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渤海污染问题.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538505553
  • 上传时间:2024-03-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9.01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渤海环境污染学院:城市学院 班级:092 姓名:黄元胜 学号:09273150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因自然在呻吟,环境在呼救,濒临灭绝的自然和屡受污染的环境已经不堪重负环渤海经济区是世界尤其是全球海洋区域、近海区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问题应该成为被考虑的最重要问题文章从资立足于渤海湾的环境现状,并分析了环境污染的原因,由此提出了保护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环渤海 环境 污染 防治 1.渤海湾目前的环境状况现状  中国环渤海地区部分地方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工业和生活污染还比较突出 审计署于2008年3月至9月,对环渤海地区2006至2007年水污染防治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重点调查了天津、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唐山、秦皇岛、沧州、滨州、东营、潍坊和烟台13个市 国务院各部门和13市政府高度重视渤海水污染防治工作,采取多项措施加强渤海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调查也发现,部分地方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工业和生活污染还比较突出 审计发现,13个市中有7个市的城市污水处理率低于全国60%的平均水平。

      与2005年相比,2007年13市城镇生活污水中排放的化学需氧量(COD)增长7% 调查的51座已运行污水处理厂中,有18座处理后的水质和污泥不达标审计抽查的10座垃圾处理场,有6座将收集的62万吨垃圾简易填埋或露天堆,占收集总量的31%13市正常生产的180户国家重点监控废水排放企业中有41户废水超标排放,其中35户属于石油化工、造纸和印染等污染物排放大户一些县乡企业污染依然十分严重 2007年底,13市的34个经济开发区中,有15个开发区未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有4000万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有358个建设项目未按要求进行环评,727个已竣工项目未进行“三同时”验收 此外,渤海16个临时性海洋倾倒区中,有7个已超过使用期限而未按规定封闭个别地方存在政府干预海洋执法、主管部门违规审批倾倒和单位擅自倾倒等问题2.本应能还渤海波清浪白、鸟飞鱼跃、一片碧海的“鱼仓”和“海洋公园”的美丽而实践告诉我们,渤海的污染加剧了,那么,原因何在呢?2.1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内海,自身水动力条件较差决定了它自净能力有限渤海是全球11个典型的封闭海之一,水交换能力差,海水的自净能力有限,更新周期长达15年,几十年的污染积累很难在几年内消除。

      渤海环境污染源主要来自于陆源污染,流域周边的生活用水、工业废水和农药及化肥污染是三大陆源污染源此外,船舶石油产品跑冒滴漏、船舶生活污水、海上石油开采和海水养殖中的添加剂也会对海洋造成严重污染另外,海岸曲折、水流交换不畅,也使得海水的温度、PH值、含盐量、透明度、生物种类和数量等性状发生改变,对海洋的生态平衡构成危害2.2多头管理造成“群龙闹海”、“治而反污”的现状由于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因而在渤海污染治理上,惊动了环保、海洋、海事、渔政、交通等多部门,形成山东、天津、河北、辽宁多省、市齐抓共管的局面然而,奇怪的是这么多部门齐抓共管,不但没有治好,反倒越治越污,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有两条:一是“海洋部门不上岸,环保部门不下海,管排污的不管治理,管治理的管不了排污”的部门割据现象严重,无法形成综合治理的合力;二是渤海致污源涉及多个省份,污染责任认定比较困难,容易相互推诿各个省市往往各自为战、治理步调不一致也是造成渤海污染治理不见效的重要原因   2.3“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快速增长使得本已脆弱的海洋环境不堪重负环渤海经济圈,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环渤海地区是全国重要工业基地,由于环渤海地区充分发挥了在政治、经济、科技、人才、流通的突出优势,并且抓住了东北振兴、西部开发、北京奥运的历史机遇,近年来经济迅速腾飞。

