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城市道路隧道防排烟设计规程.docx
28页城市道路隧道防排烟设计规程目 次1 范围 2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3 术语和定义 24 隧道防烟系统设计 54.1 一般规定 54.2 横通道防烟设计 54.3 疏散通道防烟设计 54.4 避难间防烟设计 64.5 双层隧道疏散楼梯间防烟设计 65 隧道排烟系统设计 65.1 一般规定 65.2 排烟方式选择 75.3 隧道火灾热释放率 75.4 自然排烟设计 85.5 纵向排烟设计 85.6 重点排烟设计 105.7 隧道专用电缆廊道灾后通风设计 115.8 隧道排烟设施 126 隧道防排烟联动要求 13I1 范围1.0.1 为使湖北省城市道路隧道防排烟系统设计做到安全可靠、经济适用,能有效控制隧道火灾烟气流动,便于人员安全疏散和消防救援工作的开展,特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湖北省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城市机动车专用道路隧道的防排烟系统设 计1.0.3 本规程提及的防排烟系统不包含为隧道服务的附属用房,附属用房的防排烟设计按 照 GB 50016 和 GB 51251 的有关规定执行1.0.4 防排烟系统的设计,除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本省行业现行有关规范的要 求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 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1251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CJJ 221 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JTGT D702-02 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细则JTG D70-2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第2册 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CECS 435 排烟系统组合风阀应用技术规程DG/TJ 08-2033 道路隧道设计标准DGJ 32/TJ 102 城市隧道竖井型自然通风设计与验收中国消防手册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73.1城市道路隧道 urban road tunnel城市地表以下供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的通道3.2避难所shelter设置在隧道内,供人员临时避难,并能疏散到隧道外的坑道3.3疏散通道 exit passageway隧道内纵向贯通设置,供人员应急疏散的通道3.4横通道 transverse passage way连接两隧道或洞室间或隧道连接地面的、近水平的横向联络通道3.5平行导洞 parallel pilot tunnel在隧道修建时,考虑施工与运营需要而修建的与主隧道平行的隧道。
3.6竖(斜)井 shaft为隧道通风、防灾疏散或运营维护而竖向或斜向设置的通道3.7运营通风系统 operation ventilation system由风机、风道、竖(斜)井、送风口、排风口、控制设备等设施、设备组成的,用于满足隧道内安全标准、卫生标准和舒适性的通风系统3.8隧道防排烟系统 smoke control and exhaust system由风机、风道、竖(斜)井、排烟(送风)口、排烟口(排烟阀)、控制设备等设施、 设备组成的,用于隧道内防烟排烟的通风系统3.9自然排烟 natural smoke extraction利用火灾产生的热烟气流的浮力和外部自然风作用,将隧道内的烟气自然排至隧道外3.10纵向排烟 longitudinal smoke control火灾时,通过隧道内射流风机或其他射流装置、风井送排风设施等组织隧道内的烟气沿隧道纵向流动的排烟形式3.11重点排烟 concentrated smoke extraction在隧道纵向设置专用排烟风道,并设置一定数量的排烟口(排烟阀)火灾时,远程控制火源附近的排烟口(排烟阀)开启,将烟气就近有效地排出行车空间。
3.12临界风速 critical velocity当采用纵向排烟时,防止烟气沿隧道纵向逆流的最小风速3.13开孔率 hatch ratio自然排烟口的有效开口面积占隧道垂直投影面积的比例3.14气闸型隔间 airlock staircase当采用纵向疏散时,纵向疏散口与疏散通道之间设置的带有加压送风设施的封闭滑梯间或楼梯间等3.15纵向分段排烟 longitudinal sectional smoke exhaust火灾时,通过风井或排烟口(排烟阀)等对隧道进行分段的纵向排烟形式4 隧道防烟系统设计4.1 一般规定4.1.1 隧道下列场所应设置防烟系统:a) 疏散通道b) 避难间c) 双层隧道疏散楼梯间4.1.2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设计风量不应小于计算风量的 1.2 倍4.1.3 机械加压系统送风机应设置在专用机房内4.1.4 机械加压送风口风速不宜大于 7m/s4.2 横通道防烟设计4.2.1 横通道可不设置专用防烟设施,非事故隧道应采取防止烟气通过横通道侵入的措施4.2.2 横通道门应具有防火、防烟和耐风压功能4.3 疏散通道防烟设计4.3.1 当盾构隧道采用下部专用疏散通道进行疏散时,专用疏散通道与车行道之间应采用气闸型隔间进行分隔。
