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中性与金融体系发展研究.docx
9页货币中性与金融体系发展研究 贵斌威摘 要:货币中性理论构架在3个暗含的假设之上,即生产能力充分利用(萨伊定律),利率由实际因素(节俭和生产率)决定,经济体系中的信息是完全的在现实经济中,这些假设是不成立的,所以货币并不是中性的货币政策、银行与金融体系对于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货币政策工具、提高审慎监管能力,将有利于提升经济的总体效率,避免经济周期的过度冲击关键词:货币中性;金融体系发展;产能过剩;信息不完全;利率市场化改革:1004-7026(2019)09-0139-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83 文献标志码:A经济学的新古典理论认为货币是中性的,即货币是经济的润滑剂,有利于经济运行,但不能改变经济的基本格局在这种情形下,货币的作用由货币数量论确定,即改变货币的供给,不能影响经济的实际变量,只是影响货币变量或价格变量但是在现实中,货币并不是中性的,货币政策、银行与金融体系对于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分析货币中性理论所暗含的几个基础假设,指出这一理论的不足之处,并强调金融体系发展的重要性1 货币中性理论的基础假设货币中性理论构架在3个暗含的假设之上,即生产能力充分利用(萨伊定律),利率由实际因素(节俭和生产率)决定,经济体系中的信息是完全的。
在这个经济体系中,由于萨伊定律的存在,不会出现由于需求不足而导致的产能闲置,即生产能力是充分利用的因此在这个经济体系中,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提升生产能力,即如何提高资本和劳动力的供给由于劳动力的供给涉及生育和教育等维度,所以新古典理论主要讨论资本的供给根据新古典理论,一方面,产出要按照要素的生产贡献进行分配在均衡状态下,资本的回报率等于资本的边际产出,由企业的生产率决定另一方面,家庭为经济增长提供资本,资本的供给由家庭的收入以及节俭偏好(时间贴现率)所决定因此,均衡利率(或者自然利率)是由家庭的节俭偏好与企业的生产率等实际因素决定的利率客观决定的结论可以用一个简化的实物经济模型来演示假设家庭有一部分多余的商品用于储蓄,而企业需要借入一部分商品进行投资家庭的意愿储蓄由收入和节俭偏好所决定,企业的意愿投资由企业的生产率所决定当家庭的意愿储蓄等于企业的意愿投资时,利率市场达到均衡具体来说,假设实际产出Y=100,当利率r=5%时,家庭的消费需求C=75,储蓄意愿S=25,企业的投资需求I=35这时,投资需求大于家庭储蓄,因此利率需要上调随着利率的上升,家庭的储蓄意愿增加,企业的投资需求减少;假设当利率r=8%时,家庭的储蓄意愿等于企业的投资需求,S=I=30,这时储蓄和投资市场实现均衡。
反之,如果市场利率太高,家庭的储蓄意愿大于企业的投资需求,则利率向下调整,直到均衡显然,在这个利率决定过程中不需要货币的介入由于产能是充分利用的,均衡利率是客观决定的,从长期来看,货币必然是中性的货币投入的增加,只能带来货币购买力的增加,但是产品的供给并不能改变,在这种情形下,货币的作用由货币数量论所确定,即MV=PY其中M表示货币数量,V表示货币的运行速度,P表示物价水平,Y表示实际的产出改变货币的供给,不能影响经济的实际变量,只是影响货币变量或价格变量因此,基于上述两个假设所构建的货币中性理论,允许新古典经济学将分析建立在实际变量上,直接考虑商品、偏好和技术约束的作用,而不用考虑货币的作用货币只是以一种“温和的角色”进入这个图景,即作为一种便利交易的工具,它不影响经济过程新古典经济以和实物经济相同的方式运行[1]在这个图景中,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一样,被描绘成只是储蓄和投资的简单中介这时,银行信用的作用被认为是中性的,它并不能影响资本积累背后的实际力量(节俭和生产率),因此并不能影响资本的实际积累[2]这个结论在静态经济中是比较容易描述的如上述简化模型所示,假设每年的收入都是100元,经济中流通的货币也是100元,那么银行只要把家庭储蓄的货币贷款给企业就可以了。
