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doc
48页第一单元:行星地球(地球运动规律)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人类结识的宇宙 1.宇宙的概念: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是的时间和的空间的结合3. 宇宙的特性(1)物质性——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 ①基本天体:恒星和星云——质量、体积都很大②其它天体:行星 、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物质(气体和尘埃)、人造天体(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空间探测器等)(2)运动性——天体系统①概念:距离较近的天体因互相吸引而互相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②天体系统的层次:按由小(低)到大(高)的排列,有以下4个层次 ③太阳系概况: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行体、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在火星、木星之间夹有小行星带二.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1.地球的普通性:就运动特性和结构特性而言,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八大行星的结构特性:类地行星:水、金、地、火; 巨行星:木、土; 远日行星:天王、海王(2)八大行星的公转运动特性: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2. 地球的特殊性——存在高级生命(1)外部环境:①太阳是单颗、中年恒星,太阳光稳定;②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稳定、安全。
2)自身条件:③日地距离适中、昼夜更替周期短——适宜的温度(平均温度15℃);④体积、质量适中——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氮和氧为主);⑤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使水汽凝结,形成原始海洋——液态的水⑥C、H、O、N等元素——生命体的基本物质组成;另一方面,地球具有磁场,也是生命存在的条件之一;臭氧防止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大气防止陨石对地球的撞击等都是地球生命诞生的条件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放射光热(按波长分可见光、红外区、紫外区)2.太阳辐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映,即太阳通过质量的损耗而放出光和热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变化的重要动力——产生水能、风能(2)太阳辐射能是我们平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①一部分直接来自太阳能:如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太阳能干燥器等②另一部分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煤、石油等化石燃料4.世界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就全年总量看,太阳辐射量从赤道向两极递减5.太阳辐射强弱及日照时数的影响因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日照长、晴天多、海拔高的地方太阳辐射强;反之。
6.典型地区太阳辐射强弱分析:①世界太阳辐射最强地区——撒哈拉沙漠地区成因:地处低纬度,太阳高度角大;沙漠地区少云雨,天气晴朗,对太阳辐射削弱少②我国太阳辐射最强地区:青藏高原(拉萨有“日光城”之称)成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地势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多;晴天多,阴天少,日照时间长③我国西北地区太阳辐射也较强成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水汽少,晴天多,夏季白昼长④我国太阳辐射最少地区:四川盆地(重庆市有“雾都”之称)、另一方面是云贵高原成因:盆地地形,周边高山围绕、地形封闭,阴天雾日多,晴天少,照时间短,对太阳辐射削弱多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结构和太阳活动(1)太阳的外部结构——光球、色球、日冕(2)太阳活动的形式——黑子(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日珥和耀斑、太阳风(3)太阳活动周期性:2023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重要影响:①影响气候(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有相关性); ②扰乱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③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④两极地区产生极光次数增多;除此以外,太阳活动对生物活动(树木年轮相关性)也会产生影响,太阳风会损坏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空间飞行器,危及仪器和宇航员的安全,危害人体健康。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1.自转与公转特性的比较自转公转绕转中心①轨道为赤道;②绕地轴旋转,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并与公转轨道面成23°26′的夹角①轨道为黄道;②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所处位置有近日点(1月初)和远日点(7月初)之分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各地都相等,均为15°/小时;线速度——赤道最大,越往两极越小,极点无速度平均角速度——1°/日;平均线速度——30千米/秒,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快,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慢意义昼夜更替、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时间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2.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分布规律(1)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拟定:赤道——1670KM/h,30°——1447 KM/h,60°——837 KM/h(赤道的一半);(2)地球公转线速度和角速度均是在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3.地球公转轨道图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的判读(1)地球公转轨道图的读图关键:①自转和公转要一致,逆时针转为北极上空的俯视图,顺时针转为南极上空的俯视图②太阳直射位置所在半球拟定二至日,然后根据公转方向拟定二分日。