4.3.2 疏散通道或气闸型隔间应设置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防烟设施4.3.3 疏散通道、气闸型隔间与车行道之间的压差应结合加压送风方式、排烟方式等综合确定,且不应低于表 1 中的取值表 1 疏散通道、气闸间与车行道压差加压送风方式 排烟方式自然排烟、纵向排烟重点排烟疏散通道集中加压气闸型隔间余压(Pa)————疏散通道余压(Pa)30~5010~30气闸型隔间加压气闸型隔间余压(Pa)30~5010~30疏散通道余压(Pa)————备注:表 1 中余压均为相对于车行道的压差,“——”表示不作要求4.3.4 当采用疏散通道集中加压送风方式时,其加压送风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a) 负担长度不大于 3000m 的疏散通道可采用单端加压送风方式b) 负担长度不大于 5000m 的疏散通道宜采用双端加压送风方式c) 负担长度大于 5000m 的疏散通道宜采用分段加压送风,分段长度不宜大于 5000m4.3.5 当采用气闸型隔间加压送风方式时,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人员疏散路径上第一个疏散口处断面风速不小于 1.0m/s 计算4.3.6 当采用疏散通道集中加压送风方式时,机械加压送风量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a) 机械加压送风量不应小于疏散门开启时的送风量与未开启疏散门缝漏风量总和。
b) 除疏散盖板外,人员疏散路径上第一个疏散门处断面风速不应小于 1.0m/sc) 疏散门开启数量宜按设计交通量下车辆总停车长度范围内的疏散口全部开启计 算,且不应小于 3 个4.3.7 疏散通道与气闸型隔间的取风应直接从室外引入,当确无法从室外取风时应保证取风质量满足加压送风系统的要求4.4 避难间防烟设计4.4.1 避难间前室余压值不应小于 30Pa,避难间的余压值不应小于 50Pa4.4.2 加压送风量应按避难间净面积每平方米不小于 30m3/h 计算4.5 双层隧道疏散楼梯间防烟设计4.5.1 双层隧道当采用上下层楼梯间互为疏散时,楼梯间应采用封闭型4.5.2 疏散楼梯间与隧道车行道之间的压差应符合下列规定:a) 车行隧道采用重点排烟方式时,疏散楼梯间与车行道压差应为 30Pa ~50Pab) 车行隧道采用自然排烟或纵向方式时,疏散楼梯间与车行道压差应为 10Pa ~30Pa4.5.3 双层隧道疏散楼梯间加压送风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a) 双层隧道对应上下层应分别设置加压送风系统b) 火灾时开启非事故隧道加压送风系统,火灾隧道加压送风系统关闭4.5.4 疏散楼梯间机械加压送风量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疏散门开启时,门洞断面风速不应小于 1.0m/s。
b) 疏散门开启数量按 1 个计算4.5.5 疏散楼梯间可从非事故隧道车行道取风5 隧道排烟系统设计5.1 一般规定5.1.1 长度大于 500m 城市道路隧道应设置排烟系统5.1.2 隧道排烟系统设计应根据隧道长度、纵坡、交通条件、气象条件、排烟方式的特点、 火灾危险性及工程造价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5.1.3 同一条隧道应按同一时间发生一次火灾设计;当多条隧道采用地下立交方式进行互通时,互通匝道及其相连的一条隧道按同一时间发生一次火灾设计5.1.4 隧道火灾排烟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a) 应能有效控制火场高温烟气扩散和排出烟气,减少烟气在隧道内影响范围b) 应利于人员疏散,避免烟气侵入人行与车行横通道、相邻隧道或平行导洞以及附属用房等c) 应利于灭火救援人员接近火场进行灭火救援5.1.5 应结合匝道、风井等划分排烟分区,并分别对各区域进行烟气控制设计;当匝道长度大于 500m 时,应采取可靠的排烟措施避免匝道烟气进入主线隧道5.1.6 隧道排烟系统与运营通风系统合用时,应具备在火灾工况下的快速转换功能,并应符合排烟系统的要求5.2 排烟方式选择5.2.1 隧道排烟方式选择应综合考虑排烟方式的特点、排烟效果、工程造价、技术难度和运营维护等因素,采用自然排烟、纵向排烟及重点排烟方式。
5.2.2 排烟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a) 单向车行隧道,长度不大于 3000m 时宜采用自然排烟或纵向排烟方式;长度大于3000m 时应采用机械排烟方式,并宜采用纵向分段排烟或重点排烟方式;当采用纵向分段排烟方式时,最大纵向排烟区段长度不宜大于 3000mb) 单洞双向车行隧道,宜采用重点排烟方式;当长度小于 3000m 时可采用自然排烟方式5.3 隧道火灾热释放率5.3.1 应根据城市道路隧道所处位置、通车种类、隧道长度和交通量等因素综合确定火灾 热释放率,且热释放率不应低于表 2 中的取值表 2 城市道路隧道火灾热释放率取值隧道位置通车种类、隧道长度和交通量火灾热释放率(MW)非水下仅限小客车通行10中小型货车、大客车20隧道长度与重型车日交通量的乘积大于等于 1.4×107m•veh/d50水下仅限小客车通行15中小型货车、大客车30隧道长度与重型车日交通量的乘积大于等于 5.5×106m•veh/d505.4 自然排烟设计5.4.1 自然排烟系统应按照交通量、车辆种类、气象、环境、地形等合理设计5.4.2 自然排烟口间距和开孔率应符合下列规定:a) 间距不应大于 150mb) 开孔率应满足表 3 的要求。
表 3 开孔率隧道长度(m)500~1。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