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一首作者]唐诗三百首第一首.docx
9页[唐诗三百首第一首作者]唐诗三百首第一首 【散文诗歌】 (1) [唐诗三百首第一首]唐诗三百首《望岳》鉴赏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第一首经过描绘泰山宏伟磅礴的景象,热忱赞扬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概和奇妙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睦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其次首咏华山之作,流露出官场失意之情第三首咏衡山,流露爱国忠君之情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题解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五岁的杜甫赴长安参与贡举考试,结果落榜,于是就在齐赵一带(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四处漫游,《望岳》大约就写于这一年岳:山高谓之岳,这里特指东岳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市北青年杜甫以这首诗热忱赞扬了泰山的宏伟气象,同时表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 泰山名气很大,文化内涵很深,历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临巡游,留下了众多赋诗题词但自从杜甫《望岳》诗面世后,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这篇名作如今,泰山上的《望岳》诗石刻共有四处,摘其诗句者更有多处,此诗的知名度可见一斑。
杜甫一生写过三首《望岳》固然题目一样,但是描写对象、背景、旨趣、体裁、风格均各有不同三首诗分别写于杜甫二十五岁、四十七岁和五十八岁,把它们并读比较,可从中略窥杜甫青年、中年、暮年不同的际遇和胸怀咏泰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线四射,乐观进取的人生;咏华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意彷徨,动极思静的人生;咏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 句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毕竟如何?走遍齐鲁大地,只见一片青绿青翠,一望无际岱”,泰山别名,旧谓泰山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称岱宗齐鲁”,原是春秋时两个国名,在今山东省境内;齐国在泰山之北,鲁国在泰山之南,后以“齐鲁”作为这一地区的代称由于是远望,诗人看不到太多的细节,只见到一片青绿青翠,望不到边,故说“未了”它生动地呈现了泰山山脉连绵起伏的形象,同时也有看不尽、道不完的意思 起始两句以设问提起,既包含着酝酿已久的神往之情,更写出远泰山雄拔于齐鲁大地的英姿,可谓意出高远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论这后五个字时说“已尽泰山”,施补华《岘佣说诗》说,这五个字“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好像对泰山情有独钟,把奇妙和秀美集中在它身上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一边亮,一边暗,就好似一边是黄昏,一边是晨晓钟”,聚集或集中之意阴阳”,山北背日为阴,山南向日为阳割”字用在这里,恰当地描绘了泰山的高峻奇险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说:“岱宗如何,意中遥想之词,自齐至鲁,其青未了,言岳之高远,拔地而起,神秀之所特钟,矗天而峙,昏晓于此判割,二语奇峭这两句诗已经体现出杜甫造语炼字精雕细刻、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特点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细望泰山,山间云气生发,层层叠叠,令人心胸激荡起伏诗人睁大了眼睛,极尽伸展目力,追羡那飞入山间的归鸟刘勰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人目睹泰山的壮丽而情怀满腔前一句显出诗人襟怀的浩荡,后一句显出眼界的空阔决眦”,裂开眼角,形容极目远望的样子诗人之所以如此,是山高鸟小,远望所致?还是诗人的神思随那鸟儿一齐翱翔?这两句在写景之中,有诗人的不尽之意及神往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由望山而联想到登山由久慕其名,到远望近观,再到决意登山,全诗虽无一个“望”字,但诗人分明不仅是用眼在望,更是专心在“望”他想象总有一天,必定会登上泰山绝顶,放眼四望,脚下群山是那样的渺小!《孟子尽心上》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也许此时也是这样的心境吧。
结句不但令全诗有含蓄不尽之味,更可看成是杜甫的自我期许,展现了一个青年诗人的雄心和睦概 评解 这是一首酷似五律的五言古体诗,不管全诗为五言八句四十字,且中间两联对仗,但句中平仄声调未按规定挨次演排,各句之间也不粘缀,所以历代选本都归入“五言古诗”这首诗的结构,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一分析得极好:“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上六实叙,下二虚摹 本诗所写的虽是泰山,却也是借歌颂泰山之宏伟,兼写自己的胸怀,表现了一种乐观用世的思想,眼下固然未得志,但自信终能有所成就,攀越顶峰,全诗风格遒劲峻洁,气魄雄放,不愧是怀有大志者的诗作,所以《唐宋诗醇》卷九评价说:“四十字气概,欲与岱岳争雄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则感叹:“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2) [唐诗三百首第一首]唐诗三百首摘选赏析 导语: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的诗唐诗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很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进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讨论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对于唐诗三百首的摘选赏析。
欢迎阅读! 1、《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解释 1、太乙:即“太一”,终南山主峰,也是终南山别名 译文 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 山连着山始终蜿蜓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 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 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 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便利? 赏析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雄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孕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远望”的位置 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爽、宛如一幅山水画 2、《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解释 1、折戟沉沙:断了戟没入沙中;戟:一种武器 2、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 3、周郎:周瑜,吴军统率 4、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
译文 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 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便利; 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赏析 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胜利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谈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致,点染用功 3、《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解释 1、舅姑:公婆 译文 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 等候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装扮好了轻轻问郎君一声: 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赏析 朱庆余曾得到张籍的观赏,而张籍又乐于荐拔后辈因而朱庆余在临应考前作这首诗献给他,借以征求看法 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新娘装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细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赞叹 张籍在《酬朱庆余》诗中答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把朱氏比作越州镜湖的采菱女,不仅长得明丽动人,而且有绝妙的歌喉,这是身著珍贵丝绸的其他越女所不能比并的。
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 4、《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解释 1、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 2、胡:这里指吐蕃 3、高楼:指住在高楼中的戍客之妻 译文 皎洁的月亮从祁连山升起,轻轻漂移在迷茫的云海里 长风掀起尘沙席卷几万里,玉门关早被风沙层层封闭 白登道那里汉军旌旗林立,青海湾却是胡人窥视之地 自古来这征战厮杀的场所,参战者从来不见有生还的 保卫边陲的征夫面对现实,哪个不愁眉苦脸思归故里? 今夜高楼上思夫的妻子们,又该是当窗不眠叹息不已 赏析 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诗人笔力浑宏,又有很大的提高 诗的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宽阔的边塞图景,进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心情;中间四句,详细写到战斗的景象,战场凄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缅想家乡,进而推断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只这末了四句与诗人《春思》中的“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同一笔调而“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又与王昌龄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同步。
[唐诗三百首摘选赏析] 9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