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析唐璜中拜伦的艺术与人生.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ni****g
  • 文档编号:383944071
  • 上传时间:2023-05-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8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析<唐璜>中拜伦的艺术与人生摘要: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代表作􀀂唐璜 , 处处显示着作者对上流社会的讽刺, 对自由与爱情的探求他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关键词: 唐璜、拜伦、艺术、人生正文: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大陆造成巨大冲击在这个背景下18世纪末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迅速崛起, 19 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乔治·戈登·拜伦( George Go rdonByron 1788--1824)是19世纪上半叶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他与同时期新崛起诗人雪莱和济慈把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潮其作品始终在文学界保持着广泛的阅读及影响他一生游历各地, 其诗作充满异域情调拜伦, 这个被勃兰兑斯指认为“给他那个时代的诗歌文学打上了最后的决定性印记”的英国伟大诗人, 在他37年的短暂生命中写下了大量的优秀诗篇[ 1]409拜伦诗中最具有代表性、战斗性, 也是最辉煌的作品是他的长诗《唐璜》 , 诗中描绘了西班牙贵族子弟唐璜的游历、恋爱及冒险等浪漫故事, 揭露了社会中黑暗、丑恶、虚伪的一面, 奏响了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的战歌诗人歌德说,《唐璜》是彻底的天才的作品——愤世到了不顾一切的辛辣程度, 温柔到了优美感情的最纤细动人的地步……。

      拜伦思想中的厌世哲学和反抗精神, 生活中的风流逸事和一世孤寂, 作品中的异域风情和贵族品味, 激昂孤傲而又悲观阴郁的性格在诗歌主人公唐璜身上纵横交错, 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却又矛盾复杂的综合体 一、人生经历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中提到艺术家由于本能的欲望长期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 便由与外在世界的关联转向内在世界, 试图通过自由的主观幻想来解除压抑, 宣泄情感, 获得快乐他们必须找到一条与客观现实相妥协的道路, 通过艺术创造的形式使受压抑的欲望获得替代性满足, 并同时获得社会的认可也就是说, 艺术创作的动机就是本能欲望压抑与升华的产物, 艺术产生的目的在于发泄被全面或局部压抑在无意识深处的欲望, 文学艺术作品是性本能升华的体现, 是创作家的本能欲望求得满足的一种方式因此弗洛伊德说:“艺术的产生并不是为了艺术, 它们的主要目的是发泄那些在今日大部分已被压抑了的冲动[2]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是创作者的头脑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并不是纯粹情感的表现, 而是理智与感知、意志与感情、意识与前意识和潜意识的联合表现拜伦的人生与艺术创作密切相关, 其令人津津乐道的人生在其诗歌艺术上也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拜伦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极尽绽放且浓郁多彩, 正如他所刻画的“拜伦式英雄”一样: 孤傲、狂热、浪漫, 却充满了反抗精神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 却又蔑视群小拜伦式英雄”表现的是绝对理想化却又充满缺陷的人物, 他们具有极高的天赋, 极大的热情, 对阶级特权不屑一顾, 厌恶世俗和传统制度, 却又被社会约束, 叛逆流亡, 过于自负最终导致自我毁灭 作为英国历史人物的15世纪贵族唐璜臭名昭著, 是一个诱骗少女而被驱逐并到处流亡的青年无赖式的人物他与拜伦本人某些经历和境遇的相似, 或许是他成为拜伦这部长诗的主人公的最大原因在拜伦笔下的唐璜同样不是一个浪漫主义的英雄, 无论是其心灵还是性格, 都和常人并无太大差异不同的是这个“极美貌、骄傲、大胆而又运气好的人”竟充当了命运的宠儿[ 1] 424屡次身陷险境, 却又能从死神的身边安全逃开; 经受无数与情人生离死别的痛苦煎熬,却总有新鲜爱情给他带来新的幸福从一开始作者在《唐璜》中就不厌其烦的讲述唐璜的身世, 从少年家庭写起, 母亲唐娜! 伊内兹出身名门, 美丽贤淑, 文雅渊博, 在上流社会中受到普遍尊敬父亲过世后母亲决心把儿子培养成大人物,教给他军事、艺术、自然科学等等方面的知识, 尤其是教育他要注重封建伦理道德。

