 方式对“自由”的自我认同和推进民主 的国家抱负,自由国际主义的世界秩 序观一种与其孤立主义传统相辅相成的 反强权政治因素反殖民主义,对“民族自决”的提 倡美国和苏联的“软权力”苏联: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压 迫的否定和对社会公正的诉求计划和高速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反对殖民主义、支持民族解放运 动的鲜明立场二战中的牺牲、作用和贡献“我可以说和斯大林元帅相处甚好,他 是一个具有坚定决心、爱好幽默的人 ,我相信他是俄国心灵纯真的代表人 ,我也相信我们将和他以及俄国人民 相处甚欢。
——罗斯福二战中的合作与对战后世界的安排1941年1月罗斯福在国会咨文中提出将 “四大自由 ”(Four Freedoms)作为战后世界秩序的基础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在纽芬兰附近的军舰 上会晤,推出《大西洋宪章》1942年1月,26个国家(以美、英、苏、中为首) 签署了《联合国家声明》1942年5月,罗斯福在会见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时提 出“四警察”的设想1943年8月,罗斯福在第一次魁北克会议上向丘吉 尔正式提出以四大国为中心建立国际和平组织的意 见1943年11月,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参加德黑兰 会议1944年8月到9月,盟国在华盛顿郊外的敦巴顿橡树 园召开会议, 具体商讨战后国际组织的具体方案 和步骤1943年11月,罗斯福、丘吉 尔、斯大林参加德黑兰会议 ,除了军事问题外研究了德 国战后安排、东欧和远东问 题,以及战后和平体系的轮 廓《德黑兰宣言》中宣称 :“我们是抱着希望和决心 到这里来的,我们离开这里 时成了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至此,大国一致和大国 合作的原则被认定为战后世 界政治秩序的基本内容,前 景似乎一派光明世界上许 多人乐观地认为,德黑兰会 议意味着苏联和西方已经学 会了在战争中和在和平时协 商合作,已经克服了多年的 敌对,意识形态上也走得更 近了。
百分比协定1944年10月,丘吉尔在访问莫斯科 期间,与斯大林就东南欧的战后安 排达成协议:在东南欧获得解放后 ,英国将承认苏联在罗马尼亚( 90%)、保加利亚(75%)、和匈牙 利(75%)的利益居于支配地位, 苏联则承认英国在希腊(90%)的 优势,在南斯拉夫英、苏平分秋色 英国在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实际 上作出了重大妥协,承认了苏联的 地位苏联在希腊问题上遵守了承 诺,没有对当地共产党人夺取政权 的行动给予支持 雅尔塔会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举行这是 战争中三大国协商和合作的高潮, 主要内容是东西欧势力范围的划分 和关于远东的秘密协定,是现代强 权政治和秘密外交在战后的延续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把战后国 际关系体系称为雅尔塔体制会议 就重战后问题达成协议,但协议中 一些含混的表述掩盖了利益和世界 观上的重大差异,许多没有被明确 规定的问题后来成为美苏之间争执 的焦点欧洲战后安排问题德国问题远东问题联合国问题波茨坦会议雅尔塔会议之后,斯大林着手将一 个亲共产党的政权强加给波兰,对 此新任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向苏 联明确地表示了强烈反对意见 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上实际上是 进一步认可了以前达成的一些明确 的或较为容易的协议,但在有争执 的东欧问题上仍然采取了往后拖的 办法。
苏联认为势力范围已经划定 ,而且其军队已经到达这些地方, 就应该按苏联的办法办事11月匈 牙利的自由选举中,共产党仅获得 17%的选票,斯大林由此进一步感 到抛开对西方的顾虑自行其事的必 要这进一步加剧了西方的恐惧: 担心苏联不仅把东欧用作与西方的 隔离带,而且要作为进攻西方的跳 板 二、冷战大幕的揭开• 1946 .2.9斯大林的莫斯科讲话 • 1946.2.22凯南的“八千字长电报” • 1946.3.5丘吉尔的铁幕演说(Iron Curtain ) • 1947.3.12杜鲁门主义 • 1947.6.5马歇尔计划斯大林在莫斯科选区集会上的讲话苏联在东欧的进攻性姿态使西方对苏联 的态度发生变化,反苏情绪逐渐压过战 争中培养起来的对苏联的好感1946年 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市斯大林选区选 民大会上称: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表明 ,“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 命力,更稳固”,“更优越”,他还说资 本主义经济体系必然会引发这个制度的 “总危机”,指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 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 本主义存在,战争就是不可避免的他 的讲话被西方认为是“第三次世界大战 宣言”。
