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展览解说词.doc
14页1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展览解说词(试用稿)(2006 年 10 月)一、序厅一九三七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大举侵华不久,平津沦陷著名的北方三校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长沙,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继续办学随后,南京沦陷,战火危及长沙,临大被迫迁至昆明,并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高举“爱国、民主、科学”的伟大旗帜, “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在昆八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英才,对云南的科学、文化、经济建设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被誉为我国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相关连接:这是用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旗图形制作的倒三角锥体灯箱,底座是一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老昆明地图,寓意三校落脚昆明合组西南联大:顶部采用了光导纤维七色光线的变化制作了无数星星闪烁的星空,寓意了西南联大培养的人才像星空中闪烁的星星一样众多而耀眼)二、西南联大的前身北京大学是我国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其前身是创办于 1898 年的京师大学堂1912 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7 年蔡元培担任校长后,按照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对北大多方改革和整顿,延聘具有先进思想的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到校任教,使北大走在新思想新科学的最前面,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传播马列主义的主要阵地。
其中,北大校徽是前北大校长蔡元培请鲁迅先生设计的清华大学的前身是 1911 年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创办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1912 年改名清华学校1925 年设立大学部,1928 年改称国立清华大学1931 年梅贻琦担任校长后,推行“通才教育” ,实施“教授治校” 等制度 ,使清华成为我国又一所著名高校,教学与学术空前发展南开大学前身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严修、张伯苓 1904 年创办的私立敬业学堂,1907 年改名为南开中学堂1919 年建大学部,成立南开大学,制定了重视体育、提倡科学、倡导团体组织、注重道德训练、培养救国力量等五项“训练方针”,到 30 年代已成为我国最著名的私立高校北方三校南迁,全因战火所迫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全面侵华,不久,平津沦陷,天津的南开大学成为中国第一所罹难的高等学府,校舍尽被日军飞机炸毁,而清华大学的体育馆被改作日军厨房,图书馆也被挪作它用为保存中国的教育文化力量,北大、清华、南开随内地、沿海高校相继迁往大后方最初三校迁至长沙组成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租借韭菜园、圣经书院、岳麓书院等地为校舍,于 1937 年 11 月 1 日正式上课 (相关连接:因此每年的“11 月 1 日”成为临大,后2来的西南联大和我们今天云南师大的校庆日。
