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统计基础知识教程.ppt
158页统计基础知识 复习指导,江苏省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课件,江苏省统计教育中心,(仅供参考),2009-2010年分值分析,2009-2010分值分布,值得注意的信息,重点考核章:第一、四、五、六章(22-23分) 相对稳定的章:第二、三章,每年5分; 综合题主要涉及章:第四、五、六章,第一章作为统计基本概念会少有涉及一些考核点,主要是标志、指标等判断 第四章(8题)、第五章(2题)、第六章(2题),学习指导总共12题,其中第五章综合题2、第六章两个综合题都在两年考试中出现过 第六章统计指数连续考核——必考章节; 第四、五章可能交替出现,2009年第五章—2010年第四章——2011年第五章(特别指导46页综合题2值得注意),说明: 幻灯中各章和节标题后的数量代表重要程度 每节中知识段落中的代表的掌握了解程度 -熟识 -记忆 -了解 个人观点 仅供参考,教学课件,统计基础知识,江苏省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课件,江苏省统计教育中心,统计基础知识,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统计调查 第三章 统计整理 第四章 统计指标 第五章 时间数列 第六章 统计指数 第七章 抽样调查基础知识 第八章 统计分析基础知识,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统计的涵义—记忆了解 第二节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理解掌握 第三节 统计的任务与过程—记忆了解 ,第一节 统计的涵义 ,统计工作 — 利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 统计资料 — 通过统计工作取得的、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据资料的总称; 统计科学(统计学)—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过程与统计工作成果的关系; 统计工作与统计科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 统计工作是先于统计科学而发展起来的一、统计涵义(三种涵义) ,二、三者的联系 ,一、总体与总体单位 ,第二节 社会经济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总体: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如:某地区所有工业企业构成总体)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 (如:地区工业企业总体中各个工业企业),根据总体中包含的总体单位数: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有限总体:总体所包含的单位是有限的 无限总体:总体所包含的单位是无限的,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 总体和总体单位的 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研究目的不同,总体和总体单位也会有所不同 二、指标和标志 ,指标涵义(两种理解和用法)(和第四章第一节内容一同讲解) 从统计理论和统计设计角度: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如人口数、劳动生产率,包含指标名称、计量方法、计算方法三个要素; 实际统计工作中: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值,包含指标名称、计量方法、计算方法、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指标数值,如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83084.8亿元。
标 志,涵义: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分类 按性质不同: 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 品质标志:表示事物的品质属性特征,不能用数值表示,例如性别、工种等; 数量标志:表示事物的数量特征,可以用数值表示,例如年龄、工资等 按总体单位的表现不同:不变标志与可变标志(变异标志) 不变标志:对所有总体单位有完全相同具体表现的标志,是构成同质总体的基础; 变异标志:总体单位之间具有不同标志表现的标志,是构成总体单位的差异性指标和标志的区别和联系:,两者区别: 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标志可以分为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与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而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指标 两者联系 许多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 指标与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 如某省的所有县构成总体时,则各县的人口数是标志,因为它是总体单位的特征,将各县的人口数汇总即得到该省的人口数;而当某县的所有乡构成总体时,该县的人口数就是指标,因为它反映的是总体的数量特征,它由各乡人口数汇总而得三、变异与变量 ,变异 涵义: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总体单位之间的差别,如性别标志表现为男、女分类,总体的基本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同质性:同一总体是形成总体的必要条件,也是总体一个重要特征。
大量性:构成总体的总体单位数目要足够多; 差异性:总体单位必须具有一个或若干个变异标志变异是统计核算前提条件总体的同质性和总体单位的差异性是进行统计核算的条件变量 ,概念:可变的数量标志,即数量变异标志,数量变异标志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数值,称为变量值变量值是指可变的数量标志的具体体现一个变量可以有几个不同的数值 如某学生某门课成绩为80分,则“成绩”是变量,80分是变量值按变量值的连续性可分为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 连续变量的数值是连续不断的,相邻两个值之间可做无限分割,即可取无限个数值,例如:人的身高、体重; 离散变量:在社会经济统计中,一般将表现为只能取整数的变量,例如职工人数、工业企业数变量的分类,几个基本概念之间联系,第三节 统计工作的任务与过程 ,统计任务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我国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信息和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统计部门已由单纯的统计信息搜集整理机构转变为具有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的统计信息管理机构一、统计工作的任务 ,二、统计的过程 ,统计的过程两方面理解 统计作为统计工作,统计过程表现为统计工作的过程,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统计作为认识社会的工作,统计的过程表现为统计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不断发展与深化的过程。
