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资本论 第一卷 讲义第八部分.ppt

25页
  • 卖家[上传人]:大米
  • 文档编号:571261572
  • 上传时间:2024-08-09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522.52KB
  • / 2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三个阶段w1.简单协作 (第十一章)w2.工场手工业 (第十二章)w3.机器大工业 (第十三章)   这三个历史阶段,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阶段 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工场手工业  指以手工操作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它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简单协作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欧洲从16世纪到18世纪末叶的两百年中,工场手工业一直处于统治地位 第一节 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 一. 工场手工业产生的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是:不同种的独立手工业的工人在同 个资本家的指挥下联合在一个工场里,产品必须经过这些工人之手才能最后完成 另一种方式是:许多从事同一个或同一类工作的手工业者,同时在同一个工场里为同一个资本家所雇佣  可见,它的产生是二重的一方面工场手工业在生产过程中引进了分工,或者进一步发展了分工,另一方面它又把过去分开的手工业结合在一起 但是不论在哪种方式下,工场手工业的结果总是以劳动分工为基础的协作 而且其结果形态也是一样的,用马克思的比喻说就是:“一个以人为器官的生产机构” 二.工场手工业分工的特点w1. 技术基础仍旧是手工业 w2. 工人只从事片面的劳动w3. 它的许多优越性是从简单协作来的 第二节 局部工人及其工具w一.劳动专业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劳动的专业化:(1).使劳动方法完善;(2).使工人经常重复做同意工作,学会消耗最少的力量达到预期的效果;(3).局部工人的手艺代代相传,日益熟练;(4).劳动专业化还会缩小工作中的空隙,提高劳动强度或者减少劳动力的非生产消耗,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印度的世袭阶级w在印度,居民分裂为四个基本种姓: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四种种姓承担不同的职能而首陀罗执行仆役的职能,无权积累财富他们组成的社会组织也不允许他们同时做几种职业,单一的职业也是世袭的,代代相传w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写到:“使印度人能想蜘蛛一样巧妙的,是一代一代积累,由父传子,由子传孙的特殊熟练 二.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劳动工具 劳动生产率不仅取决与劳动者的技艺,而且也取决与他的工具的完善程度工场手工业时期通过劳动工具适合于局部工人的专门的特殊职能,使劳动工具简化.改进和多样化这同时也就创造了机器的物质条件之一,因为机器就是由许多简单工具结合而成的 第三节 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一.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形式1.混合的工场手工业,是指产品由许多零件机械地组成的工场手工业2.有机的工场手工业,是指产品经过一系列有机程序的操作而完成的工场手工业 二.工场手工业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w1.使生产过程具有连续性;w2.使生产阶段具有并存性;w3.使生产因素具有比例性;w4.使劳动具有真正社会必要劳动的意义;w5.使机器偶然出现 三.工场手工业对当然的影响w1.使工人片面性发展,分工使工人各自从某一方面发展他的专长,使工人成为畸形物w2.造成劳动力和工资的等级制度。

      w3.使劳动力价值下降,剩余价值扩大 第四节 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w一.分工的种类  1.一般分工,如工业和农业两大类的分工  2.特殊分工,如工业再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再分为种植和畜牧业  3.个别分工,指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 二.社会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联系w1.二者都是从相反的两个起点发展起来的;w2.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社会分工,都是以城乡的分离为基础w3.二者都以一定量同时使用的工人为物质前提w4.社会分工是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前提 三.社会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的区别w1.从产品来看,社会分工使各个独立生产者的产品都是商品,工场内部分工的局部工人不生产商品w2.从媒介来看,社会分工通过商品交换来媒介它们的分工;而工场内部的分工,是通过资本家购买不同劳动力结合为总劳动力来媒介他们的分工w3.从生产资料来看,社会分工以生产资料分散在许多互不依赖的商品生产者中间为前提w4.从比例性来看,在工场手工业内部,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从而对劳动分工有支配权,使生产可以按比例地进行;社会分工则由于每一个资本家手中为前提w5.从计划性看,在工场内部的分工中预先地、有计划地起作用的规则,在社会内部分工中只是在事后作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自然必然性起着作用。

