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的德性伦理思想比较.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30648290
  • 上传时间:2018-01-3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的德性伦理思想比较摘要: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是中西伦理思想史上的开创性人物,对东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都有极大的影响由于他们生活的年代极其接近,都处在社会大变动时代,所以他们的伦理思想极具可比性然而二人所处的地域和文化环境不同,两种伦理思想在思想核心、伦理体系和评判标准等方面又有异同二者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东西方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精神——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关键词:仁;理智德性;中庸;中道;人文精神;科学精神麦金泰尔曾断言:“亚里士多德主义和儒家思想提出了在很大程度上对立不容的德性理论发现一种可能建基于某种人性解释基础之上的中立标准,以此在两种竞争的主张间作出裁断的企图将无法克服这样一种困难:即亚氏主义和儒学各有一种与其德性理论相匹配的人性概念,也不存在任何充分而适当的中立概念这两种道德理论是不可公度的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德性理论是不是真的对立不容、不可公度呢?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孔子之“德”关于“德” ,比较全面的注释是孔颖达的疏:“德者,得也谓内得于心,外得于物孔子所谓“德”是指一种内在的美好品性, “德”其实就是“德性”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论语•卫灵公》 ) 、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论语•子罕》 ) 所以,孔子忧“德之不修” (《论语•述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闻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由上可知孔子认为“德”是要靠后天修养的 “德性”仅见于《中庸》而不见于其他先秦儒家典籍《中庸》曰:“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 这就是说“性”乃天所赋,但是它的圆满实现则靠人的努力,所以既要“尊德性”而“道问学” 钱穆先生指出:“中国人言性必言德亦可谓德即性之精微处,亦即性之高明处,而有待于人之学问以成……成性即德,失德则性亦不存 ”“仁”是孔子伦理体系的核心,也是孔子德性理论之基础 《论语》的关键词“仁”出现过百余次之多 “仁”的根本含义即“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孔子对传统伦理的创造之处就在于其对伦理终极依据的情感论证爱人的基础是真诚的情感的培护,“仁”是人心的自然流露,血缘之爱,生而俱有,这种深刻的爱护之情才是为仁的根本但这还不是仁爱本身,仁爱并不仅仅局限在血缘家庭之中,“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以至于达到“老吾人之老以及人之老,幼吾人之幼以及人之幼”,甚至进展到“民胞物与”,把整个世界都当作是其自己的生命内在构成。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君子成人之美”(《论语•颜渊》)仁的根本目标是“立人,达人” 在自然情感的支配下,人的行为完全是受本能的支配而无法和动物区别开来仁爱的建立,使人的情感由本能欲望而变成了普遍的社会情感,个性私欲的偏颇就让位于理性的要求,人也就能够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而行动这种行动的变化也就标志着情感受到了教化,心灵由狭隘浅薄变得渊远博厚、清明而有生机,这就是德- 2 -性的表现二、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思想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上持一种目的论的观点目的论可以导致一种德性论,因为实现它需要人发挥自己的功能,当然是要追求发挥得优秀、杰出——这正是“德性”的本义但是,各种德性都要受到整体理性的规导,因为一般功能的发挥既可以有益于生活,也可以有害于生活所以,优秀的生命素质需要由整体理性来规导之,使之不会危害生活,而让它们来促进生活目的的实现而且,各种德性要成为真正的德性即美德,都必须禀有人的灵魂中的最优秀和最高级的部分——理性,德性是指灵魂方面的优秀而不是指肉体方面的优秀他说:“我们的生活不是依靠任何其他东西,而是靠灵魂 ”按照灵魂的区别,亚里士多德把德性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的非理性灵魂接受理性的指导、约束,与理性相融合而成的心灵状态,如温良、谦恭、慷慨、节制等,这叫做伦理德性;另一类是纯粹理性,灵魂自身功能的优秀,如明智、智慧、谅解等,这叫做理智德性。