这时,银行信用的作用是中性的,它只是储蓄和投资的简单中介,本身不能创造货币但是,一旦引入货币,问题就会变得复杂一个直观的问题是,如果经济是增长的,那么根据货币数量理论,当货币的流通速度不变时,就需要有更多的货币投入到经济中那么新增货币是怎么投入到经济中的呢?按照上述简化模型,假设上一年的产出是100,经济中的货币是100(暗含的假设是货币的流通速度是1),家庭的收入是100元但是,假设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下一年的产出是110,于是家庭获得110元的收入那么这新增的10个货币是怎么投入的呢?按照货币数量论的想法,这是银行按照对经济产出的估计而新增的货币数量如果银行判断合理,那么可以保持物价的稳定;如果银行判断失误,提供了更多或者更少的货币,对实际经济的产出也没有影响,只是改变了经济体系中的物价但是,可贷资金理论和凯恩斯理论指出,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货币的投入不仅会改变经济体系中的价格,也会改变投资和消费的数量,同时还会改变资金的市场利率2 利率是一种货币现象可贷资金理论和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一样,区分了自然利率和市场利率,认为市场利率是一种货币现象,由货币(或可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所决定这一结论与实物经济或者货币中性经济是不同的。
按照上述的简化模型,假设经济产出是100,原来的均衡利率r=8%,储蓄=投资=30这时假如生产率上升,企业会增加投资需求,例如投资需求增加到40,按照实物经济的逻辑,投资需求的增加会提高利率,直到一個新的均衡点,例如当r=10%,储蓄=投资=35但是,由于银行具有创造货币的能力,所以银行体系可以创造新的货币,增加可贷资金供给,维持市场利率不变按照上述模型,假设由于生产率上升,投资需求增加到40,但是银行体系可以通过增加货币来维持市场利率不变这时家庭的消费需求不变(C=70),企业得到所需的投资资金(I=40),社会总需求为70+40=110,从而导致更多的货币追逐不变的产出,物价水平P上升到1.1,产生了通货膨胀到这一步为止,结果还是和货币中性理论一致的,即货币的增加并没有改变实际产出,只是导致了物价的上涨但是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则和货币中性理论的判断不同这时,可以观察到最终实现的消费和投资分别是70/1.1=63.6,40/1.1=36.4但是在实物经济中,当利率不变时,家庭的意愿储蓄是30,企业的投资需求是40,这时储蓄和投资市场上供不应求,当利率没有变动时,最终实现的储蓄和投资只能等于30,而消费等于70。
显然,随着货币的加入,在抬高物价的同时,也改变了消费和投资的格局,这就是可贷资金理论所说的“强制储蓄”[3]由此可见,由于货币的加入,实际资源的配置(储蓄和投资)就不仅仅受到节俭和生产率这些实际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货币数量和分配格局的影响工业化初期,发展中国家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实行金融抑制政策,压低利率,从而增加企业的投资,正是通过强制储蓄,让家庭为工业化进程让渡资源显然,这个时候货币不是中性的,银行体系可以通过货币的发放来干预实际资源的配置3 货币生产经济与企业家经济比可贷资金理论更进一步,凯恩斯理论明确强调,现代经济是货币生产经济或企业家经济,而不是新古典理论所隐含假设的实物经济或合作经济在合作经济中,生产是合作进行的,产出分配是以实物形式完成的,在均衡时每种要素的实际收入等于它的生产贡献率在这种经济下,主要关心的问题是如何配置前定的产出,即给定消费者的偏好,寻找一个有效的资源配置方案,将社会当前和将来的福利最大化相反,凯恩斯认为,现代经济体系是一种货币生产经济或企业家经济生产方式是分散的、私人化的,生产通过企业家雇佣劳动力的形式而发生同时,因为产出不是直接分配给工人的,并且企业之间是独立的,合约(企业家、工人和供货商)是经济的本质部分。
