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五年制).doc
19页传染病学教学大纲前 言一、性质和任务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结合临床内科实习,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防治传染病学教材内容分总论及各论两大部分总论主要讲授概念性内容,包括感染与免疫、传染病发病机理、流行过程基本条件、传染病临床特点、治疗与预防等;各论主要讲授各种病毒性疾病、细菌感染、寄生虫病等二、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一)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1.掌握下列疾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各型病毒性肝炎(甲、乙、丙、丁和戊型)、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伤寒、细菌性食物中毒(胃肠型)、细菌性痢疾、霍乱、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钩端螺旋体病、肠阿米巴病、疟疾、日本血吸虫病、囊虫病2.掌握下列疾病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熟悉病原学,了解发病机制: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腮腺炎、艾滋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殖吸虫病、旋毛虫病3.掌握下列疾病的诊断要点、熟悉临床表现、了解其病因、发病机制:狂犬病、登革热、神经性食物中毒、肝阿米巴病、丝虫病、肠绦虫病、黑热病。
二)基本技能1.掌握病史收集、体格检查、拟定治疗方案、填写各种检验单及撰写各种医疗记录2.掌握腹腔穿刺、骨髓穿刺熟悉胸腔穿刺,腰椎穿刺、心脏体外按压、人工呼吸等技术操作了解人工呼吸机的适应症3.了解放射科,腹部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及内窥镜检查适应症三.参考学时内 容理论科(学时)内 容理论科(学时)总论2细菌性食物中毒1流行性乙型脑炎2阿米巴病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钩端螺旋体病2病毒性肝炎(英)4败血症2流行性出血热(英)3疟疾2艾滋病(英)3血吸虫病2伤寒(英)2旋毛虫、囊虫、肺吸虫2细菌性痢疾2医院感染2霍乱2狂犬病2 总 论一. 目的和要求1.掌握感染与免疫、传染病发病机制、流行过程中的基本条件、临床特点、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传染病防治法颁布及其意义甲类、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制度综合预防措施的重要性2.熟悉传染性疾病的研究范围及在我国的流行情况3.了解传染性疾病的性质和危害、传染性疾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和流行因素、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二. 重点和难点传染病的性质及其危害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概念,以及相互关系新发传染病及其种类感染性疾病是有各种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的疾病。
其中对容易传播并在人群中引起流行的感染性疾病特称传染病传染病是感染性疾病中特定的一类,《传染病防治法》规定进行分类分级管理的传染病称为法定传染病传染病学定义学习传染病学的目的三. 讲授内容和要点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构成感染三大要素 传染与感染概念认识感染病与传染病的关系二、感染过程的表现形式: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病原体携带状态,隐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显性感染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耐药性及其发生机制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和变态反应第二节 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一、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门户及原发病灶、定位、排出途径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制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热、各种代谢的改变和内分泌功能的改变第三节 感染性疾病的流行过程及流行因素一、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第四节 感染性疾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及感染后免疫二、临床特点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2.常见症状与体征⑴发热: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等)、热度⑵发疹:分布,顺序,形态,发疹日期⑶毒血症状:表现及特殊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感染中毒脑病):⑷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 ⑸多器官功能损害,感染性休克3.临床类型,病情,病程 第五节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一、临床特点二、流行病学资料三、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生化检查、影象学检查四、病原学诊断:分离培养、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活体组织检查、动物接种等综合分析的重要性 第六节 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一、治疗原则:早期治疗防治结合二、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隔离、护理、饮食等2.病原治疗或特效治疗:化学疗法,抗感染疗法(抗菌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性,病原体对抗感染药物的耐药性),免疫血清疗法等3.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药物治疗,调整人体反应性的治疗 第七节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传染病防治法颁布和实施法定传染病分类及报告 疫情概念综合防治重要性 一、管理传染源:严格的报告制度,报告,填报疫情卡病人接触者与病原携带者处理治疗在控制传 染病中的重要性动物性传染源的处理二、切断传播途径:良好公共卫生习惯、环境和个人卫生。