      伦理德性是由风俗习惯沿袭而来的,即在风俗礼仪的熏陶下,人们通过重复练习,成为习惯而形成的伦理德性是对感受和行为中间的命中,是对快乐和痛苦适度和应该的选择,所以,伦理德性就是中道,它是在人伦关系中通过现实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可称赞的品质理智德性主要由教导而生成,由培养而增长,所以需要经验和时间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智德性是人的灵魂中理性部分的优秀、杰出的品质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取决于我们自己,一切德性都是实践的他认为德性不同于技术,技术的目的在结果中实现,伦理的目的只能在不断实现的活动中 “公正和节制都是由于行为多次重复才保持下来” (尼各马科伦理学,第 33 页)他认为,习惯应预先养成一种本己德性,喜爱高尚而憎厌丑恶如人不是从青年就在正直的法律下成长的话,一个人很难向着德性,所以,特别是对青年人,要在法律的约束下进行哺育,使其逐渐养成良好习惯,长大成人后还要继续进行训练总之,一个想要拥有善良德性的人,就要受高尚的教育,养成善良高尚的习惯,并要和正直人生活为伴但要达到这一点,还必须过着合乎理智、遵守正确秩序的生活三、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与孔子的“德”之比较第一,伦理思想核心:“德性”与“仁” “德性”概念可以说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概念。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德性可泛指一切事物的优越性,他说:“一切德性,只要某物以它为德性,就不但要使这东西状况良好,并且要给予它优秀的功能 ”此外,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幸福是至善” 、 “幸福就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 、 “幸福就是快乐的生活”等思想命题他强调幸福是最高的善,这就使他与视幸福与感官快乐等同的快乐论观点区别开来,并使他的思想学说具有德性论的特征孔子贵“仁”,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 “仁”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含义:“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为仁” 将仁作为爱可说是一个特殊德性,而“仁”又被作为全部德性的总汇,作为爱与复礼的综合或交互,也是一切特殊德性的基础 “仁德”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也是最高的伦理生存境界第二,伦理体系构成:理智德性、伦理德性之分与仁礼统一亚里士多德把德性分为两类,一类是伦理德性,一类是理智德性伦理德性来自社会习俗和规范,是外在的德性;理智德性出于思考,是- 3 -内在德性在这两类德性中,理智一直起着主导作用,理智德性是伦理德性的导航者孔子创立了一个以“仁”为主的“仁” 、 “礼”结合的“仁学”伦理思想体系孔子“贵仁”,同时又主张“复礼” “仁”体现了孔子思想的根本特征,构成了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

      在孔子看来,“礼”不过是一种仪式,其最本质的东西,是人们对遵守宗法等级差别的自觉意识,即“仁爱”之心这样,“仁”就获得了比“礼”更重要的地位 “仁”是“礼”的心理基础而另一方面,“礼”是“仁”的行为节度,“克己复礼仁”,“克己”就是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感情欲念;“复礼”即符合于礼,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就是仁礼是形式,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仁比礼重要第三,美德评价标准:中道说和中庸之道亚里士多德说:“德性就是中道,是对中间的命中”,“过度和不及都属于恶,中道才是德性” 但并非所有情感都有中道,如恶劣本身就是邪恶,没有中道亚里士多德认为,作为德性的公正也是中道,是平均与特权的中道,但它不是普通的德性,而是一切德性的总汇,统帅其他德性亚里士多德不仅研究了一般性的中道原则,而且还研究了如何具体运用的问题,他区分了绝对的中道和相对的中道他还认为,中道是具体的,“只有在适当时间和机会,对于适当的人和对象,持适当的态度去处理,才是中道” 孔子认为,要使我们的情感和行为合乎道德,就必须“执两用中” 所谓“两”指人们的情感和行为的过度与不及两个极端,所谓“用中”就是采用过与不及之间的中道一切德性都是过与不及之间的中道。

      孔子认为过与不及都是败坏德行的,都是恶,而中庸是既不过度,也无不及,而是适度、恰到好处,因此德性必定是处于过与不及之间的中庸孔子既坚持中庸,又随时变化其具体形式,他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所谓“时中”就是既要求坚持中道,又要因时而变四、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两位圣哲的思想都被后人继承与发展,引发了中西不同的文化精神孔子的“仁”所包容的善德,注重道德修养,规范行为实践,具有道德实践的价值,体现着人文主义精神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注重对真知的追求,具有理论认识的价值,从而导致了西方哲学的理性倾向,体现着科学主义精神孔子的仁爱思想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体现了儒家学说探求人生获取善德的人文精神道德法则,它使我国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并有效地维持了社会的秩序,甚至影响了东方其他一些国家但孔子求仁的文化缺乏竞争、创新、开拓和法治精神,使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缓慢和落后不走极端的中庸,使人们在求真过程中惧怕“异端”,不敢创新,恪守传统,从而压抑了个性,限制了潜在能力的发挥,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从“仁”的主体来看,孔子注重士人的修养,要求读书人成为君子,易导致独断专行的人治社会。

      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种科学精神,是西方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体现了古希腊哲学那种探求本体获取真知的科学精神理性法则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及至善论作为正义论的理论前提,最终构成了其法治学说的形上学基础善与至善作为目的因和本质意义上的实体,在人类社会中表现为政治和法律正义,最终体现在法治的原则和制度之中亚里斯多德认为,守法与公民的德性有密切联系一个公民守法还是违法,不仅取决于法律对他的约束程度,还取决于他是否具- 4 -有德性古希腊哲学的科学理性精神鼓舞着一代代的西方人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向未知领域探索奋进,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建立起繁荣的物质文明和井然有序的法治社会但在当代西方社会,受功利主义和规范伦理的冲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缺乏人文精神参考文献:[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论语〔M〕.张燕婴编.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 年 9 月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