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害虫调查与预测预报汇总.ppt
22页第一章 害虫调查与预测预报第一节第一节 害虫类别与虫害形成机制害虫类别与虫害形成机制一、害虫的类别一、害虫的类别1、按重要性分:关键性(常发性、主要)、偶发性、、按重要性分:关键性(常发性、主要)、偶发性、潜在性(次要)害虫;潜在性(次要)害虫;2、按取食作物种类的多寡分:多食性、寡食性、单食、按取食作物种类的多寡分:多食性、寡食性、单食性害虫;性害虫;3、按取食作物的类别分:水稻、小麦、棉花、杂粮、、按取食作物的类别分:水稻、小麦、棉花、杂粮、大豆、果树、蔬菜、甘蔗和仓库害虫,还有中药材、大豆、果树、蔬菜、甘蔗和仓库害虫,还有中药材、花卉、烟草、桑树、茶树、森林害虫;花卉、烟草、桑树、茶树、森林害虫;4、按取食作物的部位分:食叶性、食茎杆性、食根性、食、按取食作物的部位分:食叶性、食茎杆性、食根性、食花性和食果性害虫;花性和食果性害虫;5、按口器分:咀嚼式、刺吸式、锉吸式害虫;、按口器分:咀嚼式、刺吸式、锉吸式害虫;6、按是否迁飞分:迁飞性和非迁飞性害虫;、按是否迁飞分:迁飞性和非迁飞性害虫;7、按分类地位分:鳞、鞘、双、同、半、直翅目等害虫按分类地位分:鳞、鞘、双、同、半、直翅目等害虫。
二、虫害发生的原因和防治途径二、虫害发生的原因和防治途径1、虫害形成机制(形成条件、发生原因):、虫害形成机制(形成条件、发生原因):①① 必须有虫源和侵入必须有虫源和侵入②② 必须有适宜害虫生存和种群发生的环境因素必须有适宜害虫生存和种群发生的环境因素③③ 必须具备适宜的寄主作物和生育阶段必须具备适宜的寄主作物和生育阶段 2、害虫防治的主要途径、害虫防治的主要途径虫灾防治的基本途径虫灾防治的基本途径有三:有三:((1)阻断跟随链防止入侵(植物检疫、阻隔法、驱避剂)阻断跟随链防止入侵(植物检疫、阻隔法、驱避剂)2)控制主要害虫种群的数量,使其被抑制在足以造成作)控制主要害虫种群的数量,使其被抑制在足以造成作物经济损失的数量水平之下具体措施有:物经济损失的数量水平之下具体措施有: ①① 消灭或减少虫源;消灭或减少虫源; ②② 恶化害虫发生为害的环境条件;恶化害虫发生为害的环境条件; ③③ 及时采取适当措施(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及时采取适当措施(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等)防治等)3)控制农作物易受虫害的危险生育期与害虫盛发期的配)控制农作物易受虫害的危险生育期与害虫盛发期的配合关系,使作物能避免或减轻受害。
合关系,使作物能避免或减轻受害第二节第二节 害虫虫情调查方法害虫虫情调查方法l一、一、 昆虫的田间分布型昆虫的田间分布型l1、随机分布(波松分布)、随机分布(波松分布) ::个体在田间的分布是随机个体在田间的分布是随机的,呈均匀的分布如三化螟卵块、玉米螟卵块的分布的,呈均匀的分布如三化螟卵块、玉米螟卵块的分布l2、核心分布(奈曼分布):、核心分布(奈曼分布):个体在田间的分布是不均个体在田间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呈多个具核心的小集团,但核心或小集团在田间的分匀的,呈多个具核心的小集团,但核心或小集团在田间的分布是随机的如三化螟、玉米螟、棉铃虫等幼虫的分布布是随机的如三化螟、玉米螟、棉铃虫等幼虫的分布l3、嵌纹分布(负二项分布):、嵌纹分布(负二项分布):个体在田间的分布是不个体在田间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疏密相间,由多个具不同密度的不规则的块或带混均匀的,疏密相间,由多个具不同密度的不规则的块或带混合而成,多个核心相互接触如大螟幼虫、棉蚜、棉叶螨前合而成,多个核心相互接触如大螟幼虫、棉蚜、棉叶螨前期在边行的分布期在边行的分布ABCDA.