公共场所消毒与杀虫三、保护易感人群:增强身体素质以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人工接种以提高特异性免疫力药物预防病毒性肝炎一.目的和要求1.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定义、肝炎病毒的种类及特点、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及其意义、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及特点、肝功能检查及血清学诊断在肝炎诊断中的意义、各型肝炎的诊断依据、各型肝炎的治疗原则2.熟悉肝炎的传染源、病理生理改变特点及病理解剖特点,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的血清学诊断方法的选择及评价,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及药物选择,切断传播途径在病毒性肝炎预防中的重要性3.了解肝炎危害性、并发症、后遗症、鉴别诊断及预后管理传染源和保护易感人群二.重点和难点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特点及各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临床意义;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治疗各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与各型肝炎的关系三.教学内容一、概述:定义新发现的病毒性肝炎二、病原学: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的病原学特征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系统乙肝和丙肝病毒的变异性、HbsAg亚型及临床意义四、流行病学㈠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病毒携带者隐性感染和携带者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㈡ 传播途径: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及其意义。
㈢ 易感性:普遍易感㈣ 流行特征:季节,人群分布等五、发病机制免疫反应在乙型肝炎发病机理中的重要性六、病理改变临床各型主要病理变化慢性轻、中、重度肝炎病理特点七、病理生理黄疸、肝性脑病、急性肾功不全、出血、腹水、感染等八、临床表现潜伏期急性、慢性、重型、淤胆型肝炎的主要表现特点甲、乙两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小儿、老人、孕妇肝炎的特点九、并发症和后遗症十、实验室检查㈠肝功能检查:胆红素、酶学、蛋白质功能测定肝储备功能试验,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测定㈡ 病原体检测:病毒感染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各种检测方法的评价分子生物学检测的意义㈢ 其它常规项目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十一、诊断㈠ 诊断依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㈡ 诊断内容:包括临床诊断(各型肝炎的诊断依据)、病原学诊断(甲、乙、丙、丁、戍型肝炎的病原学诊断方法)、病理学诊断㈢ 并发症:肝硬化、肝性脑病、出血等十二、鉴别诊断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溶血性黄疸、肝外梗阻性黄疸、自身免疫性肝炎 十三、预后各类型肝炎的预后肝炎与肝硬化肝癌的关系十四、治疗病人的休息及饮食原则肝炎治疗药物的种类及评价抗病毒药物的种类和特点。
抗病毒治疗适应症的选择免疫调节药物的种类和应用重型肝炎与合并症后遗症的治疗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应用十五、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尤其献血员的筛选和管理保护易感人群,阻断母婴传播,甲肝疫苗、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应用,核酸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一.目的和要求1.掌握乙脑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脑脊液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2.熟悉乙脑病毒的特性及其抵抗力、流行特征血清学诊断方法3.了解乙脑的病理改变特点、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二.重点和难点乙脑传染源、传播途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治疗乙脑发病机理与临床表现的联系及乙脑与中毒性菌痢等的鉴别三.教学内容一、概述:乙脑的定义乙脑的发病情况及危害性二、病原学:乙脑病毒的特性及其抵抗力三、流行病学:传染源为动物,尤其是猪蚊为储存宿主及传播媒介人为临时储存宿主易感性与免疫力流行特征:流行地区、季节、年龄分布四、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病毒侵入及散播途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部位广泛性,由大脑皮层至脊髓,以中脑、基底核、脑干及小脑为多基本病变为神经细胞变性、肿胀与坏死,形成坏死灶血管病变血管周围胶质细胞增生五、临床表现:潜伏期病程各期(初期、极期、恢复期)的表现。
临床类型:轻型、普通型、重型、极重型(暴发型)六、并发症及后遗症 七、实验室检查:血象血清学检查: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特异性IgM抗体检查,其意义和应用病毒分离八、诊断与鉴别诊断:流行病学资料的季节性、儿童多见典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应与中毒性菌痢、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包括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其他病毒性脑膜炎等相鉴别九、预后: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死亡原因十、治疗:一般及对症治疗高热抽搐、呼吸衰竭、脑水肿的处理恢复期症状及后遗症的处理抗病毒治疗的评价十一、预防:防蚊、灭蚊隔离病人,动物传染源的管理预防接种流行性感冒一.目的和要求1.掌握流行性感冒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2.熟悉病原学分型及其变异特性、流行规律、实验室检查方法3.了解并发症、预后及预防方法二.重点和难点流感各型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流感与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鉴别三.教学内容一、概述二、病原学:病毒分型与变异甲、乙、丙三型甲型的亚型三、流行病学:传染源为病人传播途径:经飞沫传播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四、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流感病毒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复制,引起细胞变性与坏死和毒血症。
单纯流感与流感病毒肺炎的病变五、临床表现:潜伏期典型流感的表现轻型,流感病毒肺炎六、实验室检查:病毒分离血清红细胞凝集制试验 七、并发症: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与肺炎八、诊断:流感的疫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九、预后:单纯流感者良好,流感病毒肺炎者严重十、治疗:对症治疗抗生素治疗继发细菌感染抗病毒药物及评价十一、预防:病人的适当隔离,消毒,疫苗预防,金刚烷胺预防麻 疹一.目的和要求1.掌握麻疹的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2.熟悉病原学、重要的并发症、实验室检查特点3.了解流行病学、鉴别诊断、预后与预防二.重点和难点麻疹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防治方法麻疹早期诊断及出疹期皮疹的鉴别三.教学内容一、概述二、病原学:麻疹病毒的特点、抵抗力及抗体系统三、流行病学:病人是唯一的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