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鼎尖教案】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文化景观 3.5文化的空间扩散(备课资料) 人教大纲版选修1.doc
6页●备课资料一、文化传播文化传播主要是文化的地域移动,所以很早以来就引起地理学家的关注拉采尔(德国地理学家)的老师瓦格那从生物学观点提倡研究地域移动理论,对拉采尔研究人类移动和传播问题有很大影响拉采尔的弟子富劳宾尼奥斯从西非与美拉尼西亚的文化传播对比研究中提出文化发展与传播的三种形态,即基本形态、接触形态和混合形态如果保持原来的文化,没有从外部传来其他文化谓基本形态;如有外来文化传入则为接触形态;将传入外来文化吸收并与原来的文化混合起来者则为混合形态扩散和吸收是改变原有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途径乔丹(美国地理学家)等在《文化地理学》中,将扩散传播分成两大类:第一,扩展扩散即新文化通过人群,如滚雪球式,从一个地区传播到另一个地区第二,迁移扩散指某种思想和文化靠人和人群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区,所造成的新思想和新文化的扩散如美洲的基督教就是通过欧洲移民传入的扩展扩散又可分为几个亚类:第一,等级扩散指思想和文化从一个重要人物传到另一个重要人物;或者跨跃其他人或者农村,从一个重要城市传到另一个重要城市如某新式服装首先由香港传入我国大陆,由广州传至上海或北京,跨越大量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第二,传染扩散。
指某种思想和文化,不论等级和地区,接触即可传播,如同传染病的传播第三,刺激扩散指某种具体东西被拒绝,而一般思想被接受的扩散传播,如迪斯科舞最初传入我国被拒绝,而其音乐活动有益健康的思想被接受文化传播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交通古代大山大洋为交通障碍,不利于文化传播、海峡、岛屿、海流、风向等也制约着传播道路,而海岸线、河谷线、湖岸线等,则易成为传播的路径 二、文化扩散方式 1.符号 通过符号传播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文字、乐谱、绘画、服饰、路标、交通指示灯等等,我们都可以把它看作符号;我国古代二十四史用文字记载了中国千年来大量的文化信息;一曲乐谱反映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交叉路口的红灯指示人们禁止通过,而绿灯则告诉行人放心通行没有这些符号,文化便无法纵向延续和横向传播 2.语言 语言也是符号但是它和以视觉为基础的绘画、雕塑、路标等符号有明显的差别,语言是以听觉为基础的符号这里主要指的是口头语言,它是以听觉为基础,通过声音传播文化信息的,谈话、发言、讲授、音乐等都是如此,现代的有线和无线广播、新闻发布会等都是使用听觉符号来传播文化信息的 3.物品 物品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
秦始皇兵马俑向我们展示着秦文化的发展水平,电脑则携带着现代的科学技术信息;而彩电、冰箱则向人们传递着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文化信息我们不能把物品及其交换看成与文化传播无关的事情在各种文化中心之间,物品和思想的交流在于人类历史的整个过程中因此,我们说通过物品的传播是文化传播的另一重要方式 4.人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乃至七情六欲都是社会文化的内化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他人、后代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人既是文化创造者、载体,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 三、茶的流传 根据有关史料,欧洲在16世纪中叶的时候,才开始有茶的记载1610年荷兰人首次将茶叶带到欧洲,并很快受到欢迎早期的英中贸易,英方从中国输入的商品主要是茶到1720年,茶叶已成为我国主要出口货物1792年,英国进口我国的茶叶达2000万磅1820年,我国的茶叶输出占出口额的3/4 由于大量进口我国茶叶,英国在对华贸易中一直出现巨大的逆差为了侵夺茶叶的利润和世界市场,英国人一直设法在其殖民地印度种茶,并于1780年首次从我国引种茶树 1840年和1852年,东印度公司先后两次派了富有园艺学知识的采集者福琼来华,到茶区收集茶苗和茶种。
