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2021-2022学年).pdf
23页201218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下列小题从社会学角度分析 , 传统中国的儒学存在形态包括朝廷儒学、士大夫儒学和大众儒学三部分,朝廷儒学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 主要是政治儒学;士大夫儒学阐释儒家道统, 以传道授业为己任 ; 大众儒学则侧重于儒家化民成俗的功能, 是教化儒学大众儒学的政治色彩较淡, 也不太关注理论体系的建构,它关心的是人伦日用和生活践履如果说作为一个学派的儒家的诞生是儒教国家建构的逻辑起点,儒学普及化和大众化的完成则是儒教中国形成的现实标志. 在历史上 , 朝廷儒学、士大夫儒学和大众儒学既相互影响 , 又彼此有别 , 构成复杂的张力关系在传统中国 , 儒学的大众化与民间化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的结果三代之时, 学在官府,六经皆为王官典藏秘籍,王官之学是在学在君后与学在世卿,教育与大众之间存在相当的距离在王官之学衰微的历史背景下,孔子开始民间讲学,首次将原先禁锢于庙堂之上、作为王官贵族文化特权的六艺之学传播到民间孔子的民间讲学无疑是大众儒学的历史起点儒家学派的创立,完成了由道在王官向道在师儒的转化,将君师合一的文化格局演进为君师为二,但这仅仅是一个伟大文化进程的开端,这一进程的最终目标是道在大众. 汉唐是儒学主体地位的形成时期 , 宋代则是儒学继续向民间扩展,并形成大众儒学教化体系的关键时期。
大众儒学体系到宋代臻于完备 , 科举制度的发展催生了大量民间私塾朱熹在司马光家仪的基础上完成朱子家礼,为家礼的推广普及奠定了基础; 北宋蓝田吕氏乡约的创立,开创了以儒家道德为基础组织乡村自治的治理模式,使得儒家组织基层社会的功能更加制度化大众儒学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儒学与民间信仰的结合 ,逐渐形成了民间社会具有儒家色彩的信仰体系以乡学、乡约、家礼、家谱、家教和乡土信仰为主干的大众儒学,遍布于传统中国的基层社会近代以降,知识界在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压力下, 对于儒学的批判日渐严厉, 经过一次次激烈反传统运动的打压摧残,到“文革”期间, 不仅儒家思想被彻底否定, 儒家在社会上的传播体系也被连根拔起近代思想界对于儒学的批评,否定了儒家思想中所包含的普适性道德规范,却忽视了本来应该重点反思清理的对象,即儒法互补社会结构下所产生的朝廷儒学, 其结果对于儒学本身和中华民族都是灾难性的就儒学的三种不同社会存在形态而言,汉以后的朝廷儒学与君主专制的联系最为密切,的确与民主法治无法兼容,应该彻底否定汉以后的士大夫儒学,既有与君主专制相妥协的一面,又有相当部分坚持着儒家的道统与人格操守, 构成了鲁迅所说的 “中国的脊梁 ”。
至于大众儒学 ,则主要是道德礼俗和民间信仰传统民间社会具有悠久的自治传统,大众儒学也是三个构成部分中最少沾染了法家式的专制气息的部分, 它是民间社会自组织的精神动力, 也是维护民间正常文化生态和社会生生态的关键要素 “周虽旧邦 , 其命维新 ”,大众儒学是古老儒家返本开新的产物, 也担负着儒学复兴在当代中国的新使命!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中国的儒学从社会学的角度可以分为朝廷儒学、士大夫儒学和大众儒学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部分 朝廷儒学与士大夫儒学都立足于朝廷,政治色彩较强,但朝廷儒学是政治儒学,士大夫儒学以传道授业为己任 大众儒学是教化儒学,侧重于儒家化民成俗的功能, 着眼于人伦日用和生活践履, 并不太关注理论体系的建构D. 儒家作为一个学派,其诞生使儒教国家的建构具备了可能,儒教中国形成的现实标志是儒学普及化、大众化的完成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在传统中国 , 儒学大众化与民间化的长期进程中,孔子的民间讲学意味着大众儒学兴起,它将作为贵族文化特权的六艺之学传播到民间.B 儒家学派的创立,使道在王官转化为道在师儒,改变了君师合一的文化格局, 使这种文化格局演进成君师为二 , 并且以道在大众为目标。
