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心理学笔记.doc
16页教育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围) P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把教育学理论的基础建立在心理学上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之父”,最早用动物做实 验--饿猪试验1908年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由 房东岳译日本的《教育实用心理学》2. 发展时期(20th20s-50s)斯金纳:程序教学、教学机器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3. 成熟时期:(20th60s-70s)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观点阐述有意义学习4. 完善时期:(20th80s)1980年,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出版P14 ( C )可以对无法从外部直接观察的现象进行研究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调查法 D. 行动研究法P18心理发展0乳儿 1婴儿3幼儿6~7童年11~12少年 14~15青年25成年65P20认知发展与教育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内容: 建构主义发展观认知结构:图示、同化、顺应、平衡认知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物体恒存I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性、“泛灵论”、没有守恒概念L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观、思维可逆、去集中化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命题运算阶段、抽象思维2.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理论介绍:创立“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心理机能:低级、高级) 提出心理发展观: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取近发展区:合作型学习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自我中心言语P28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论1. 基本的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岁)乳儿期2.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2-3岁)婴儿期:培养自主性3. 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幼儿学前期4.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儿童期、学龄期5.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青年期:“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中学生不应该被当作“孩子”看待。
P32自我意识(认1. 成分 自我认识: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 识成分)自我体验:自尊、自信、自爱、自豪等(情感成分)自我监控:调整和控制(意志成分)2. 发展 生理自我(3岁左右)社会自我(少年期、初中)心理自我(青年期、高中)P65力口涅按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不随意反应、情绪反应2. 刺激-反应学习3. 连锁学习4. 言语联想学习5. 辨别学习6. 概念学习7. 规则的学习8. 解决问题的学习P67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 桑代克试误说 猫开笼取食实验学习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强调“做中学”2. 巴浦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狗进食的摇铃实验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3.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论:迷箱实验程序教学:个别教学(第一次世界性的教学改革 运动)基本规律:强化(正强化-普雷马克原理)、消退、 惩罚4.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参与性学习、观察性学习■~■;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动机强化: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P76认知学习理论1. 苛勒完形-顿悟说:大猩猩接杆实验2. 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白鼠迷宫实验认知地图说S-O-R3.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历理论:学习观:学习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教学观:提倡发现学习4.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先行组织者策略、接受学习5. 加涅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P8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维果斯基1. 学习观学习的主动构建性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的情境性2. 教学观: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启示: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情景教学)3. 知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4.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别差异性。
P85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马斯洛的学习理论「自我实现的人格观: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2.罗杰斯的学习理论-内在学习论:倡导内在学习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非指导模式):教师是“助产士”或催化剂”P87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不包括(B)A.获得与消退 B. 强化 C. 刺激泛化 D. 刺激分化P9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关系: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型曲线)P97学习动机理论1. 认知理论成就动机理论:麦克利兰、阿特金森力求成功动机:选择难度适中 目标避免失败动机: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成败归因理论:海德、韦纳(三维度六因素)2.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待替代性经验形成的主要因素: 言语劝说情绪唤醒P101自我价值理论:科温顿 高趋低避型:学霸(动机高、不怕失败)低趋高避型:学渣高趋高避型:学婊(偷着学)低趋低避型:学沫P106 1.学生常说“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这比较符合(C)A.巴浦洛夫定律 B.斯金纳定律 C.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D.桑代克定律2. 学生认识到只要上课好好听讲就会获得他所希望的好成绩,那么他就很 可能认真听讲,属于(B )。
A.效能期待 B. 结果期待 C. 能力归因 D. 努力归因3. 试图论证成就动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心理学家是(D)0A.奥苏贝尔 B. 阿特金森 C. 勒温 D. 麦克利兰P110体现了垂直迁移的具体事例是(B )A.汉语拼音的学习影响英语字母的学习C. “石”字的学习影响“磊”字的学习D. 在学校形成的爱护公物的习惯影响到在校外的行为表现P111早期学习迁移理论1. 形式训练说:沃尔夫 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一般迁移)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2. 共同要素说:桑代克、伍德沃斯 具体迁移迁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3. 经验类化说:贾德 对已有经验进行概括、共同原理(一般迁移)水下击靶实验4. 关系转化说:苛勒P113现代学习迁移理论1.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贝尔、布鲁纳,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2. 迁移的产生式理论:辛格莱、安德森,A>B,B>G>A>C3. 情境性理论:格林诺P117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心情境中时, 需调整原有的经验,形成一种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这种迁移方式称(A )0A.顺应性迁移 B. 同化性迁移 C. 重组型迁移 D. 水平迁移 P119学习策略分类(麦基奇)"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的分类复述策略—C精细加工策略:做笔记、记忆术、提问、生成性学习(图形,图表)组织策略:列提纲、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利用表格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领会监控、策略监控、注意监控"I调节策略P137操作技能形成阶段:操作定向 操作模仿:视觉控制操作整合:动觉控制操作熟练:程序化、自动化、完善化 ,多余动作消失特点: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P141心智技能形成理论1. 加里培林:按阶段形成 活动定向阶段(原型定向)一::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原型操作)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内部言语互动阶段2. 安德森三阶段论 认知阶段—C联结阶段匕・自动化阶段3. 我国「原型定向:掌握程序性知识的阶段—原型操作''―原型内化:心智技能形成P147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前道德阶段一一无律阶段(0-5岁)(对偶故事法) =他律阶段(5—8岁):规则来源外部具有权威性自律阶段(9-11岁):规则是可以协商的 公正道德阶段(11――)2.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权威性、避害)(0-9岁) 第二阶段:相对 功利取向阶段(自己的利益)(两难故事法)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9-20岁)第四阶段:遵守 法律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20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P152 1.个体根据家庭、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而行事,不考虑行为所产生的直接明显的后果,这属于道德的(B)(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A.前习俗水平 B. 习俗水平 C. 后习俗水平 D. 他律水平2. ( A )是经典条件反应在态度改变中的具体运用A. 条件反应法 B. 提供榜样法 C. 说服法 D. 锻炼法3. “人们倾向于通过平衡彼此的态度与对某件事的态度来维持其相符一致”是(B )A.认知失调理论 B.认知平衡理论 C. 强化理论 D. 社会学习理论P160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性的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瓦拉斯1926年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四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朗阶段验证阶段P163头脑风暴法:奥斯本提出P170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布鲁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P177戴尔提出教学媒体经验锥形P180教学策略1. 以教师为中心"直接教学接受学习(奥苏贝尔)2. 以学生为中心 发现教学(布鲁纳) 程序教学(斯金纳):个别化教学方法掌握学习(布卢姆)P182 课堂管理功能:维持功能、促进功能、发展功能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P4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的《劝学篇》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 谓道德之极P5 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促进功能、教育功能、示范功能、引导功能P6 教师职业道德价值:教育价值、文化价值、伦理价值P10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于一切就到的的根本标志教书育人 一致就是衡量和判断教师工作优劣的根本标准P16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08 年修订版)“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 核心和灵魂1. “爱国守法”——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2. “爱岗敬业”——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3.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4. “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根本任务)5. “为人师表”一一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6. “终身学习”一一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P18教师在教育职业中的道德规范: 热爱教育,乐于奉献教书育人,尽职尽责严谨治学,提高水平P22教师在教师集体中的道德规范: 尊重同事团结合作公平竞争P23教师在自身建设中的道德规范: 依法执教 匸、爱岗敬业廉洁从教为人师表P28师德情感主要包括:正义感、自豪感、荣誉感、幸福感P3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知识和技能修养、心里素质修养P6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1995年9月1日施行。
2.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育工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 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教育工作3. 国家实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