统计的工作过程: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统计设计:是统计设计的第一阶段,它是整个统计工作协调、有序、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保证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前提,统计设计的结果表现为各种统计设计方案; 统计调查:根据研究的任务和统计设计规定的调查方案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组织的搜集被研究对象的各项数字或文字资料的活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 统计整理: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将统计调查所取得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组、汇总、列表的加工处理过程,在统计工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统计分析:根据研究的目的,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和统计指标,对加工整理后的资料和具体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对未来进行趋势预测,是统计工作获取成果的阶段二、统计的过程—统计的工作过程,二、统计的过程—统计的认识过程,统计的认识过程 是通过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来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性的一种认识过程; 统计的认识过程是:从定性认识(统计设计)到定量认识(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再到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统计分析)这种质——量——质的认识过程是统计的完整过程; 各个阶段有各自的独立性,但它们又是相互连接的统一过程,缺少哪个环节都会出现偏差。
第二章 统计调查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概念和种类 第二节 统计调查方案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第四节 统计资料收集的方法 第五节 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控制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概念和种类 ,概念:按照预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的向客观实际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统计调查的任务和作用:搜集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 原始资料:向调查单位搜集的尚待汇总整理的个体资料,是统计活动所取得的初级统计资料,是原始的统计信息 次级资料:已经加工整理的资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现象,是经过加工整理的二手资料一、统计调查的概念和作用 ,二、统计调查的要求,基本要求:准确性和及时性 准确性:真实可靠,符合统计数据的质量 及时性:按规定时限完成调查任务,保证统计资料不失时效 统计调查的准确性、及时性是衡量统计工作质量重要标识三、统计调查的种类 ,按调查对象的范围不同:全面调查 非全面调查 全面调查:对构成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逐一的、无遗漏的调查,包括全面统计报表和普查,如人口普查; 非全面调查:对调查对象中的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包括非全面统计报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连续调查 不连续调查 连续调查:为了观察总体现象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的数量变化,要求随着调查对象的发展变化,连续地进行调查登记,例如原材料的投入、能源消耗等; 不连续调查:间隔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通常一年以上)所作的调查,一般是为了对总体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状态进行研究,如生产设备拥有量 按调查组织的方式的不同: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统计报表:按照国家统计规定表式要求,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如工业统计报表制度 专门调查:为了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某种情况或某项问题而专门组织的调查,包括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如残疾人状况调查第二节 统计调查方案 ,概念:为开展统计调查而制定的计划,统计调查的首要问题是设计统计调查方案统计调查的内容: 调查目的 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 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 调查的组织计划,一、调查目的,确定调查目的,就是明确在调查中要解决哪些问题,通过调查要取得什么样的资料,取得这些资料有什么用途等; 明确调查目的是设计调查方案的关键; 衡量一个调查方案是否科学的标准,主要就是看方案的设计是否体现调查目的的要求,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二、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调查对象:根据调查目的、任务确定的调查的范围,即所要调查的总体,它是某些性质相同的许多调查单位所组成的; 调查单位: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中的个体,即调查对象中的一个一个具体单位,它是调查中要调查登记的各个调查项目的承担者 例如:为了研究某市百货商场的经营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需要对该市 的百货商店进行统计调查,该市所有的百货商场就是调查对象,每一个百货商场就是调查单位 报告单位:负责向统计调查机关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 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的关系: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则不一致,这要根据实际调查的目的和情况来确定三、调查项目和调查表,调查项目及注意事项 概念:对调查单位所要调查的主要内容,即调查单位的各个标志的名称; 注意事项 调查项目的涵义必须明确,不能含糊不清; 设计调查项目时,既要考虑调查任务的需要,又要考虑是否能否取得资料; 调查项目应尽可能做到项目之间相互关联,使取得的资料相互对照调查表即构成形式,概念:将调查项目按一定结构和顺序排列列成的表格调查表的构成:表头、表体、表脚,,调查表的形式:单一表和一览表,单一表每张只登记一个调查单位的资料,优点是可以容纳较多的调查内容,而且便于分类和整理; 一览表一张表上可以登记多个调查单位的资料,优点是便于汇总。
四、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调查时间: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调查期限(两种理解) 进行调查登记工作开始到结束的时间 从调查方案设计开始到提交调查报告的整个工作时间,五、调查组织计划,调查的组织计划:为确保调查实施而制定的具体工作计划,包括调查的组织领导、调查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选择和培训、经费来源、工作步骤及处理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常用的统计调查方式:定期统计报表、普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一、定期统计报表,定期统计报表 定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逐级按照统一要求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报告制度,是我国统计调查工作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 特点: 能保证统计口径的规范性和资料的连续性; 能保证统计资料的统一性和及时性; 使统计资料的来源和准确性有了可靠基础 缺点: 需要多种调查方式加以补充 受经济利益多元化的影响,会出现虚报或瞒报数据现象,影响统计资料的质量; 如果有关部门报表过多,会增加基层单位的负担二、普查,定义: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时期内的现象的总量 特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