均匀分布;均匀分布;B.随机分布;随机分布;C.核心分布;核心分布;D.嵌纹分布嵌纹分布 昆 虫 的 理 论 分 布型 …………………………….…………………………….…………………………….…………………………….…………………………….…………………………….…………………………….…………………………….…………………………….…………………………….…………………………….…………………………….…………………………….…………………………….…………………………….…………………………….…………………………….…………………………….…………………………….…………………………….…………………………….…………………………….…………………………….…………………………….…………………………….…………………………….…………………………….(密集或成行植物和(密集或成行植物和随机随机分布型)分布型) (密集或成行植物和(密集或成行植物和随机随机分布型)分布型)(大的长方形田块和(大的长方形田块和核心核心分布型)分布型)(田边多,田中少的(田边多,田中少的嵌纹嵌纹分布型)分布型)(成行的作物和(成行的作物和核心核心分布)分布) (密集或成行植物和(密集或成行植物和随机随机分布型)分布型)三、三、调查取样调查取样单位和数量单位和数量l1、长度单位l2、面积单位l3、体积或容积单位l4、重量单位l5、时间单位l6、以整株或植株的某一器官为单位l7、诱集物单位l8、网捕单位四、田间虫情的表示方法四、田间虫情的表示方法l(一)以虫口表示(虫口密度)(一)以虫口表示(虫口密度)l1、地上部分的虫口:如每平方米幼虫数、百株蚜量等;l2、地下部分虫口:如每平方米土中幼虫数;l3、飞翔或行动迅速的昆虫:以单个容器逐日诱集数表示或网捕单位表示。
(二)以作物受害情况表示(二)以作物受害情况表示l1、被害率、被害率 被害率(%)=(被害株数/调查总株数)×100%l2、被害指数、被害指数 被害指数=(各级值×相应级的株数累积值/调查总株数)×100%l3、损失率、损失率l损失率=损失系数×被害率×100%l其中:损失系数=[(健株单株产量-被害株单株产量)/健株单株产量] ×100%(三)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计算(三)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计算l1、防治效果、防治效果l虫口减退率(%)=[(防治前平均虫量-防治后平均虫量)/防治前平均虫量] ×100%l校正防效(%)=(防治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 -对照区虫口减退率)l2、保苗效果、保苗效果 保苗效果=(对照区被害率-防治区被害率)/ 对照区被害率 第三节第三节 害虫的预测预报害虫的预测预报l一、预测预报的类型一、预测预报的类型l(一)发生期预测(一)发生期预测l1、短期预测:(下一虫期,一至几周)l2、中期预测:(下一代,1个月以上)l3、长期预测:(下一年或年初预报全年)l(二)发生量预测(二)发生量预测 将发生程度分为将发生程度分为6级级l(三)为害程度预测(三)为害程度预测l(四)分布预测(四)分布预测一、发生期预测一、发生期预测l害虫发生时期各虫态均可分为:始见期、始盛期(16%)、高峰期(50%)、盛末期(84%)、终见期。