      唐璜一表人才, 生性风流, 道德规范对他一点不起作用懂得男女之事后便把一切抛之脑后, 开始了“沉默、沉思、无聊、浮躁、迟缓” [3] 投入爱河便一发不可收拾, 16岁时同贵妇唐娜·朱丽亚发生性关系, 使得上流社会舆论哗然拜伦父亲早逝, 母亲凯瑟琳·戈登出身于苏格兰贵族家庭, 10岁继承爵位, 之后便沾染了贵族子弟的纵情声色、奢华放荡的习气, 虽然生来俊美聪颖, 但唯独跛足这一生理缺陷, 常常使他感到自卑和痛苦虽练就骑马游泳等好本领, 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他的悲观苦闷15岁爱上玛丽·安·查沃思, 之后一直生活在不断的感情旋涡中在他到处受欢迎的社交生活中, 逢场作戏的爱情俯拾即是, 一个年青的贵族诗人的风流韵事自然更为人津津乐道拜伦强调作品的真实性, 因此其作品中一定多多少少凝聚着诗人的性格秉性唐璜这个热血青年也是有“ 一大堆庞杂不清的耀眼的罪过”和“装扮的那么美丽而把人蒙住的放荡”[ 4] , 但却不矫揉造作, 不受世俗道德的约束, 只顺着自然的本性行事, 多少也体现了作者的本性二、艺术与人生中对自由的追求 1801年, 13岁的拜伦继承了伯祖父威廉·拜伦(第五代拜伦男爵)的纽斯台德寺院, 位置处于诺丁汉地区。

      诺丁汉是当时英国的大工业中心, 是发生产业革命最早的地区, 也是最重要的工人运动的发源地之一拜伦是在英国和世界历史上一个大转变时期中成长起来的, 他生逢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和接踵而来的各国人民为了独立、自由和解放而进行的波澜壮阔的斗争, 亲眼目睹了由阶级矛盾激化所出现的各种工人暴动、农民起义和士兵哗变等事件, 耳濡目染的历史事件在他的思想意识中形成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他憎恨专制而向往自由自由在拜伦的《唐璜》里被视为无价之宝,第十一章第90节中写到“我宁可孤立, 也不愿意将我的自由思想和王位交换”[ 4] 他在第一次游历希腊时, 也曾对着陷入困境中不思奋起、一心指望别国援助的希腊大声疾呼: “谁想获得自由, 就必须自己拿起枪刀如果说当时他对于自由的热爱还只能属于一种初步的意识, 是一个“生而自由”的英国人目睹别的国家不能摆脱异邦的奴役而产生的愤怒, 那么当他被逐出英国文坛, 在国外也不断受到驱逐, 辗转来到希腊时, 他就更进一步地懂得了“自由”这个字眼更广泛、更充分和更普遍的含义《唐璜》中第三章的第86 节《哀希腊》, 以缅怀希腊美丽的遗迹、斯巴达勇士的精灵起篇, 以恢宏的气魄、炽热的情感讴歌希腊昨日辉煌的文明, 并以巨大的勇气和强劲的魄力来召唤、鼓舞希腊人民奋起反抗外族压迫。

