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民请命阅读答案.doc
7页为民请命阅读答案 导语: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为民请命,欢迎借鉴! 钱知县坐在椅子上,感到全身的关节没有一处不痛疼他的心,被自己星夜奔驰、不避风霜、为民请命的行为深深地感动着他感到自己高尚的精神如眼前朝天大锅里牛杂汤的气味一样洋溢开来,散布在清晨的空气里他仿佛看到,自己的面前,跪着一大片高密东北乡的乡民,他们仰起的脸上,都挂着感恩戴德的表情他们的嘴里咕哝着一些淳朴简单但却感人至深的.话语:青天大老爷……青天大老爷啊…… 他很快就受到了知府的接见接见的地点在知府大人的书房书房的墙上,挂着一幅曾任潍县县令的大画家郑板桥的墨竹知府眼圈发青,眼睑发红,满面倦容,连连地打着哈欠知县详细地汇报了高密东北乡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德国人在高密东北乡制造的骇人惨案,话语中透露出对德 ___愤怒和对老百姓的同情 知府听罢汇报,沉思良久,开口第一句话就是:“高密县,刁民头子孙丙抓到了没有?” 知县嗯了一下,答道:“回大人,孙丙潜逃,尚未归案 知府盯着知县的脸,眼睛如锥子,扎得知县局促不安知府干干地笑了几声,悄悄地问:“年兄,听说你跟孙丙的女儿……哈哈哈……那女人到底有何妙处,能让你如此痴迷?” 知县张口结舌,冷汗涔涔而下。
“为什么不回话?”知府变颜呵斥 “回大人,卑职与孙丙之女,并无苟且之事……卑职不过是喜食她做的狗肉而已……” “钱年兄,”知府的脸上,又出现了亲切关怀的表情,他用一种类似于语重心长的腔调说,“你我同食国家俸禄,同受皇太后、皇上隆恩,应该尽心办事,方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倘若为了一己私情,徇私枉法, ___,那可就……” “卑职不敢……” “死几个顽劣刁民,算不了什么大事,”知府平心静气地说,“如果德人能就此消气,不再寻衅,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可那二十七条人命……”知县道,“总要对百姓有个交代……” “还要什么交代?”知府拍案道,“难道还指望德人赔款偿命?” “总要有个是非,”知县道,“要不我这县令,无颜见高密百姓 知府冷笑道:“本府没有什么是非给你,你即便找到谭道台,找到袁巡抚,找到皇上皇太后,他们也不会有什么是非给你 “二十七条人命啊,大人!” “如果你尽心办事,早将那孙丙擒获,送交德人,德人就不会发兵,也就不会出那二十七条人命!”知府拍拍案上的一摞公文,冷冷一笑,道,“钱年兄,有人说你提前通风报信,才使孙丙逃逸,这话要是传到袁大人耳朵里,对年兄可是大大的不利啊!”知县汗如雨下。
“所以,对钱兄来说,当务之急不是为老百姓请命,而是速速地将那孙丙捉拿归案知府道,“抓住孙丙,对上对下对内对外都好交代,抓不住孙丙,对谁都不好交代!” “卑职明白……” (节选自《檀香刑》,有删改) 15.如何理解“本府没有什么是非给你,你即便找到谭道台,找到袁巡抚,找到皇上皇太后,他们也不会有什么是非给你”这句话?(2分) 16.对知府大人的书房, ___只写了墙上挂着郑板桥的墨竹,联系后文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17.选文中钱知县是怎样的官员?请作简要分析4分) 18.莫言写人常常是一面展现人物行为的“崇高”,一面却又在字里行间消解着这种“崇高”,使读者在感动、反思中发现人物的真面目请结合钱县令形象的刻画做分析5分) 19.文章描绘的是清朝末年的社会现实,请结合时代背景和文本,对这种社会现实作简要概括你认为改变这种现实的根本出路是什么?请说明理由7分) 15.深刻揭示了清末政府从下到上(1分),都惧怕洋人,置国民性命于不顾的现实.(1分) 16.郑板桥在潍县是为民请命的县令(“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竹子以其中空、有节、挺拔的特性成为中国人所推崇的谦虚、有气节、刚直不阿等美德的象征(2分)。
知府挂郑板桥的竹画是标榜自己要做郑板桥、竹一样的人(1分)与后文他的真实形象形成对比,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2分) 17.表面高尚(1分),实则卑劣(与女人苟且)(1分)、为保全自己而屈从朝廷(决定抓捕孙丙)(1分),并不是真正为民请命的人(1分) 18. ___在行文中多次写出钱县令的“高尚”,如星夜奔驰、不避风霜、为民请命,以致全身的关节没有一处不痛疼;又如他在向知府汇报时表现出对德 ___愤怒和对老百姓的同情,在遭到知府训斥时仍不忘“是非”“总要对百姓有个交代”“二十七条人命”(2分)又在字里行间处处消解这种“高尚”,比如,是自己被自己所谓的“高尚”行为感动,“高尚的精神如眼前朝天大锅里牛杂汤的气味一样洋溢开来”,他高尚的外表下,又和女人做出苟且之事,并辩称是喜食她做的狗肉等(2分),使读者先感动,又觉得不妥,在细思中发现人物的本质,使揭露更深刻(1分) 19.第一问:外敌侮民、民被迫反抗、官僚惧敌压民(3分)第二问言之有理即可(出路2分,理由2分) 【为民请命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 2. 3. 4. 5. 6. 7. 8.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