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战略)数的由来和发展.doc
11页数的由来和发展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远古时期没有数字,人们只是用豆子或系绳法来做记录.那么数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是古代印度人一位牧羊童发明的. 这位小牧羊童每天都要到山上去放羊,时间长了他就觉得很无聊.为了消磨时光,他就在地上画了一个图形,后来他就把这个图形拆开来玩.有一天,他看着眼前的这些符号,忽然灵机一动,心想:我可以用这些符号来表示羊的数量呀!这样无论羊的数量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都用符号来表示,这不比用系绳法方便吗?接下来的几天里,他试了试,发现果然很方便.后来他把这个方法告诉了其他人.大家都夸小牧羊童想的办法真好,于是这种方法很快就传开了.经过不断地演化,这些符号就变成了现在的数字”1﹑2﹑3﹑4﹑5﹑6﹑7﹑8﹑9﹑0”. 大自然里的秘密还有很多很多,不信你就仔细观察,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但是,粗心的小朋友是得不到它的. 阿拉伯数字的来历 通常,我们把1、2、3、4……9、0称为”阿拉伯数字”.其实,这些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创造的,它们最早产生于古代的印度.可是人们为什么又把它们称为”阿拉伯数字”呢?据传早在公元7世纪时,阿拉伯人渐渐地征服了周围的其他民族,建立起一个东起印度,西到非洲北部及西班牙的萨拉森大帝国。
到后来,这个大帝国又分裂成为东西两个国家由于两个国家的历代君主都注重文化艺术,所以两国的都城非常繁荣昌盛,其中东都巴格达更胜一筹这样,西来的希腊文化,东来的印度文化,都汇集于此阿拉伯人将两种文化理解并消化,形成了新的阿拉伯文化 大约在公元750年左右,有一位印度的天文学家拜访了巴格达王宫,把他随身带来的印度制作的天文表献给了当时的国王印度数字1、2、3、4……以及印度式的计算方法,也就在这个时候介绍给了阿拉伯人因为印度数字和计算方法简单又方便,所以很快就被阿拉伯人所接受了,并且逐渐地传播到欧洲各个国家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印度创造的数字就被称为“阿拉伯数字”了 到后来,人们虽然弄清了“阿拉伯数字”的来龙去脉,但是大家早已习惯了“阿拉伯数字”这个叫法,所以也就沿用下来了 中国人民币发展史 货币被称为一个国家的”名片.”它既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又是反映民族文化和精神风貌的艺术品.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综合反映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我国目前共发行了五套人民币.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时开始发行人民币,也是我国第一套人民币.第二套人民币是1955年3月1日发行.1962年4月15日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第三套人民币.第四套人民币于1987年4月27日发行.中国人民银行于1999年10月1日在全国发行了第五套(1999年版)人民币. 吴文俊的故事 吴文俊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能记住成千上万条烦琐的公式、定理和数据,但却记不住自己的生日.吴教授60寿辰那一天,他的几个好朋友登门拜寿.正在埋头工作的吴教授,对今天是什么日子却茫然不知.其实吴教授的记忆力非常惊人.为改变数学家”一枝笔、一张纸、一个脑袋”的传统工作方式,他在已近花甲之年主持研究了一项名为”机器证明”的课题.在这项研究中吴文俊对电子计算机安装的日期及计算机编成的300多道”指令”的程序都记得一清二楚,不差分毫.一位对数字特别敏感的数学家竟记不住自己的生日,朋友感到不解.面对老朋友你惑的目光,吴文俊解释说:”我从来不记那些没有意义的数字.在我看来,生日早一天,晚一天,没什么两样.所以,我自己的生日,爱人的生日,孩子的生日,我一概不记得,就连我结婚的日子也忘了.”罗马数字的由来罗马数字是古代罗马人创造的。
古罗马的数字相当进步,现在许多老式挂钟上还常常使用罗马数字很形象如Ⅰ代表一个手指,Ⅴ就代表一只伸开的手,当然就是五个手指了,而Ⅹ呢,则代表两只伸开的手13世纪以前欧洲各国普遍使用罗马数字来计数实际上,罗马数字的符号一共只有七个:Ⅰ(代表1)、Ⅴ(代表5)、Ⅹ(代表10)、L(代表50)、C(代表100)、D(代表500)、M(代表1000)这7个符号位置上不论怎样变化,它所代表的数字都是不变的它们按照下列规律组合起来,就能表示任何数:1.重复次数:一个罗马数字符号重复几次,就表示这个数的几倍如“Ⅲ”表示“3”;“ⅩⅩⅩ”表示“30”2.右加左减:一个代表大数字的符号右边附一个代表小数字的符号,就表示大数字加小数字,如“Ⅵ”表示“6”一个代表大数字的符号左边附一个代表小数字的符号,就表示大数字减去小数字的数目,如“Ⅳ”表示“4”3. 加上横线:在罗马数字上加一横线,表示这个数的一千倍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罗马数字中没有“0”其实在公元5世纪时,“0”已经传入罗马但罗马教皇凶残而且守旧他不允许任何人使用“0”有一位罗马学者在笔记中记载了关于使用“0”的一些好处和说明,就被教皇召去,施行了刑法,使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
十进制的来历和应用人类最早用来计数的是手指、脚趾或小石子、小木棍等表示1,2,3,4个物体,就分1,2,3,4个手指,遇到5个的物体就伸出一只手,10个物体就伸出两只手当数很多时就用小石子来计数,10颗小石子一堆就用大一些的一颗石子来代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制记数的国家之一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十进制记数,十进制是中国人民的一项杰出创造,在世界数学史上有重要意义现在通用的数码是印度——阿拉伯数码,用十进位制表示数用0,1,2,3……9十个数码可表示任一数,低一位的数满十后进到一位上去这种十进位制,现在看起来简单而平常,可它却是人类经过长期努力才演变成的阿拉伯数字只有0,1,2,3,4,5,6,7,8,9这十个,然而用这十个数字可以记出无限多的数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它遵循的原则是“逢十进一,退以当十”应用:10分=1角 10厘米=1分米,1丈=10尺 1斤=10两“>”“<”和“=”的来历 最常见的数学符号中有“>”“<”“=”等,关于它们的来历是这样的: 等号“=”在1540年首次被英国牛津大学的瑞柯德使用,后来经过法国数学家韦达和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的使用,才为人们普遍接受。
