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政治教育概念辨析.docx
8页德国政治教育概念辨析 摘要:德国政治教育有深厚的传统和底蕴,其政治教育的概念与内涵与德语“政治”(Politik)的语源及德国古典人文主义“Bildung”教育现有深刻的渊源当代德国政治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对青少年的政治认知能力、政治认同感和政治参与意识的培养,注重“知”与“行”的统一,注重政治教育在青少年政治社会化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德国;政治教育;Bildung德国“政治教育”(PolitischeBildung)的内涵之深刻,犹如政治教育实践在德国所拥有的深厚传统自17世纪以后,德意志罗马帝国领土上各大小邦国的封建主,出于政治、经济、领土全方位的竞争和国内专制统治的需要,逐渐重视对其臣民的精神品质的塑造和政治顺从意识的培养这种以虔敬主义为根基的政治教育最终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威廉二世统治时期达到巅峰逐渐系统化的民族沙文主义、普鲁士军国主义、封建专制主义和反社会民主主义教育将德意志民族带入一战的深渊随后建立的魏玛共和国,在内外交困的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不得不将重塑德意志民族精神和巩固新生的民主政权作为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甚至在宪法中加以确定这种基于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教育,由于忽视了对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所必需的民主主义教育和民主政治文化的培育,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德意志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的掘墓人。
到纳粹统治的第三帝国时期,政治教育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几乎完全与重要的西方教育传统、德国政治教育以往的历史和发展相决裂它建立在希特勒的《我的奋斗》里所描述的教育目标的基础之上以民族社会主义、种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动员和教化,再一次将德意志民族和世界拖入战争的泥沼二战结束后,在盟军的管制下,西方式的民主被强行植入,启动了声势浩大的民主政治教育,并在1949年之后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逐步建构了完善的政治教育体系,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政治教育在世界各国实践中的不同本质和特征,可以将其大体划分为三类一类是民族(国家)主义的政治教育,强调民族(国家)意识和文化认同第二类是以人民动员为导向的政治教育,例如发展中国家旨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政治团结的政治教育这两类属于权威导向型政治教育第三种是以民主政治为导向的政治教育,主要强调民主政治文化和政治参与意识,属于自由导向型政治教育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政治教育在德意志民族历史上都曾留下浓彩重墨,堪称举世无双,也足见其政治教育底蕴之厚重 尽管当代德国政治教育是在美国的扶持下,以美国式的民主为其核心价值观,这似乎有悖于德意志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传统,但并未妨碍德国人对其冠以“政治”之名的“教育”的精神实质和内涵所持的独特态度,这种态度甚至对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德语中的“政治”(Politik,Politische是其形容词)源自希腊文中的polispolis在荷马史诗中指城邦,“政治”即表示“城邦的事务”,所谓政治学就是关于城邦的学问和技术由polis又衍生出几个重要名词:polites,指归属于城邦的人,即公民;politeia,指公民和城邦间的关系,由此形成全邦的政治生活,进而指全部的政治制度,甚或径指政府politeoma,指公民团体,抑或政体、政府因此,古希腊的政治即城邦政治,与城市空间的人和事的活动相联系,也就是说古希腊的政治是一种基于城市空间的政治这种空间逻辑也影响了其他政治类词及其政治文化的形成,即城市空间中人和人的关系,包括人的日常交往关系和文化创造活动 可见,在古希腊城邦政治文化中,政治的概念被赋予了较之现代更为宽泛的含义 古希腊的城邦是一个所谓“人类共同体”,也就是说,城邦是一个由公民组成的共同体,在其中,人们依据相应的法律承认每个人都具有自由平等的权利德语“Politik”这个词的原始意义就是依据法律而建立起来的具有平等地位的公民们的共同生活 在这种城邦的共同生活中,所有城邦的事务——无论是我们所说的政治的、宗教的、还是社会的、文化的——都是政治。
在城邦生活中,这个广义的政治概念以公共生活空间的方式得到具像化对公共生活的参与即是对城邦政治的参与,公共空间则成为政治空间,属于哈贝马斯所说的“政治性公共领域”(politische offentlichkeit) 在这个公共政治空间里,参与城邦政治的不仅仅有公共活动的组织者和主持者,甚至还包括了普通的旁观者这就是说,“成为观众的一员并不仅仅是成为城邦社会组织中的一缕,它是一个根本性的政治行动作为一个进行评价和判断的观众来参与,就是作为一个政治主体来参与 古希腊城邦政治实行直接民主,因此政治关系的实质是公民间的关系,即是一种水平空间的关系这里,公民对应着城市空间的人际交往,由此形成公民在其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伦理要求德语“Politische”的涵义要远大于它的字面意思,具有“公民性”、“公众性”和“国家性”等含义,它更蕴涵着作为社会中个体的人所要面对的以政治关系为主的一切社会关系以及怎样参与到这些关系中的意味 要准确把握德国政治教育的本质和内涵,还必须对Bildung的概念进行深入剖析Bildung在德语中因时期不同而有意义的改变18世纪以前的 Bildung只是一个神学上的一般用词,意指创造、图像等,近乎其词根“Bild”(构形、图像)之意;到18世纪中叶之后,启蒙运动哲学家如莱布尼兹、康德、赫尔德、洪堡等开始将Bildung诠释为与教育有关的词汇,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包括专业知识,高贵品德与人格、追求完全协调的精神等,以致在德语以外的语言中几乎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词。