      然而,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人口不断增加导致排污总量有所增加,环境更加脆弱  2.4狂捕滥捞也是祸端不可否认,狂捕滥捞也给渤海的水产资源以致命打击由于捕捞强度的不断增大以及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渤海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群落生产力下降,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山东省15万平方公里近海渔场除部分中上层鱼类外,大宗品种洄游鱼类基本形不成渔汛,局部海域呈“荒漠化”2.5治污资金短缺是羁绊据了解,由于资金匮乏、市场化运作机制未建立起来等原因,碧海行动计划建设项目进展还不理想有关资料显示,自2001年“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治理设施建设的进展和运行情况不容乐观辽宁省政府最新的一份资料显示:“列入国家计划的重点环保工程项目,尚有三分之一没有开工建设,主要原因就是长期以来资金投入未得到相应的保障,中央没有补助,地方特别是县区经济困难,建设资金难以到位……”类似的观点,在环渤海区域的许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2.6法律体系存在缺憾《海洋环境保护法》配套法规建设的滞后是影响海洋环境保护的 重要原因我国1982年制定了《海洋环境保护法》,1999年修订后从2000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但相关的配套法规并没有随之修订完善。

      《海洋环境保护法》实施几年来,没有一部相关的实施细则及法规出台,一些重要的海洋环境标准仍是空白可以说,“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的执行,目前还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另外,沿海和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海岸带环境管理等还存在着立法空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仍然存在   3.目前,环渤海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社会经济增长极,应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并重要做好环渤海地区污染治理则是当务之急究竟该如何突围污染、“拯救渤海”呢? - 3.1坚持加强协调,通力合作,共同推进的原则,建立区域性河海污染统筹防治机制环渤海四省市对保护海洋环境具有共同的责任,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区域性污染统筹防治机制通过把渤海综合治理的权利和责任交给环渤海的地方省市政府,从而为渤海环境执法扫除“障碍”首先,解决越治越污问题,关键要强化各省、市大区域的环保战略意识,要建立区域协调机制相关省市应该把治理渤海污染、保护渤海的环境当成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而不应该有你我之分,各自为战  3.2,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积极推动环渤海地区的产业整合,在加大对环渤海地区传统工业改造的同时,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型材料和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

      大力调整现有不合理的产业布局,针对环境污染重的企业应加强管理力度比如,为了彻底治理污染企业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天津市出台了十条严治污染企业的措施3.3海洋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海洋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保护海洋环境的单行法律由于《海洋环境保护法》实施几年来,一直没有一部相关的实施细则及法规出台,一些重要的海洋环境标准仍是空白由于渤海具有区域性与综合性并存的特点,而现行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没有具体规定一些可操作性条款,专家们认为,还应制定专门的《渤海法》,使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问题实现从原则规定到具体实施的转化,在中央政府统一协调组织下,建立环渤海各省市协调机制并成立专门的机构,明确其职责和权力,相对淡化国家主管部门,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环境执法提供更加充分的法律依据   3.4预防海洋污染关键要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利用生物技术改进海洋生态环境渤海治污的主要阻力源于向渤海排污的受污染流域污染源的种类多并过于复杂治理渤海环境污染的重点是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海洋部门要根据渤海的海流、被污染情况及海域沿岸的工农业发展状况来确定渤海能够接纳的污染物限度环保部门要严格执行污染物入海总量和达标排放双控制度,根据海域的污染物最大接纳量来分配各个排污口污染物的排放量。

      尤其是沿海省市流域应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化肥等的使用海事、渔政、交通和海军要采取措施防止、减轻和控制船舶及港口污染物污染海域环境3.5树立科学发展观,排除渤海治污的内在阻力,保障治污资金的投入和高效使用要搞好渤海环境污染的治理,首先应保障治污资金的投入但值得思考的是,在明知会造成污染的情况下,一些国有企业仍持续向渤海排污,除了法制观念淡薄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因为企业治污积极性不足事实上,污染严重的企业往往面临着沉重的经济负担,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的陈旧落后,无力从根本上解决环保矛盾以辽宁省葫芦岛锌厂为例,随着国家调整对大型国有企业发展的支持战略,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企业的经营负担加重   参考资料: [1] 环渤海地区海洋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研究 吴姗姗 科学出版社[2] 海洋开发战略研究 周世锋,秦诗立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12-1 [3] 专家警告渤海污染继续恶化可能变成死海[N]:经济参考报,2006-06-29: [4] 刘元旭,罗博:渤海治污缘何难见成效[N]:中国海洋报,2006-07-12: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