      热爱自由的拜伦不仅以诗讴歌自由、鞭挞专制, 更亲赴战场参加民族解放运动但奈何神所钟爱者早死, 天不假英雄以年寿, 1824年拜伦死于希腊军中由于他深得希腊人民的爱戴, 在他的墓碑上的铭文刻道: “他在1824年4 月19日死于希腊西部的迈索隆吉翁, 当时他正在英勇奋斗, 企图为希腊夺回她往日的自由和光荣勃兰兑斯是这样评论拜伦的去世与希腊人的悲痛的, “拜伦去世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 震惊了整个希腊对这个国家来说, 它的影响就象是发生了一场可怕的天灾, 其后果简直无法估量[ 1] 对于欧洲的广大读者, 拜伦的行动是他的诗的最好的介绍, 而他的诗产生了超过文字的影响, “其力如巨涛, 直薄旧社会之柱石, 余波流衍, 入俄则起国民诗人普式庚, 至波阑则作报复诗人密克威支, 入匈加利则觉爱国诗人裴多飞; 其他宗徒, 不胜具道”[ 5] 在西欧, 则意大利、西班牙、德意志、法兰西等国也莫不受拜伦作品的重大影响, 为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斗争的志士更从拜伦的精神和行动中汲取力量 三、拜伦爱情观在《唐璜》中的体现 情感世界尤其是爱情生活在诗人生活与创作中的比例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几乎所有拜伦传记都要大量渲染他的风流逸事, 放纵情欲, 同性恋、乱伦、性格暴戾等容易为人所诟病的人格缺陷。

      1811 - 1816年, 拜伦一直生活在不断的感情旋涡中拜伦曾公开宣称: “同拿破仑一样我是轻蔑女性的, 这并不是我突然产生的想法, 而是我长期经验的结论[ 6]唐璜对女性无往不胜的性征服表达了历经女性情感伤害的拜伦情感妄想拜伦从母亲那里得到的是失望, 从年少爱人玛丽·安·查沃思和表姐玛格丽特那里享受到纯洁娴静没有丝毫猥亵的少女之美母亲作用的缺失使得拜伦把所有对女性美的幻想都投射到了姐姐奥古斯塔的身上, 在《给奥古斯塔的诗章》一诗中, 拜伦深情赞美她“你人情练达, 却没有欺骗我, 你是个女人, 却不曾遗弃, 尽管我爱你, 你防止使我悲哀, 尽管我受到诽谤, 你却坚定不移; 尽管被信赖, 你没有斥退我, 尽管分离了, 并不是借此摆脱, 尽管注意我, 并不要说我坏话, 也不是为使世人说谎, 你才沉默”玛丽·安·查沃思、玛格丽特、奥古斯塔这几个形象都符合拜伦对女性的审美及心理需求可以说, 《唐璜》里的女性塑造就是拜伦生活中女性的艺术呈现在第二章117 节中写海黛, “她的头发是褐色的, 我曾说过, 但她的眸子却乌黑得好像死亡, 睫毛也异常黑, 如像丝绒般弯下, 却含着无限娇媚; 因为当那流水似的眼光整个从那乌亮的边缘闪耀出来,就连飞快的箭也没有这样的力量”。

      拜伦讽刺了上流社会贵族夫妻间冷漠和虚伪的同时, 也绘制了一幅浪漫温情充满诗意的画面 拜伦强调作品的真实性, 1817 年他写信给朋友道: “哪怕是最缥缈的空中楼阁必须有现实来做基础, 至于纯粹杜撰, 那只是骗子的伎俩而已现实的经历折射在创作中并得到满足, 这种说法用在最富有时代性、戏剧性和传奇色彩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身上是再贴切不过的了主人公唐璜脱离了“拜伦式英雄”的模型, 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却更忠于作者的真实的性格拜伦人生的玩世不恭、悲观主义与终生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投射于艺术之上便构成了《唐璜》这部作品的独特情调, 使得诗人能用其特立独行的讽刺笔调, 一针见血地刺痛社会的阴暗处, 为世人留下这一澎湃昂扬、热烈壮美的篇章参考文献:[ 1] [丹麦]勃兰兑斯.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四) [M ] . 徐式谷, 等译.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2] [奥地利]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文选-论无意识与艺术[M ]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3] [英]拜伦. 唐璜[M ] . 朱维基, 译.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78.[ 4] [英]拜伦. 唐璜[M ] . 查良铮, 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5] 鲁􀀁 迅. 摩罗诗力说[ G ] / /鲁迅.《坟》.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6] [日]鹤见祐辅. 拜伦传[M ] . 陈秋凡, 译.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5.。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