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学概论课本目录及提要.doc
12页旅游学概论(王洪滨 本)目录及要点第一章 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1.1 旅游的本质1.1.1 旅游是一种审美活动,是综合性的审美实践1.1.2 旅游是人类一种积极而健康的社会交往活动1.1.3 旅游是人类生活的高级需求和高层次的消费活动1.2 旅游的社会属性1.2.1旅游是人类社会经济法杖的产物1.2.2旅游是社会政治、文化的产物1.2.3旅游是现代社会生活发展的必然产物1.3 现代旅游的特点1.3.1综合性1.3.2世界性1.3.3群众性1.3.4普及性1.3.5社会性1.4 旅游的定义1.4.1几种定义的分析 经济性定义 交往定义 国际机构定义 目的定义 流动定义 时间定义 文化定义 相关定义1.4.2定义的共性 流动性 异地性 暂时性 非求职性1.4.3定义的差异性 本质特征的差异 概念上的差异1.4.4旅游定义的界定1.5 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1.5.1国外旅游学研究概况1.5.2我国旅游学研究的发展1.5.3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1.5.4旅游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1.6 怎样学习和研究旅游学第二章 旅游的产生和发展1.1 旅游的历史分期1.1.1古代旅游(19世纪40年代以前) 交通技术落后,主要是依靠以自然力、人力、蓄力为主的船、车等 参加旅游的人数很少,多限于皇室、贵族、僧侣等特权阶层 旅游的活动范围小1.1.2近代旅游(19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交通进入机械动力的新时代 旅游队伍扩大,中产阶级加入旅游者的行列 出现了作为经济行业的旅游业1.1.3 现代旅游(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现在) 交通技术进入现代化 旅游成为群众性的活动 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19世纪中叶以前的旅行和旅游(1840年以前)1.2.1 世界古代的旅行和旅游1.2.2 中国古代的旅行 1.3 近代旅游的发展和旅游的开端(1841-1945年)1.3.1 产业革命对旅游发展的影响 产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产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 产业革命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科学技术的进步1.3.2 旅游业的开端1.4 现代旅游的发展及其原因(1946年至今)1.4.1 现代旅游及其社会化特征 大众性主要反映在旅游者的结构层次、出游人数、距离活动形式等方面 广泛性主要反映在旅游流动区间的格局和旅游业在世界各地发展的程度方面 持续性主要表现在旅游业和旅游经济的持续增长方面1.4.2 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国际形势的和平与稳定是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前提 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1.5 中国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1.5.1 中国近代旅游业的产生(1841-1949年)1.5.2 新中国旅游事业的发展(1949年10月以后) 三大市场全面发展,市场前景日益广阔 旅游供给全面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张 综合功能全面发挥,增长点的特征日益显现 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合作日益活跃 最重要的是,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大发展道路,探索和创造了一系列对今后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宝贵经验第三章 旅游者1.1 旅游者概念1.1.1 国际旅游者1.1.2 国内旅游者1.1.3 旅游者概念的模糊化1.2 旅游客观条件1.2.1 经济条件 个人收入的分配 个人收入对旅游的影响 恩格尔系数对旅游的影响 可随意支配收入与旅游的关系总结1.2.2 时间条件 人类的时间分配(专业时间,业余时间) 余暇 其他客观条件1.3 旅游主观条件1.3.1 旅游需求 旅游需求的概念分析 旅游需求的类型(求异,求知,求健,求美,求实,求交,求自我实现)1.3.2 旅游动机 旅游动机的概念 影响旅游动机形成的因素(社会条件,个性特征,性别、年龄和文化素质) 旅游动机的分类(社会动机,文化动机,身心动机,经济动机)1.4 旅游种类和旅游者特点1.4.1 旅游的种类 按旅游目的性质划分(纯粹旅游,特殊旅游) 按旅游距离范围划分 按旅游者的组合方式划分(零星旅游,团体旅游) 按消费方式划分(包价旅游,委托代办旅游,自理旅游) 