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鄂教初中语文九上《短文两篇》.doc
16页第21课短文两篇导学练测资料包(九年级语文上册鄂教)一、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词积累:馨x‰n: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牍d’:公文,书信;古代写字用的木简惟吾德馨:只有我品德高尚惟,只;吾,我,这里指陋室的主人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鸿儒r’:大儒,学识渊博的人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素:不加装饰的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劳形:使身体劳累,劳,使……劳累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蕃f‚n:多独:仅,只濯zhuŽ:洗涤清涟li‚n: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庄重不蔓m„n不枝: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亭亭:挺立的样子植:竖立亵xiˆ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隐逸:隐居不愿做官的人鲜xiƒn:少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陋室铭》: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贞元进士,后又登博学宏词科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辅佐王叔文执政,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等职他不但政治态度比较进步,而且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哲学见解。
其诗文格调高亢,含意深远著有《刘宾客集》《爱莲说》:周敦颐(公元1017~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历任地方官吏,曾任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通判(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等职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书堂讲书因为书堂前有发源于莲花峰的小溪,于是他就用故乡营道濂溪给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之为濂溪先生,卒谥元公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2、相关知识:《陋室铭》:关于刘禹锡陋室的处所,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河北定县(旧中山郡),一说在安徽和县(旧和州),持定县说的理由是,刘禹锡是中山人,今定县南三里庄有陋室存世;持和县的根据是,刘曾任和州刺史,和县城中也有一陋室和县的陋室,是刘禹锡于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到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在和州刺史任上修筑的《历阳典录》载:“陋室,在(和)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和县与采石隔江相望地处冲要,唐末黄巢起义、宋金战争、元末农民起义都曾在此渡江或作战晚唐以后,和州屡遭兵燹,陋室连同碑铭遂毁于兵火刘禹锡之后,很少再见到有人以此为题而讽咏成章,大概正是由于这种缘故今存陋室位于和县城关历阳镇中。
一正两厢联成一体,方位坐北朝南,结构小巧紧凑正室四檐如翼,庭前阶除三五级,旁植桐树,秀木交柯,绿阴满地,环境十分清幽所处地势略高于城中其他部分,面临巍峨雄壮的镇淮楼(俗称鼓楼)不远处即夫子庙,庙址传属旧衙故地陋室中原有石碑一方,镌刻着岭南人金福保补写的陋室铭,碑首篆书“陋室铭”三字,正文楷书,文后有记《爱莲说》:《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公元1068年)擢为南康(现在江西省星子县)郡守时写下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四十余丈长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胃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后来,人们便把这莲池誉为“爱莲池”),至今,星子县还有它的遗址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陋室铭》: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爱莲说》:这是一篇借花喻人的优美小品文作者独爱莲花的高洁不俗,来比喻自己道德情操的高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同时,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火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莲花所体现的君子风度,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它启示人们:做人应做像莲花那样高洁正直的君子,要讲求精神文明二、文章脉络《陋室铭》:全文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说明房屋虽然简陋,但室主人品德高尚,就不仅不觉其“陋”,反而能显出其高雅第二层(……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一层处处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语“何陋之有”张目第三层(南阳诸葛庐……文末),收束全文,说明“陋室”不陋本文通过对所居住的“陋室”的描绘,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爱莲说》:文章共两段第一段写了莲的形象和品质,说明爱莲的缘由第二段点明莲的比喻意义,感叹真正的隐逸之士,志洁行廉之士实在太少,并潮讽了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作者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又从衬托中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示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三、写作方法《陋室铭》:1、借物抒怀,含蓄隽永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自然地引出文章的主旨——颂扬“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幽雅动人景色,往来的“鸿儒”与“陋室”主人纵情谈笑的情形,“陋室”主人“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情状,鲜明地展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