③近日点时,太阳直射在南半球,远日点时,太阳直射在北半球2)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的读图关键:①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 ②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③会根据直射点每移动1°大约需要4天,计算任何一天直射点的大体位置二.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23°26′2.几种数据间的关系(1)黄赤交角=回归线度数=1/2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1/2热带范围=极昼(夜)最大纬度跨度范围=晨昏线与地轴最大夹角=南北寒带范围2)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3)出现极昼或极夜的最低纬度=90°-直射点纬度3.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1个回归年(365d5h48′46秒″))4.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①若黄赤交角为零,则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就不会有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赤道为热带,其余为南北温带,没有寒带;地球上将不存在四季的更替现象,全球各地的气候没有季节变化,也不会形成地中海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昼夜平分,无极昼、极夜现象;②黄赤交角的大小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变化范围、太阳直射点移动的速度、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变化范围、热带和寒带的面积、极昼和极夜的变化范围、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成正相关;③黄赤交角的大小与温带的面积成负相关;四.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1.产生因素: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 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北右南左。
作用:只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不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2.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向3.鉴定方法(左右手法则):北半球用右手表达,南半球用左手表达, 掌心向上,四指代表物体本来的运动方向,大拇指指向即为物体运动的偏向4.对地理环境影响:北(南)半球河流右(左)岸侵蚀现象:河道右(左)岸侵蚀,左(右)岸泥沙堆积如长江下游南岸冲刷明显,北岸沉积明显,崇明岛逐渐与北岸接近;(二)时间计算:1.地方时换算 (1)概念: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2)换算原理:①地球自转速度:15°/小时、4分钟/度 ②地球自转方向:越往东时间越早(点数越大),即东加西减(3)计算方法:数轴法(4)计算环节:①定期:拟定已知地方和未知地方在数轴上的位置②定向:拟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根据地球自转进行东加西减③定差:即拟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经度差,转化为时差A.计算经度差的方法:同为东经或西经,两地经度数相减;分为东西经,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记忆:异加同减)B.经度差换算时差的方法:根据地球自转速度:15°/小时、4分钟/度进行换算。
④定值:即根据前面所拟定的条件计算出所求时间2.时区和区时(1)时区的划分:全球24个时区,隔15°一个时区①时区的计算方法:某所在时区的序号=该地经度÷15=商+余教若余数小于7.5°,则商数即为所求时区的序号;若余数大于7.5°,则所求时区序号为商数加1注: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②中央经线经度的计算方法:某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时区号*15°(注:东时区为东经度,西时区为西经度)③某时区经度范围的计算方法:某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7.5°(2)区时: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称为该时区的区时相邻时区的时差为1小时;从东12区向东进入西12区,日期减一天,从西12区向西进入东12区,日期加一天3)区时计算:数轴法(4)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3.日期变更和不同日期范围的拟定(1)自然日界线与日期变更自然日界线(0时经线)人为日界线(180°经线,即国际日界线,简称日界线)位置位置不断变化位置固定不变钟点钟点固定,为0时钟点不固定日期变换自西向东过0时所在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自东向西过0时所在经线日期要减一天人为日界线的西侧是东12区,东侧是西12区,自西向东过日界线(即由东12区进入西12区),日期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即由西12区进人东12区),日期要加一天。
2)日期换算——“今天”和“昨天”范围的拟定环节:①画极点俯视图,0°、180°经线及地球自转方向;②标明已知点的位置和时间;③找0时经线的位置(根据已知经线(或时区)的地方时(或区时)进行计算);④拟定今天和昨天的范围(从0点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之间的经度范围为新的一天(今天),其余范围为旧的一天(昨天));⑤拟定日期的比例(简便算法:180°经线的时间点数即就是今天范围的小时数)4. 日出、日落时刻与昼长、夜长的关系: ①日出时刻=12-昼长/2 =夜长/2②日落时刻=12+昼长/ 2 =24-夜长/2③昼长=昼弧经度数/15°=(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日落时间-日出时间=24- 2×日出时间④夜长=夜弧经度数/15°=(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24-(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注意:A.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B.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的夜长(昼长)相等例如,40°N的昼长等于40°S的夜长C.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长和或夜长和为24小时(三)昼夜交替1.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的区别:(1)昼夜现象——由“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特性所决定。
2)昼夜更替——由地球自转而产生 (3)昼夜长短变化——由地球公转而产生 2.昼夜更替周期: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3.昼夜分界线——晨昏线(圈)的判断方法自转法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为晨线,由昼进入夜的为昏线时间法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是晨线,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