大于号“>”,小于号“<”是英国数学家郝锐奥特的创造加号减号的来历 古希腊和印度人以前是把两个加数写在一起,表示加法,后来又有人用拉丁字母的P或P上加一横表示加中世纪,据说,当时酒商在售出酒后,用线条“-”记录酒桶里的酒卖了多少在把新酒灌入大桶时,就将线条“-”变为“﹢”,灌回多少酒就勾销多少条商人在装货的箱子上画上一个“+”表示超重,画一个“-”表示重量不足久而久之,符号“+”给人以相加的印象,“-”给人以相减的形象达芬奇的画中也有“﹢”这个记号当时德国的数学家魏德曼巧妙地借用了当时商业中流行的“+”和“-”号1489年,在他的著作《简算和速算》一书中,把“+”叫做加号,把“-”叫做减号1514年,荷兰数学家赫克把它用作代数运算符号后来在法国数学家韦达的大力宣传和提倡,“﹢”号,“-”才开始象现在这么普及直到1630年,才得到大家的公认时、分的由来 古人为了生活上的需要,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就是子、丑、寅、卯等十二时西方人把一天分为二十四个小时一小时的六十分之一就是1分钟 一切为了祖国陈景润成了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深受人们的敬重但他并没有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是把功劳都归于祖国和人民。
为了维护祖国的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的名利 1977年的一天,陈景润收到一封国外来信,是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写给他的,邀请他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次大会有3000人参加,参加的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大会共指定了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这对一位数学家而言,是极大的荣誉,对提高陈景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有好处 陈景润没有擅作主张,而是立即向研究所党支部作了汇报,请求党的指示党支部把这一情况又上报到科学院科学院的党组织对这个问题比较慎重,因为当时中国在国际数学家联合会的席位,一直被台湾占据着 院领导回答道:“你是数学家,党组织尊重你个人的意见,你可以自己给他回信陈景润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他在答复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信中写到:“第一,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系的,我个人非常感谢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唯一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第三,如果中国只有一个代表的话,我是可以考虑参加这次会议的为了维护祖国母亲的尊严,陈景润牺牲了个人的利益。
1979年,陈景润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去美国作短期的研究访问工作普林斯顿研究所的条件非常好,陈景润为了充分利用这样好的条件,挤出一切可以节省的时间,拼命工作,连中午饭也不回住处去吃有时候外出参加会议,旅馆里比较嘈杂,他便躲进卫生间里,继续进行研究工作正因为他的刻苦努力,在美国短短的五个月里,除了开会、讲学之外,他完成了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一下子把最小素数从原来的80推进到16这一研究成果,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在美国这样物质比较发达的国度,陈景润依旧保持着在国内时的节俭作风他每个月从研究所可获得2000美金的报酬,可以说是比较丰厚的了每天中午,他从不去研究所的餐厅就餐,那里比较讲究,他完全可以享受一下的,但他都是吃自己带去的干粮和水果他是如此的节俭,以至于在美国生活五个月,除去房租、水电花去1800美元外,伙食费等仅花了700美元等他回时, 共节余了7500美元 这笔钱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样,从国外买回些高档家电但他把这笔钱全部上交给国家他是怎么想的呢?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我不能只想着自己享乐 陈景润就是这样一个非常谦虚、正直的人,尽管他已功成名就,然而他没有骄傲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的高峰还没有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陈景润的故事中国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闽候人 陈景润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因为家里孩子多,父亲收入微薄,家庭生活非常拮据因此,陈景润一出生便似乎成为父母的累赘,一个自认为是不爱欢迎的人上学后,由于瘦小体弱,常受人欺负这种特殊的生活境况,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极为内向、不善言谈的人,加上对数学的痴恋,更使他养成了独来独往、独自闭门思考的习惯,因此竟被别人认为是一个 “怪人”陈景润毕生后选择研究数学这条异常艰辛的人生道路,与沈元教授有关在他那里,陈景润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从那里,陈景润第一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1953年,他毕业于厦门大学,留校在图书馆工作,但始终没有忘记哥德巴赫猜想,他把数学论文寄给华罗庚教授,华罗庚阅后非常赏识他的才华,把他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当实习研究员,从此便有幸在华罗庚的指导下,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1966年5月,一颗耀眼的新星闪烁于全球数学界的上空------陈景润宣布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