)不久,南京失陷,仅维持了 4 个月的长沙临大又被迫再度西迁长沙临大决定迁滇,是认为昆明离战区较远,相对安全,又有滇缅公路、滇越铁路通往国外,交通较为便利1938 年 2 月,临大师生分三路入滇:一路沿粤汉铁路至广州、香港,乘船至越南海防,转滇越铁路到昆明(相关连接:该路女生和教职员家眷) ;一路沿湘桂公路经桂林、柳州至南宁,再经越南转滇越铁路到昆明(相关连接:该路 10 余位教师——朱自清、冯友兰、陈岱孙、钱穆等) ;另一路组成“湘黔滇旅行团” ,徒步横跨三省进入昆明同年 4 月,三路师生先后抵达昆明其中,第三路是最为艰难,也是影响最大的一路它由二百多名师生组成湘、黔、滇步行团,徒步三千五百里,历时两个多月抵达昆明,被誉为教育史上的长征 (相关连接:闻一多坚信抗战必胜,在路上未剃胡子,到昆明时已留起一部美髯,但没想到这一留便是八年,直到日本投降之日他才剃掉,一时传为美谈) 旅行团由闻一多、黄钰生等十一名教师组成团,带领学生西行当时的湖南省主席张治中先生十分关心教育,出发前,为每一位同学准备了统一的行装:草绿色军服,外罩黑色棉布大衣,打绑腿、背干粮袋和水壶及一把长沙油纸伞,并委派了一位将军带队护送前行。
由于每天要步行几十里,甚至上百里, “挑脚泡”成了同学们每天必做的“功课” 在步行团到达贵州地界后,地形变得复杂艰险,像“鹅翅膀” 、 “二十四拐”这样的地形屡见不鲜当然旅行团一路上也饱览了祖国的锦绣风光,同时师生们深感如此的大好河山,怎可任糟日寇践踏?途中,接到台儿庄大捷的消息,想到自己辛酸的求学史,同学们悲喜交加,团队和当地百姓一块儿冒雨庆祝当步行团抵达云南地界,云南省政府派专车为步行团接送行李,大大鼓舞了师生们的士气4 月 28 日,步行团在昆明东郊贤园整修后,整齐地列队进入昆明,受到了先期抵达的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等的欢迎在行军途中,同学沿途收集素材,著书立说,使得这次行军不仅是人员的迁徙,更具有教育的意味这是步行团成员编著的《西南三千五百里》 、《西南采风录》 ,其中,闻一多和朱自清专门为《西南采风录》作了序随着步行团抵昆,也就开始了西南联大在昆八年的历史同学们正当弱冠年华,血气方刚之际被迫迁滇求学,他们在祖国山区行走了三千多里,亲眼看到了山区的同胞是怎样过着封建愚昧、没有文化、极度贫困的生活!他们敏锐意识到国家领土无比辽阔,意识到了时间、空间及思想方面的可怕距离分隔了东部沿海城市地区和处于原始状态的内地。
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身上所承担的责任三、西南联大在云南西南联大在滇八年,时值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又屡遭日机轰炸,生活困苦不堪但师生们克服种种困难,精诚合作,共济时艰,结茅立舍,弦歌不辍,继承和发扬三校优良校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边远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中国现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其影响延续至今,享誉世界 3奉教育部令,长沙临大抵昆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联大的校门,在今天云南师大正门的位置(相关连接:在向前推进八米的地方,因市政建设而拆) (相关连接:据一些老校友回忆,是由联大师生动手垒成)联大校歌,歌词采用《满江红》的词牌名填写而成(相关连接:是一篇高昂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这首歌也一直为我们今天云南师范大学的师生所传唱) 联大校徽,以大三角中套有三个小三角组成,寓意三校的团结与合作校训为“刚毅坚卓” ,刚强、有毅力、坚定而卓尔不凡,这一校训一直为我们今天的云南师大所沿用相关连接:联大校旗-—— 这面校旗是 1941 年 10 月 10 日,举行首届昆明市运动会,要求参赛的单位举棋绕场一周为此,经讨论确定制定一面由三角形组成图案的校旗,三个等腰三角形代表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的西南联大。
该校旗原来为美国的联大校友保存,后来辗转送回国内,经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讨论,认为该校旗应该保留在云南师范大学,1998 年由原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李传信同志转送云南师范大学,2003 年 65 周年校庆时,我校复制了三面分别赠送北大、清华和南开 ).1938 年 4 月启用关防, “关防” ,作用相当于今天的公章西南联大的行政机构是汲取西方大学制度之长、结合中国国情、集三校管理经验而建立,适应了三校联合办学与战时特殊形势的实际,有较高的权威性与办事效率联大最高领导机构为校常委会,其领导下的议事办事机构是“三处” ,即校务委员会和教授会,教务处、总务处、建设处(后改为训导处)联大没有专门的校长,由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芩、北大校长蒋梦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组成三常委,共管校务,由于张、蒋均在国民政府兼职,负责日常事务的是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 (相关连接:张伯苓——我的表你戴(代)着;蒋梦麟——我的不管就是管 )西南联大初到昆明,没有专门的校舍理学院租用昆华农校,工学院租用拓东路的迤西会馆、全蜀会馆等地,由于校舍紧张,文学院和法商学院则在蒙自办学,直到一学年后,新校舍建成才迁回昆明当时昆明流传一句话:昆明城有多大,西南联大就有多大。