C.大众儒学体系形成于汉唐,在宋代发展完备大量民间私塾的出现、家礼的推广普及教育、乡约的创立都推动了儒学在民间的扩展D. 儒学与民间信仰的结合形成了民间社会具有儒家色彩的信仰体系, 是大众儒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大众儒学遍布于传统中国的基层社会的原因之一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近代知识界对儒学的批判一度极其严厉, 是出于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压力,“文革”期间彻底否定了儒家思想 , 消灭了儒家在社会上的存在基础近代思想界批评儒学产生失误,没有重点反思清理儒法互补社会结构下所产生的朝廷儒学,反而否定了儒家思想中所包含的普适性道德规范 对于士大夫儒学要辩证对待,尤其对待汉以后的士大夫儒学,既要否定其与君主专制妥协的一面,又要坚持其坚持儒家的道统与人格操守的一面 大众儒学担负着新时期儒学复兴的新使命,因其主要内容是道德礼俗和民间信仰,沾染法家式专制气息少,是维护民间正常文化生态、社会生态的关键因素.【答案】 1 B 2 A【解析】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 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 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项,“朝廷儒学与士大夫儒学都立足于朝廷 与文无据 , 且原文为“朝廷儒学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并未提及 “士大夫儒学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 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项,“大众儒学体系形成于汉唐,在宋代发展完备 错误,原文是说“汉唐是儒学主体地位的形成时期, 宋代则是儒学继续向民间扩展,并形成大众儒学教化体系的关键时期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 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曲解文意,由原文“儒家在社会上的传播体系也被连根拔起”可知 ,消灭的是 “传播体系 ”,并非“存在基础 ”点睛 :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 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下列小题 .案头清供张中行名为书生的,室内都要有个书桌,也有人称为书案如果略去多占地方这个缺点, 书案以宽大为好, 语云,宁可备而不用 , 不可用而不备之义也。
书案宽大,面上可以放各种用物, 写写画画,以及钻研经典,攻乎异端等等;其下还有抽屉多个, 不宜于摆在面上的,可以韫椟而藏藏了, 以不说为是;单说面上的 , 放什么 , 如何放,似乎也有学问, 至少是习惯记得多年以前,大学同学卢君以懒散著名,书案上的东西一贯是多而杂有一次, 我在场,他想吸烟 , 找烟斗和烟包,到堆满半尺高杂物的书案面上摸,费半天力 , 以为摸到烟包了 , 拉出来一看 , 原来是一只袜子 .这是放物多的一个极端还有放物少的极端 , 是已作古的友人曹君 , 书案面上一贯是空空如也, 他说图看着清爽我是中间派,实用和看着兼顾都放了什么呢?写小文不同于填登记簿,决定躲开那些估计不能引人入胜的,只说我认为值得说说的一些名为清供, 清的意义是没花钱 , 供的意义是我很喜欢 , 甚至想套用乾隆年间陈坤维女士的一句诗 - 珍重寒斋 (原为 “闺) 伴我时清供三件,先说第一件,是个黄色的大老玉米. 这是北京通用的称呼,其他地方,如东北称为包谷,我们京东称为棒子,正名或是玉蜀黍吧名者,实之宾也, 关系不大,还是说来源是去年秋天,老伴接受她的表妹之约,到容城县乡下去住几天.我,依义要陪着前往,依情也愿意前往,于是只是半天就到了鸡犬之声相闻的乡下。