通过福琼,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大量有关我国闽、浙、皖、赣等地茶区产茶制茶的第一手资料;还从上述茶区引去了大批的茶种和茶苗到印度种植;并雇用到一批来自武夷山星村等地茶区的制茶工匠到印度指导制茶,为英国殖民产茶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荷兰等国也在东南亚的印尼一带大量种茶由于西方殖民者详尽地研究过茶叶栽培和生产的各个环节,且不断用新的种质资源改良茶树品种,结果使其殖民地的茶叶产量和质量很快得到发展和提高相比之下,我国由于栽培和制茶技术长期停滞不前,茶叶生产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加之苛捐杂税繁重,我国的产茶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其结果是印度等地产的茶叶很快(约半个世纪)在国际市场上挤垮了我国我国的茶叶出口量,由原先占世界第一位迅速降到印度、印尼和日本之后的第四位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中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润,为本国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因此,有一位西方学者说:东印度公司派人“把中国的茶引到印度后,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另一西方学者也认为,“茶无疑为东方赠与西方最有利之礼物” (摘自《科学时报》2001.9.11) 四、古代文化传播的三条主线在古代,文化传播主要有三条干线(如图):中央线 起自埃及,经伊朗、蒙古,渡白令海峡达美洲西岸。
因通过戈壁沙漠与土库曼沙漠之南,也称沙漠南路如在辽宁省沙锅屯及河南省仰韶村发现的彩色土器同土耳其的亚那及北希腊的加利西亚等地发现的彩色土器非常相似这一事实只能用文化的传播来解释北方线 自埃及的北方,经黑海、中亚进入西伯利亚,直至北美洲用石头和泥制的母神象分布于此线各地,其形式和手法也极为相似南北线 自埃及,经阿拉伯、印度、中南半岛、马来群岛、大洋洲、直至美洲西岸前二线是陆路传播,此线主要为水路传播此路线为太阳巨石复合文化使用巨石,灌溉农业,崇拜太阳,敬重母神,为其共同特征 五、唐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 吉备真备(日本奈良时代学者)年轻时,随日本第7次遣唐使来长安留学,研习儒家经典、天文历算、军事等,长达17年归国时,他携带近200卷书籍,在日本大力传播唐朝文化阿倍仲麻吕是同吉备真备一起人唐的留学生,学成后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起汉名晁衡,官至秘书监,终老于唐他同我国的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常彼此写诗相赠那时日本人唐的学问僧比留学生还多,目的是为了求佛法空海就是这样的学问僧他在日本时就研究中国文化,入唐后在长安西明寺学习佛法回国时,他也带走许多佛经、诗文集在日本,他采用汉字偏旁创造的日本字母,称为片假名。
鉴真本姓淳于,五十多岁时,在扬州大明寺应日本僧人约请,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他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成功他带去了许多佛经,对日本的佛教有重要贡献日本佛教中的律宗,就是由他首创的他用鼻嗅的方法为日本辨别了许多药物,日本的药商奉他为始祖鉴真和他的弟子在奈良设计建造的唐招提寺,是建筑艺术的杰作,至今被日本视为国宝 六、中国和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中国的邻国阿富汗以及中亚一些国家,同隋唐往来密切,一再遣使前来,每次都带来名马、异药等珍贵特产隋朝时,中国和波斯已互遣使节;唐朝时,中国和东罗马也有使节往返,东罗马的医术、杂技在这时传人中国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 唐朝人杜环在北非、东非留下了行踪他撰写的《经行记》记载了非洲的风土民情《新唐书》记述,东罗马的西南,有些国家“其人黑而性悍”,这里指的应当就是非洲人唐诗中说的昆仑儿“自爱肌肤黑如漆”,也是指的非洲人史书里还记载东非索马里使者,在唐太宗时来到中国,受到很好的接待中国的瓷器在唐朝时也开始输入非洲,那里发掘出土的陶瓷残片包括唐三彩和邢窑、越窑的产品,而且质量极好 七、几种农作物的扩散 1.玉米的扩散 玉米原产于美洲大陆的墨西哥高原,由印第安人从原始玉米中培育而来。