1939年新校舍建成新校舍十分简陋,铁皮顶教室,茅草顶宿舍,唯一的瓦顶建筑是西南联大图书馆和学生食堂 (相关连接:“民主草坪”——图书馆前的草坪常举行各种时事讲演、聚会,称为“民主草坪” ,今天的云南师大仍有所保留 “火腿椅”——当时联大学生使用的一种桌椅两用的椅子,称为“火腿椅” ,这种椅子今天在联大旧教室内仍有保留 )图书馆前的草坪常举行各种时事讲演、聚会,称为“民主草坪” ,今天的云南师大仍有所保留当时联大学生使用一种桌椅两用的椅子,称为“火腿椅” ,这种椅子今天在联大旧教室内仍有保留学生们的学习条件是这样,生活条件呢?在这样一间宿舍里,要住四五十人,床挤着床用水只有几眼土井,还得担心日军飞机的轰炸为躲避敌机轰炸,联大教授疏散到昆明城郊农村居住,加之战时物资匮乏,通货膨胀,货币一再贬值,师生们生活极其艰苦但是,大家深信抗战必胜,保持乐观精神,崇尚真理,追求真知在这个小院的一间十多平米的小屋里,曾住过华罗庚和闻一多两家共十四口人,用一4块布帘隔屋而居,为此,华罗庚曾赋诗一首:“挂布分屋共容膝,岂止两家共坎坷布东考古布西算,专业不同心同仇 ”教授收入微薄,为了维持一家人生计,闻一多公开挂牌刻印以贴补家用……联大教授薪金比例表……教授们艰难,同学们更艰难……(介绍兼差示意图) 。
联大在昆之初,设文学院、理学院、法商学院、工学院四学院,增设师范学院后,拥有 5 个学院、26 个系,2 个专修科、1 个先修班,经常在校的教职工约 350 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约占一半,八年间在联大任教的教授先后共有 300 余人联大大师云集,名家荟萃,为当时国内教授阵容最强、学术水平最高的高等学府文学院设中国文学、外国语文、历史学、哲学心理学四个学系,知名教授约四十余人许多基础课程常由几位教授同时或先后开设,让学生自由选修文学院学生每学年一般在450 人左右,共毕业本科生 650 余人理学院设算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地理气象学五系1942—1943 年,有教授、副教授 50 余人,学生的共同必修课,除国文、英文、体育外,尚须修习中国通史、社会科学基础课程等每学年在校生平均约 350 人,共毕业本科生 670 余人法商学院初设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商学四系1940 年 5 月,社会学系从历史社会学系中分出归入法商学院1942—1943 年,法商学院有教授约 30 人,学生 700 余人,占全校学生 35%以上,其中经济学系 500 余人,是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一个学系,共毕业本科生 1280 余人。
工学院设土木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电机工程学系,化学工程学系四系1938 年秋,增设航空工程学系1939 年初,又增设电讯专修科本院有教授、副教授约 70 人全院有学生近 2400 人,毕业本科生 929 人联大师范学院为当时全国 6 所师范学院之一,共设国文学系、英语学系、史地系、数学系、理化系、教育学系和公民训育系七学系系主任及任课教师多由联大其他学院教授兼任1942—1943 年,师院共有教授、副教授 16 人(未计兼任)建院之初,借用昆华中学北院校舍,1940 年 10 月日机轰炸,昆北院校舍几乎全毁,即迁往昆华工校,直到联大结束师院共毕业本科生 220 余人(落实人数) 、专科生 80 余人为给云南培养更多的师资,师院开办了三年制的专修科,并与省教育厅合办过暑期讲习会、中学在职教员晋修班、中学理化教师实验讲习班等联大实行“通才教育” ,既重视基础课程的教授,又适应抗战急需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教学中兼容并包,文理渗透,科学与人文并重,贯穿抗日救国教育思想,加之实施学分制、选修制与严格的招生考试制度,在民族危亡关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联大的研究机构由三校独立设置,但研究工作则由联大统一协调。
三校共设置 13 个研究所(室)32 部(组),其中,北大有 3 所 11 部,清华有 8 所 16 部(组),南开有 2所(室)5 部(组)研究实力之雄厚,在战时中国高校中首屈一指它们除了培养出一5批研究生(招生 240 人,毕业 74 人)外,还与联大各院系相互依托、配合,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丰硕的。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