坐吃, 游观,都是例行之事 , 可按下不表;只说我最感兴趣的, 是年成好,所养驴、鹅、鸭、鸡、鸽等都肥壮, 我可短时期偿与鸟兽同群的夙愿.人, 古今一样 , 虽是逝者如斯夫, 却愿意留些驻景古人办法少, 即如李杜 , 也不过写几首诗今人同样可以写诗,只是因为不会或愿意更真切,一般是用照相法,个别的用录像法我用照相法, 请驴来, 我紧贴在它身旁,照 , 成功请鹅来 , 它摇头扭身,坚决不干, 只好说声遗憾,作罢 . 活物不成,只好降级,院里黄色老玉米堆成小丘, 坐在顶上也可以洋洋然,于是照一张,胜利结束几天很快过去, 离开之前,又想到老玉米,于是挑一个大而直且完整的,带回来这东西在乡下不算什么,进我的斗室就成为稀罕物, 常言道, 物以稀为贵,所以它就有权高踞案头清供的第二件是个鲜红色椭圆而坚硬的瓜,我们家乡名为看瓜,顾名思义, 是只供看而不能吃也要说说来源是今年中秋, 承有车阶级某君的好意, 我到已无城的香河县城去过中秋节吃各种土产,寻开天旧迹 , 赏月以证 “月是故乡明 ”等等, 都是题外话 , 可不谈只说这个看瓜, 是一位有盛情的杜君请我到他家吃自做的京东肉饼,在他的窗台上看见的他说是自己院内结的, 大大小小十几个,如果喜欢,可以随便拿。
窗台上晒着一排六七个, 我选了个中等大的,也总可以压满手掌了返京的车上,还有家乡产的月饼等等,我把这看瓜放在最上位,因为有老玉米的成例,它是清供,下车之后理应高踞案头的清供的第三件是个葫芦, 不是常见的两节、上小下大的, 是两节、上下一样粗的,据说这是专为制养蝈蝈的葫芦而种的,比较少见也由来源说起,这回是由远在异县移到近在眼前.是同一单位的张君在单位院内种的, 夏天我看见过 ,没注意秋天 ,霜降以后,一次我从他的门前过, 看见北墙高处挂着一排葫芦 , 也许因为少见 ,觉得很好看我也未能免爱就想得到之俗,敲敲门走进屋他热情招待,指点看他的鸟笼和鸟, 已经制好的蝈蝈葫芦. 我问他今年结了多少,有不成形的,可否送我一个,摆着不想他竟这样慷慨,未加思索就说 : “摆就得要好的,我给您找一个. 说着就上墙 ,摘个最大最匀称的给了我我当仁不让, 拿回屋, 放在案头,使它与老玉米和看瓜鼎足而三.鼎足而三了 , 我当然会常看是不是也常想, 或曾想 , 这有什么意思 ?如果追得太深 , 也许竟是没有意思所以为了不至落得没有意思,最好还是不追得太深.或者哲理与常情分而治之: 坐蒲团时思索哲理,起身走出禅堂或讲堂时还是依常情行事。
我是常人,因而也就如其他常人一样, 有想望 ,也有寂寞怎么处理呢?其中一种可行的是如清代词人项莲生所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其实,这意思还可以说得积极一些,即如我这些案头清供,有时面对它,映入目中,我就会想到乡里,想到秋天,而也常常,我的思路和情丝就会忽然一跳,无理由地感到,我们的周围确是不少温暖,所以人生终归是值得珍重的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文第 段由书生的书案谈起,谈及书案上的物品,对比了朋友们的案头布置, 最后才引出自家的案头格局,引出叙述中心 案头清供B.本文的案头清供指的是没花钱的而让“我很喜欢的摆在案头的三样东西:大老玉米、看瓜、葫芦. 它们既普通又特别,成为作者记忆的纽带 本文第 段引用项莲生的 “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表明清供本是 “无益的, 只不过是用来打发时光的 , 流露出作者的消极情绪D本文采用了 “总分总”结构 , 开头表达了对案头清供的喜爱,中间三段分述三件清供的来源,结尾处则借物抒情全文叙议结合,意蕴丰富.5本文第 段在语言运用上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