苏联在意识形态上当然是作为 资本主义体系的对立物出现和存在的, 但是在同西方的合作和交往中,意识形 态因素又是可以淡化和忽略的,实际上 战争中苏联正是这样做的斯大林的讲 话在客观上产生了激化矛盾的效果美国内部两种对苏政策主张美国开始在心理准备不足的情 况下进行一场政策讨论,其核心是对 苏联的基本估计和总的政策方略美 国政府和舆论中有两种倾向一种意 见以海军部长福莱斯特(James V. Forrestol)、前国务卿斯退丁纽斯( Edward Stettinius)为代表,主张对 苏强硬,在东欧采取针锋相对的姿态 ;另一派则主张延续罗斯福时期的对 苏合作方针,承认苏联在东欧的地位 ,持这种观点的有前副总统和商务部 长亨利·华莱士和共和党参议员塔夫 脱(Robert Taft)但形势的发展必 然是以第一派为主导,在政策讨论中 ,乔治·凯南的观点为对苏强硬观点 提供了理论基础凯南及其理 论“我们面对的是这样一支政治力量,它 狂热地为之献身的信仰认为,同美国不可 能达成一项长远的妥协安排;若要使苏维 埃国家获得安全,就应该、也必须扰乱我 们社会的和谐,摧毁我们的传统生活方式 ,破坏我们国家的国际权威。
这支政治力 量拥有无上的权力,可以支配世界上最伟 大的民族之一的全部人力,以及世界上最 富有的国土的全部资源同它与生俱来的 是根深蒂固的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强劲思潮 除此之外,它还有一套精心设计的、覆 盖极广的机构在其他国家施行它的影响 这套机构有惊人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有一 些具有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地下工作的经验 与技巧的人员管理着最后,这支政治力 量看来在作出基本反应时无视现实它不 是象我们一样,把人类社会的客观事实作 为经常经验和改正世界观的标准,而是把 它当作一个大口袋,可以从中武断地、任 意地选择个别事物,抓来支持一个事先形 成的观念 ——凯南,“八千字电报”西方的冷战宣言 :“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波兰)到亚得里亚 海边的的里亚斯特(意大利),一幅横贯欧 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丘吉尔, 1946年3月5日,密苏里州富尔敦丘吉尔与美国政治丘吉尔本人、美国媒体和美国政治 家为了各自的目的都在互相利用对方 丘吉尔在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形象 形成于1940-41年的不列颠大空战,二 战后丘吉尔传奇被用来强化英美特殊 关系的观念, 而且丘吉尔和所谓慕尼 黑绥靖政策的教训联系在一起。
杜鲁 门特别借助丘吉尔作为民主先知的形 象和影响力来扭转美国对苏政策的走 向由于丘吉尔在媒体、官员和美国 人民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传奇演变 到最后居然使丘吉尔成为一个民主偶 像丘吉尔传奇被用来形成美国反苏 反供舆论,也被决策者用来推动美国 由战前的孤立主义转向积极介入世界 事物 冷战:一系列连锁反应的产物“冷战不久便成为一种错综复杂,交互 引起连锁反应的过程,既牵涉到真正的 原则分歧,真实的和臆想的利害冲突, 又包含着范围广泛的误会和误解每个 超级大国都偏执地认为,其自身安全和 世界和平都取决于他们关于世界秩序的 具体看法能够实现每个超级大国都竭 力推行其明确表达和及其珍重的原则, 结果使另一个超级大国更加担心对方企 图发动侵略苏联在东欧、伊朗和柏林 的所作所为及其他地方共产党的活动, 似乎证实了西方认为苏联是扩张主义者 的看法美国的战后政策,特别是它表 现出对东欧的关切,在俄国人看来是一 副咄咄逼人的架势两个超级大国都固 执的证实了对方的恐惧,于是双方的许 多行动都进而使冷战日趋严重 ——《美国的历程》杜鲁门主义“世界上有两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 方式建立在多数人的意志的基础上,其 特点是自由体制、代议制政府,自由选 举、保证个人滋养、言论和宗教信仰自 由,以及不受政治压迫的自由。
第二种 生活方式以少数人把意志强加于多数人 为基础,依靠恐怖和压迫、受控制的新 闻和广播、指定的选举和取消个人自由 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那些人民,他 们正在抵抗武装起来的少数人或是外来 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