生活风貌,表现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高尚品德,既足以见“惟吾德馨”,又足以明“陋室”不陋用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引用孔子的话,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这是以“惟吾德馨”否定“陋室”之“陋”,把“惟吾德馨”的颂扬推向极致本文借“陋室”抒发了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层层铺垫,主题十分突出2、反向立意,巧妙构思本文只字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极力表现“陋室”的“不陋”把本来没有必然关系的“陋室”和居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既由室及人,又因人及室,既紧紧扣住“陋室”,又跳出对“陋室”本身的描写,把笔墨直接引向居室主人,通过对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的情景描述来表现“惟吾德馨”,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从“斯是陋室”归结到“何陋之有”,最终对“陋室”的“陋”字作了彻底否定。
这种新奇别致的写法,使文章的立意不落窠臼,是本文构思的特别精妙之处3、节奏分明,音韵谐美本文句式整齐,对仗工巧,节奏分明,音韵谐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表现了一种整齐美与错综美相结合的和谐美除末句外,全篇都是骈句,都是偶句押韵,其韵脚为: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同是骈句,有对偶句,有排比句,又有四言、五言、六言之分结尾的三言、四言句,是全篇仅有的散句,不押韵,并且有反问句,与全篇的句式、节奏、韵律、语气全然相违,给人一语千钧的突兀语感,这种“错综”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本文的主旨4、运用修辞,增辉添色开首六句用了比兴的手法,用山和水比陋室,用不高和不深比其陋,用仙和龙比陋室主人,用名和灵比喻德馨,点出了文章的主旨以下四句是两副对偶句,且运用了互文现义的手法,极言室外景色之美,室内主人之高雅再下四句,骈散结合,有对照,有呼应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相呼应,相对照;“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相对照一正一反,虚实相生,相映成趣以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两句,既是对偶,又是用典,还是类比,举一反三,用心良苦最后一句是引用,作者引用时故意“断章取义”,舍去“君子居之”,只引“何陋之有”,妙就妙在“断章”而把“君子居之”暗含其中,却不露痕迹。
人高雅,文亦高雅,可见一斑本文灵活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再加上以四言句为主,中间杂有五言句和六言句,参差错落;除结尾一句不押韵外,通押一个韵脚,音调铿锵谐美,节奏鲜明顿挫难怪千古传诵!《爱莲说》:1、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它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文中分别予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做了精辟的概括,突出地表明作者“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立本的道德信念陶渊明独爱菊”,因为“菊,花之隐逸者也”,可见陶渊明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因为“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可见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而“予独爱莲”,因为“莲,花之君子者也”,可见作者既不愿意隐逸,也不贪慕富贵,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名利的俗人很多,也是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2、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文中先以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做衬托,突出“予独爱莲”,并描绘出莲的可爱形象,由此进入正题;再以“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做衬托,突出“莲,花之君子者也”;最后用“菊之爱”“牡丹之爱”做衬托,突出“莲之爱”,特别是最后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愤世嫉俗,暗含讥讽,表现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反衬了“莲之爱”的难能可贵。
三次衬托,既各有其作用,又使主题步步深化全文始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彼此对照,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文中分别将菊、牡丹和莲比喻为隐士、富贵者和君子,十分贴切特别是描写莲的形象的文字,体物入微,形神兼备,既准备地表现了她的外部特征,又传神地揭示了她的内在气质,使花貌、花品与人格浑然一体从生长环境方面、从体态香气方面、从风度方面,这些描写,以莲喻人,将莲人格化了,是作者心志的写照,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情操3、语言精练,骈散相间全篇仅10句话,119个字,婉转曲折,摇曳多姿,既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又讽刺了世态,寓意深刻而耐人寻味,感情深切而打动人心其中对莲的形象的描写尤为凝练而传神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都是骈句散句与骈句交错运用,因此读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4、本文的立意和语言对后世都产生了影响如鲁迅先生青年时期所作的七律《莲蓬人》就曾写道:“扫却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出淤泥而不染”一句,生动形象地概括了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和坚贞操守,表明了一种颇为可贵的生活态度,是至今传诵的名句。
四、参考译文《陋室铭》: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闻名水不在于深,有龙(居住)就能显灵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里谈笑有渊博的学者,来往没有粗俗的人可以弹奏相互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爱莲说》:水中、陆地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特别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