玉米被用作栽培作物,至少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新大陆被发现前的很长时间里,玉米由墨西哥高原扩展扩散到整个美洲大陆秘鲁”这个词在印第安人的语言里就是“玉米之仓”的意思在秘鲁历史上盛极一时的印加帝国时代就是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年代直至今天,当地的土著居民中,乃保留着祭祀玉米神的活动公元15世纪末期,随着地理大发现,玉米从美洲迁移扩散到西班牙、葡萄牙,以后又扩展到整个欧洲当时,只是作为贵族阶层的庭园欣赏植物由于18世纪欧洲连年的饥荒,玉米良好的食用价值才得到重视,加上玉米种植有地区适应性强、产量高自特点,到公元1 8世纪中期以后,玉米就在全世界传播开来,并迅速成为人类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现在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 2.马铃薯的扩散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高原地带,印第安人栽培马铃薯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800年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怀着贪婪野心的欧洲殖民统治者接踵而来,马铃薯也被作为“战利品”带到欧洲最初马铃薯迁移扩散到欧洲,只是作为观赏花卉,受到贵族阶层人士的青睐后来法国著名农学家安奥巴曼奇认识到马铃薯的食用价值积极加以推广18世纪后期,欧洲大部分地区发生了饥荒,由于马铃薯有广泛的适应性、比较高的产量和可口的味道,迅速在欧洲各地扩散开来。
马铃薯每扩散到一个国家,都和当地的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得到了自己的特殊名称如西班牙人称它为“巴巴”,法国人称它为“地苹果”,德国人称它为“地梨”,比利时人称它为“巴达诺”,芬兰人就叫它“达马多”,俄国人叫它“荷兰薯”等等 3.花生的扩散 花生原产于南美洲的巴西和秘鲁印第安人栽种花生的历史有2000多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西方殖民统治者先把花生带到了西班牙,由于花生有优良的食用价值,所以,很短的时间里花生便在欧洲扩散16世纪,花生又从南美洲经大西洋、太平洋迁移扩散到非洲和亚洲各地大约在16世纪初期,花生从东南亚迁移扩散到我国很有意思的是,这个起源于南美洲由印度安人培育的作物,经400多年的扩散后,已经在温度适宜、土壤肥沃的温带地区得到发展而现在,花生在其原产地的巴西和秘鲁,种植面积已很少,而在印度、中国、巴基斯坦、美国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广泛种植,成为现今世界上花生的集中产地了 八、全球著名九大教堂 圣彼得堡大教堂 位于梵蒂冈,建于公元4世纪20年代教堂呈十字形,长212米,宽137米,高46米,平面面积为1942平方米 亚琛大教堂 位于德国波恩西,建于公元805年,哥特式建筑。
外围是塔尖,门洞周围环绕浮雕和石刻 米兰大教堂 位于意大利米兰市,哥特式建筑建于1386年,历经5个世纪才竣工,占地11700平方米,堂内有塑像3159个 巴黎圣母院 始建于1163年,1345年建成,为哥特式建筑其中一大厅长130米、宽47米,高35米,一对塔楼高69米 科隆大教堂 位于德国科隆市中心始建于1248年,中间停建,1880年才建成,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钟楼高97米,呈双尖顶,尖塔高157米 圣保罗教堂 英国伦敦著名的基督教堂始建于1675年,1710年建成,是英国古典建筑的代表,十字架顶高110米 威斯敏斯特教堂 位于英国伦敦,10世纪始建,后不断扩建,至1517年落成教堂总长156米,穹隆顶高31米,钟楼高68.5米,现为英国首脑活动场所 圣约翰大教堂 位于美国纽约市中心,1892年奠基,是世界上最大的新哥特式教堂,可容纳7000人 谢尔盖三一修道院 位于莫斯科北7l千米处,是俄罗斯东正教最大的男修道院它建于14世纪初,院内主要建筑有三一大堂、圣灵大堂、圣母安息大堂、沙皇宫殿、扎哥尔斯克历史艺术珍品博物馆等。
(转自《科学导报》长河/文) 九、文化的扩散 文化其实是历史进程中人地关系的物质和精神体现地理环境参与了任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