         马克思在这里提到:“这种自然必然性可以在市场价格的晴雨表的变动中觉察出来,并克服着商品生产者的无规则的任意行动 四 社会分工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而工场手工业的分工是资本主义特有的  原始公社不存在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分件行会组织也排斥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可见,“整个社会内的分工,不论是否以商品交换为媒介,是各种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的,而工场手工业分工却完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特创造”6.从权威性看,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以资本家对工人的绝对权威为前提,社会分工则使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相互对立,他们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 第五节 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w一 工场手工业促进了资本的增大  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使雇佣工人数的增加成为技术上的必要而相应于可变资本的增加,不变资本也必须成倍增加,并且要比可变资本增加得更快 二 工场手工业对劳动的影响 1.使劳动的结合所生产的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 2.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使劳动者畸形化 3.使劳动更加隶属资本 耶和华的选民w生活在地中海东岸西亚的古代以色列人,他们所信奉独一无二的民族神就是耶和华他是古代以色列犹太教徒的上帝而他们就是上帝特造的子民,或上帝的选民,他们属于上帝。

      w而马克思这里比喻说:“正象耶和华的选民的额上写着他们是耶和华的财产一样,分工在工场手工业工人的身上打上了他们是资本的财产的烙印 4.使智力和体力劳动进一步分离,加深了两者的对立5.智力上和身体上的畸形化,还使工人患有种种职业病三.工场手工业的历史作用1.工场手工业分工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方法;2.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最初出现的;3.工场手工业还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阻碍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4.工场手工业是一种过渡形式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 机器大工业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第三阶段,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成熟形式或典型形式,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一个新阶段w这一章研究机器大工业,中心是说明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他主要不是讲机器本身,而是讲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主要不是讲生产力,而是讲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第一节 机器的发展w一 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动机与目的是生产剩余价值,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则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说:“像其他一切发展劳动生产力的方法一样,机器是使商品便宜,是要缩短工人为自己花费的工作日部分,以便延长他无偿地给予资本家的工作日部分。

      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w二 机器及其组成   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场手工业中以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 1.生产资料:工具     机器 什么是机器:机器不是复杂的工具,也不是直用自然力做动力就是机器.机器是由一个动力推动许多同样的或者同种的工具一起作业的机构. 2.机器的组成:一切发展了的机器,都是由发动机、传动机、工具机或工作机三个本质不同的部分构成的发动机是整个机构的动力传动机是调节运动,必要时改变运动的形式,把运动分配并传送到工具机上的机构工具机是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上的机构,是手工业或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生产的起点 三.机器协作和机器体系w1.机器协作,就是在某种水平的生产过程中,许多同种或不同种工作机在空间上的集结.w2.机器体系,就是在制造某种水平的生产过程中,各种不同工作机的分工杰作,结合成为一个机器体系w3.自动机器体系,当工作机 不需要人的帮助就能完成加工原料所必需的一切运动,而只需人从旁照料时,就是自动的机器体系四.机器的发展取决于用机器生产机器  机器最初是在工场手工业内制造的.这就是说,机器生产是在和它不相适应的物质基础上自发地建立起来的.用手工来生产机器,不仅成本高,价格贵,特别是无法克服技术上的困难,处处都受到人参与的限制。

      而在工业革命的过程中,各个工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部门,连续地发生使用机器的变革又急迫地需要大量机器因此,大工业必须掌握它特有的生产资料,即机器本身,必须用机器生产机器这样大工业才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才得以自立 五.机器只有通过共同劳动才能发生作用w这是因为:1.机器使技术条件彻底改变,要求以自然力代替人力,以自然科学代替手工经验中的成规,这就需要通过人的协作劳动来使用自然力和科学2.机器使社会劳动组织彻底改变在机器大工业中,以机器体系为客观骨骼,这也需要通过人们的协作劳动来操作这些机器因此,机器只有通过直接的社会化的或共同的劳动才发生作用 谢谢大家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