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体胶样 囊肿的影像学诊断.doc
3页Rathke 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孙英杰1 刘晓梅2甄鹏飞 1高杰1 (1.河南省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河南漯河462000,;2.漯河市医专二附院CT室,河南漯河 462000)【摘要】目的 探讨Rathke囊肿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Rathke囊肿18例,男7例,女11例,年龄19-49岁,平均34.4岁结果 14例行MRI平扫,其中8例增强;9例病例行CT检查,5例增强检查;有5例同时接受MRI及CT检查11例位于鞍内,6例位于鞍内和鞍上,1例位于鞍上MRI信号表现多种多样,CT密度大多表现为低密度,少数表现为等或混杂密度仅少数囊壁轻度强化结论 Rathke囊肿表现为鞍区囊性占位,结合其在MRI及CT上形态及信号或密度表现,可以做出正确诊断 【关键词】Rathke囊肿 ;MRI ;CT 在临床诊疗中,垂体Rathke囊肿很少见,其为一种先天性起源于垂体Rathke氏囊的上皮类囊肿多由于对周围组织结构压迫而产生症状。
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不断广泛应用,使得垂体Rathke囊肿越来越多的被发现,然而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因此正确诊断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条件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共搜集患者18例,男性7例,女性11例,年龄19-49岁,平均34.4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11例,视力障碍6例,垂体功能紊乱7例(泌乳3例,甲状腺功能低下2例,月经紊乱2例),性功能障碍2例,偶然发现2例1.2 检查方法 MRI检查采用 GE 0.2T signa MR扫描,头颅正交线圈,层厚3mm,矩阵512×512,视野23~25 cm冠状面SE T1WI(TR/TE=340/14vms),FSE T2WI(TR/TE=4000/143), 矢状面 SE T1WI(TR/TE=340/14vms)增强扫描采用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 20ml CT检查采用GE ct/e扫描,采用冠状位,层厚选择3mm,层间距选择3mm,视野23×23cm ,矩阵512×512,管电压120KV、管电流180mA造影剂采用碘普罗胺(300mgI/ml).分别拍摄软组织窗及骨窗2、 结果 18例中术前有7例确诊病变11例位于鞍内,直径介于6~11mm;6例位于鞍内和鞍上,直径介于15~27mm;1例位于鞍上,直径15cm。
病变大部分为圆形或类圆形,位于鞍上及鞍内型可呈“哑铃形”病变边界清晰垂体柄受压7例,视神经受压6例,鞍窝扩大3例,囊壁轻度钙化1例 MRI表现 最常见的是长T1、长T2信号,有8例;表现为短T1、长T2信号,有3例;表现为短T1、短T2信号者,有2例;1例为等T1、长T2信号大部分信号均匀,仅1例信号呈稍混杂信号囊壁边缘部分强化2例 CT表现 9例CT中6例为均匀低或稍等密度影;2例为混杂密度影;1例为高密度影1例囊壁部分有轻度强化 3、讨论 Rathke囊肿是一种先天性的良性疾病,起源于垂体Rathke氏囊的上皮类囊肿胚胎发育到4周时消化管的颊泡形成Rathke囊Rathke囊前壁形成垂体的前叶和结节部,后壁形成中间部Rathke囊成年后大多数会闭合,但有少数人该腔隙不闭锁随分泌物增多形成Rathke囊肿病理组织学上,囊壁多为单层柱状上皮、纤毛柱状上皮或立方上皮囊内容物可为浆液或黏液,其中含有蛋白质、黏多糖、胆固醇结晶、坏死脱落细胞碎屑及含铁血黄素[1]Rathke囊肿在常规尸检中,其发现率可达13%~22%[2]以20-40岁女性多见临床症状多为囊肿增大压迫到周围结构(视交叉、下丘脑、垂体等)所产生,可表现为头晕、头痛、垂体功能不全、视力障碍及尿崩症等。
囊肿直径多在3~10mm之间,境界清楚,圆滑[3]大部分囊肿位于鞍内,但是由于其自然膨胀,很容易通过鞍隔扩展到鞍上,同时累计鞍内及鞍上,单纯累计鞍上者罕见Rathke囊肿的MR信号通常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信号表现复杂多变Kapoor[4]等认为:尽管囊内容物以蛋白质和胆固醇为主,但影响弛豫时间主要和蛋白质浓度有很大关系同时,囊液内黏多糖含量增加、慢性出血、胆固醇结晶含量增高等也会造成T1、T2为高信号的改变有报道称Rathke囊肿内见到漂浮的囊内结节可作为诊断Rathke囊肿的指证[5]囊内结节主要成分为胆固醇和蛋白质但本组病例中未明显显示囊内结节存在,笔者认为可能与结节和囊液信号间对比关系有关 在CT上,冠状位显示最常见的Rathke囊肿为鞍内或鞍上囊性低密度灶然而少数为低等混杂密度甚至高密度,后者CT值可达60Hu,与新鲜出血或钙化相近,主要与囊肿内黏液样物质或胶样物质沉积有关[6]MRI和CT增强扫描,囊肿本身不强化[3,7],其周围垂体组织、复层鳞状上皮或炎性组织显示强化因此增强扫描对诊断有很大意义Rathke囊肿一般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垂体瘤:Rathke囊肿单纯位于鞍内并较小时,需与垂体微腺瘤进行鉴别,前者大多数T1WI呈明显低信号,边缘光整,且增强无明显强化,若T1WI呈高信号,则更支持Rathke囊肿的诊断。
较大的Rathke囊肿应与垂体大腺瘤进行鉴别,后者主要为实性成分;若垂体大腺瘤卒中,则应与T1WI成高信号的Rathke囊肿鉴别,垂体大腺瘤卒中囊壁厚且不规则,增强后周围残存肿瘤组织可强化,短期随访其信号/密度亦有所变化 颅咽管瘤:尤其是鞍上型需要与颅咽管瘤进行鉴别,后者大多见于儿童,钙化率较高,往往有囊、实性并存,可有多房,并且鞍上型多见,这些均较易和Rathke囊肿鉴别 总之,Rathke囊肿是一种少见的鞍区的囊性良性疾病,大多数病变位于鞍内由于对周围不同组织产生压迫而产生相应症状,虽然因其囊液成分多变,但是结合MRI及CT表现,仍可以做出正确的术前诊断[1] 谢中福,靳松,崔世民,刘梅丽 Rathke囊肿的病理与临床、影像对照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8 24(12):1592~1594. [2]Sumida M, Uozumi T, Mukada K, et al. Rathke cleft cysts:correlation of enhanced MR and surgical findings[j]. AJNR, 1994,15:525-532[3] 鱼博浪,主编.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I鉴别诊断.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33。
[4] Vibhu kapoor ,Douglas R.Jobnson,Melanie B Fukui,et al.Neuroradiologic-Pathologic Correlation in a Neureric Cyst of the Clivus.AJNR,2002,23(3):476-479 [5] Byun WM,Kim OL,Kim DS.MR imaging findings of Rathke cleft cysts:significance of introcystic nodules.AJNR 2000:21:485~488.[6] 沈天真、陈星荣主编 神经影像学 (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51~854.[7] 李松年、唐光健 现代全身CT诊断学(下卷)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896~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