l l(一)发育进度法(一)发育进度法 需要在当地有代表性的田块进行系统调查,从当地多年的历史资料(历年平均值)来预测发生期系统调查方法: 1、诱集法 用于飞翔的或迁飞性成虫每年从开始发生到发生终止,长期诱集,逐日计数 2、田间调查法 在害虫发生阶段,定期、定田、定点(甚至定株)调查害虫的发生数量,统计各虫态的百分比,将逐日统计的百分比顺序排列,便可看出害虫发生的始、盛、末期和各个期距1、历期法、历期法l后一虫期后一虫期 = 前一虫期前一虫期 + 历期历期l例如,系统剥查1代二化螟化蛹进度,得出始盛期为7月21日,高峰期为7月25日,盛末期为7月31日,已知当地蛹的历期为8天,则二化螟发蛾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分别为:7月29日、8月2日和8月8日预测式:l发蛾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 蛹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蛹历期2、、期距法期距法 指各虫期出现的始盛、高峰和盛末期相间隔的时间距离如某地棉红铃虫1代虫害花高峰与2代产卵高峰期期距为17~20天3、分级分龄法、分级分龄法例:7月5日剥查两熟制前季稻1代三化螟幼虫和蛹发育进度,总虫数为102头,按标准将幼虫分龄、蛹分级后整理列出(表1-1),预测1代发蛾始盛、高峰和盛末期。
表1-1 双季前作稻1代三化螟幼虫和蛹发育进度调查发蛾始盛期=7月5日+0.5d(4级蛹折半)+3.6 d(5级蛹到羽化的平均天数)=7月9日发蛾高峰期=7月5日+(16.67/22.55)×1.2 d(2级蛹历期)+6 d(3级蛹到羽化的平均天数)=7月12日发蛾盛末期=7月5日+1 d(预蛹期折半)+9 d(蛹期)=7月15日项目幼虫蛹蛹壳1龄2龄3龄4龄预蛹1级2级3级4级5级6级7级虫数%累计%10.9810021.9699.0243.9297.0687.8493.141211.7785.301817.6573.532322.5555.881716.6733.3387.8416.6654.908.8232.943.9210.980.98000(二)有效积温法(二)有效积温法l例:用稻草把诱粘虫卵得知卵高峰日为4月8日,测得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2±0.4℃,有效积温为67日度,产卵期间的平均温度为16 ℃,预测幼虫孵化高峰日l代入有效积温预测式N = K/(T - C),得 N(卵期)= 67/(16- 8.2±0.4)= 8.2~9.1天 幼虫孵化高峰日=4月8日+ 8.2~9.1天,即4月6~17日。
(三)物候法(三)物候法l例如,某地多年观察证明:“蝌蚪见,桃花开”是1代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始盛期,“油桐花开,燕南来”是化蛹盛期(四)剖查卵巢发育进度法(四)剖查卵巢发育进度法l用于金龟子、棉铃虫、黏虫、小地老虎等的预测l例如,某地7/下~8/中第3代稻纵卷叶螟成虫发生期,每2天1次剖查雌蛾卵巢级别,再根据4级卵巢发育高峰期加期距3天,预测4代卵高峰二、发生量预测二、发生量预测l l(一)有效基数预测法(一)有效基数预测法(一)有效基数预测法(一)有效基数预测法l公式:P=P0[e·f/(m+f) ·(1-M)] P—下一代的发生量, P0 —上一代虫口基数, e —每雌平均产卵数, f/(m+f) —雌虫百分率, M—累积死亡率l例:某地秋蝗残蝗密度为0.05头/m2 ,雌虫占总虫数45% ,雌虫产卵率为90% ,每雌平均产卵240粒,越冬死亡率为55%,预测来年夏蝗蝗蝻密度 夏蝗蝗蝻密度=0.05×240×45%×90%×(1-55%) =2.2头/m2 l l(二)生物气候图法(二)生物气候图法l l(三)经验指数法(三)经验指数法 1、温湿(雨)系数 E = 5日平均RH/5日平均T 2、天敌指数 P = X/∑(yieyi )式中 X——每株蚜虫数; yi ——平均每株某种天敌数量 eyi ——某种天敌每日食蚜量l l(四)形态指标法(四)形态指标法 l例如,无翅若蚜多于有翅若蚜及飞虱短翅型数量上升时,则预示种群数量将增加;反之,则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