因此,自18世纪中叶以来,便一直被视为德国文化中所独有的概念汉语中大多将其译为修养、陶冶、教育、教养、养成等作为启蒙运动产物的Bildung观念,在理性精神的推动下,特别是在莱布尼茨、沙夫茨伯里及卢梭等人思想的影响下,人的自觉意识和个人的价值在德国受到特殊的关注人文主义者将教育(Bildung、Erziehung)、文化(kutur)、人三者连接起来,融为一体,把教育看作一个人生完成、文化变迁的永恒过程,注重教育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提升尤其是思想家赫尔德,它赋予Bildung一种广泛和独特的含义,用以表达整个的历史进程,表示自然、社会和人的有机发展进程在他看来,Bildung意味个性的养成和个人的发展,是人作为人的发展目标所在,也是人类在历史进程中至为重要的目标;诸如人的Bildung即意味着发展个人的天赋,使之成为和谐的整体;Bildung为一自我修养的过程,它的目标在于品质(Charakter)的养成 洪堡从发展个性的理想主义观念出发,发展了 Bildung观念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自我完善,是人的能力的提高在他看来,Bildung是人类智力和精神世界发展的首要目标Bildung可以用两种方式来解释:它既可以理解为知识和判断力的总体,也可以理解为教育的过程。
哲学家和教育家伽达默尔将“Bildung”视为人文主义传统的第一范畴,认为它是影响人“成为人”的整体历程,包含行为发展、观念形成与价值观塑造等多个层面德国精神文化教育学派的开创者斯普朗格(EduardSpranger),将其老师狄尔泰的生命哲学思想和精神科学思想广泛运用于文化教育学中,把教育导入文化这一广阔的天地,他着重提出了Bildung的陶冶、理解、唤醒等重要范畴,并进一步提出陶冶(或称教养)理念的核心是最大限度追求并协调地发展自身所具有的各种能力,使之臻于完善克拉夫基(Wolfgang Klafki)是另一位将洪堡教育理念发扬光大的现代德国教育学者,主张教育过程中的自我反思,强调Bildung有其历史、社会的责任,并藉之达到自我解放、批判的态度克拉夫基认为Bildung是“个人经历过某些事情或是从他人身上了解到的各种现象之后,直接意识到外在客观物质及内在个人本身的关联性”也就是说Bildung所追求的不仅是个人能了解物质层面或精神层面的事实,还有对外在环境的意识个人只有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过程中才能了解这些事实同时,个人不但要从外界获取一般性的客观知识、准则,还要经由自我反思的阶段,以求得真知,达到个人同时意识到自身与社会的存在,学习到物质及精神层面的事实,进而实践自我,回馈社会。
海多恩(Hans J.Heydorn)则一方面更加强调Bildung对历史和社会的批判精神,认为“个人应积极地批判社会,藉此使社会有所改变,而改变后的社会将会影响到个人”;另一方面注重知与行的互动,“在学习过程中,若受教者未能将所学知识加以反思,即只苦学而无行动展现出所学的事物,此为知而不行,则学习过程便失却了与社会和个人之间的互动”只有在这二者有交互影响的情况下,才能达到知行合一这真正的Bildung的境界 与Bildung一样,Erziehung是一个在德国政治教育领域被频繁使用的词汇,其意为教育、教养Erziehung”——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edueare”又来源于“edueere”,其中前缀“e”意为“出”,与德文中的“e广同义;词干“dueere”意为“引”、“引导”,德文“ziehung”又有“拉”的含义,所以“Erziehung”有引导、启发、开展的意味,它强调开启学习主体内在的动能,把某种本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斯普朗格曾为“Erz iehung”下过定义:“教育是一种由爱所承载的意志,转移到其他人的心之上,使其价值接受性与价值构成能由内在发展出。
可见,“Erziehung”注重的是文化意志的转移,是一种精神而非物质的传递,由此来促进被教育者心灵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尽管从汉字字面上很难将Bildung和Erzie hung区分开来,但在德国人看来,它们确确实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斯普朗格认为:“陶冶乃是用文化去影响有发展能力的个体的形成,使个体能体验到客观的文化价值,并达到价值丰富的文化成就”由这个定义可知,Bildung注重由客观到主观的塑造过程,是由外而内的价值形成Erziehung则注重由主观到客观的发展过程,是由内而外的潜能展现Bildung强调自我的修养、自身的形成,Erzie hung侧重于外力的推动、外部的培育;Bildung强调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Erziehung更重于教育的行为和过程;Bildung显示出静态的意味,Erziehung则动态十足;Bildung似乎更民主更人性,Erziehung则看来多专制多教化尽管如此,两种教育观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赋予德国教育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使命,正如德国《勃兰登堡邦宪法》所说,“教育与陶冶的任务在于促进人格的发展、独立的思考与行为,对于他人尊严、信仰与世界观的尊重,认同民主与自由,与其他文化及族群共同生活时之社会正义、和平与团结的意愿,以及对于大自然与环境的责任感。
正是由于Bildung和Erziehung所具有的上述差异,国内研究者对Politische Bildung/Erziehung的原意的理解和阐释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将Poll— tischeBildung翻译为政治教育,也有译为政治养成教育或政治陶冶等即使在德国原版政治教育专著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教育也有不同的表述,并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如第二帝国君主专制时期的“国民教育”(StaatbtirgerlicheErziehung)、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基于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教育”(Staat und Volk Bezugspunkte politische Bildung)、纳粹统治时期的“政治教化”(Politische Erziehung)以及联邦共和国时期的“民主政治教育”(demokratischer politischer Bildung) 当代德国“政治教育”(pol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