按旅游内容类别划分(公差旅游,商务旅游,观光,文化旅游,探访寻游,会议或会展旅游,宗教旅游,度假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公益旅游)1.4.2 不同类型旅游者的特点 消遣型旅游者 差旅型旅游者 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 第四章 旅游资源1.1 旅游资源的概念1.1.1 旅游对象1.1.2 旅游资源的含义 旅游资源概念的选择 旅游资源的定义 旅游资源范围的排斥因素1.1.3 旅游资源的功能 审美功能 教育功能 效益功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1.2 旅游资源的分类和特点1.2.1 旅游资源的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地质类型旅游资源,天文气象类旅游资源,动植物类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文化遗产类旅游资源,现代文明类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其他分类方法1.2.2 旅游资源的特性 客观存在的自然性促成了旅游资源的形成 吸引力是评价旅游资源使用价值的根本尺度 多样性反映着旅游资源的丰富内涵 变化性决定着旅游资源的生命周期 季节性造就了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差异 脆弱性警示着旅游资源保护的必要1.2.3 中国旅游资源的特性 天人合一,情景交融 历史悠久,从未中断 富于哲理,寓教于游 多族文化,互补共荣1.3 旅游开发1.3.1 旅游开发的含义1.3.2 旅游开发的内容 旅游环境诸因素上网普查和评价 旅游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旅游地的规模与建设1.3.3 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 保护自然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原则 突出独特性原则 经济原则1.4 旅游资源的保护1.4.1 对旅游资源惊醒保护的必要性1.4.2 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原因 自然界破坏 认为破坏1.4.3 旅游资源的保护 法律行政制约 技术保障 社会支持1.5 旅游区(点)及旅游线路的形成1.5.1 旅游地 具有一定数量和吸引力较强的旅游吸引源 形成一定规模的设施接待能力 具有一定的可进入性1.5.2 旅游地的规模和范围 旅游点 旅游区 旅游线路1.5.3 旅游线路的类型和设计原则 旅游线路的类型(两点往返式,放射式,单线串联式,环行串联式) 旅游线路设计的原则(优选原则,调剂原则,节约原则,便利原则)第五章 旅游业1.1 旅游业的性质1.1.1 旅游事业与旅游业1.1.2 旅游业的定义 旅游业的构成 旅游业的定义 旅游业的表述差异1.1.3 旅游业的行业特点 融各种服务功能为一体 劳动密集型的就业结构 投资见效快1.2 旅游服务1.2.1 服务是旅游业的核心产品1.2.2 旅游服务的概念 服务的定义 现代服务意识的产生 旅游服务的定义1.2.3 旅游服务的特点 综合性 直接性 情绪性 时效性 应变性 艺术性1.2.4 旅游服务质量 影响旅游服务质量的因素 旅游服务质量的标准1.3 旅行社1.3.1 旅行社的性质1.3.2 旅行社的作用 组合旅游产品 传导信息、提供咨询 代办旅行手续 全方位地提供旅行服务 协调、平衡各生产部门的业务规模1.3.3 旅行社的类型 西方国家的旅行社 中国的旅行社1.3.4 旅游者对旅行社的认知 服务关系的认知 法律关系的认知 可靠程度的认知1.3.5 旅行社面临的挑战 旅游个性化对规模式化的取代 网络信息技术的冲击 自驾车旅游时尚的排挤 社会化服务的竞争第六章 旅游设施和交通1.1 旅游设施的建设1.1.1 设施分类 旅游设施 公共设施1.1.2 旅游设施与旅游资源的区别1.1.3 旅游娱乐设施与旅游资源的关系 从成因及作用关系看 从旅游需求与收效看 从开发和保护的意义看1.1.4 旅游地设施建设的原则 旅游设施与公共设施须相应协调发展 旅游地各类设施建设规划须从长计议 地上设施建设应注意使用效果和景观效果的统一1.2 交通在旅游业中的作用1.2.1 交通决定旅游业发展水平1.2.2 交通促成旅游区点的形成与发展1.2.3 交通在旅游创收中占优重要位置1.2.4 交通是旅游的方式之一1.2.5 交通的可靠程度决定着客源的数量 安全、便利、快速、经济、舒适、消闲、1.3 主要交通工具及其特点1.3.1 汽车 乘汽车旅游的优越性 乘汽车旅游的局限性1.3.2 飞机 乘飞机旅游的优越性 乘飞机旅游的局限性 我国民航运输状况1.3.3 火车 乘火车旅游的优越性 乘火车旅游的局限性 铁路建设对旅游的影响 中国铁路建设和铁路旅游状况1.3.4 船舶 水运旅游的优越性 水运旅游的局限性 我国的水运旅游1.4 现代旅游的非主要交通工具及设施1.4.1 机械交通工具类 缆车 观光客运车 摩托工具 机动船1.4.2 自然力交通工具类1.4.3 蓄力交通工具类1.4.4 人力交通工具类 自行车 人力车或三轮车 人力船舶 肩舆1.4.5 索类交通设施与工具 悬索桥 攀登索 溜索 荡绳第七章 住宿业1.1 住宿业的性质和作用1.1.1 住宿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