并且为了便于合约的执行,往往是以大家共同接受的交易中介(货币)标价的因为货币是交易中介和价值储藏的工具,并且可以清偿合约,所以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要素,即货币允许企业家使用生产中所需要的物质资源和劳动力因此,谁拥有货币,或者拥有创造货币的能力(国家和银行),谁就可以影响资源的配置[4]在企业家经济中,生产是一项耗费时日的活动,需要企业家在生产回报确定之前投入自己的资源因此企业家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前瞻性(forward-looking)的经济,凯恩斯企业是在不确定性环境下进行决策、追逐利润的经济实体在这个经济体系中,除非预期的货币收益大于货币成本,不然生产过程将不会被启动这个规律暗示了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即使企业具有生产能力,但是如果预期悲观,也不会生产有效需求不足或者生产相对过剩,是凯恩斯理论与可贷资金理论的主要区别虽然承认利率是资金的价格,但是可贷资金理论和新古典理论一样,认为产能是充分利用的因此,在给定的产出下,增加货币数量的主要结果是产生通货膨胀但是,凯恩斯理论认为现代经济的主要特点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因此,当有效需求不足时,通过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给、刺激投资和消费,不仅不会产生通货膨胀,而且还可以增加经济的产出。
这时,货币不是中性的4 不确定性与信息不对称在货币生产经济中,银行体系具有创造货币的能力,因此金融体系的决断和企业家的预期一样,是影响货币供给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因素同时,由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资金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金融体系并不能仅仅通过利率来出清市场这时,一方面,银行体系可以凭借基础货币创造出数倍的银行货币;另一方面,银行也可能由于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宁愿持有资金而不敢放贷这时,货币和信用不是中性的一方面,信用数量的多寡可以影响社会的有效需求,从而影响经济的实际产出;另一方面,银行体系在配置信贷时,会对企业家进行选择和甄别如果资金能够流向有效率的企业,经济增长将会更加强劲;如果资金流向无效率的企业,经济增长将会缓慢传统经济学关于货币投放的一个暗含假设是:货币是均匀地发放给经济体系中的每个人的,如弗里德曼所说,可以假设货币是通过直升飞机发放的[5]所以货币数量的增多,并不能改变实际的经济变量,只是增加每个人持有的货币名义额度但是事实上,货币并不是均匀发放的,而是通过银行体系发放给特定借款者的,而这些借款者大部分是企业所以投放的货币,首先流向的是企业和投资端正如前文所述,企业的生产依靠对未来预期的判断,而银行信贷的投放也依靠对未来预期的判断。
一方面,当经济下行时,企业会缩小投资,但是也有一些企业需要资金來度过难关这时,银行体系的决断至关重要根据凯恩斯的乘数理论或者经济的循环理论,如果银行能够在正确分析形势的情况下发放贷款、创造货币,就可以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例如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央行的货币宽松政策,通过降低基准利率或者量化宽松政策,给具有生产能力的企业提供抵押贷款,帮助企业度过流动性困境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不同的产业和不同效率的企业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和货币的创造,这时银行的决断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如熊彼特所言,银行家不仅仅是商品“购买力”的中间人,更是交换经济的长官[6]银行体系决定着新增货币的流向以及购买力的拥有者,从而决定实际资源的配置和经济结构的构建银行体系如果具有良好的经济判断能力,那么资金会流向更有效率和创新能力更强的行业和企业,从而提升整个经济的生产效率,要素使用也会更加合理反之,如果银行体系缺乏良好的经济判断能力,资金可能流向没有效率和缺乏创新的企业,就会使整个经济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出现资源浪费和就业吸纳能力降低等问题因此,无论是从货币投放数量还是投放结构来说,货币都不是中性的5 结束语在现实经济中,货币中性理论的3个假设并不成立:经济存在产能过剩,利率是由货币供求决定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所以货币并不中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