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时光里的惊艳传播学视域下彩调剧的传承与发展.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35977192
  • 上传时间:2022-01-0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7.27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时光里的惊艳·传播学视域下彩调剧的传承与发展    鹿海迪 刘明录摘 要:由张艺谋导演的全国第一部大型“山水实景表演”《印象·刘三姐》,以山水圣地桂林山水实景作为舞台、以经典神话《刘三姐》作为创意灵感和素材,把自然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在一起,一经问世便成功引起轰动,并且成就了全世界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实景表演”该剧不仅向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提供了一段感官的审美享受,而且引起了人们对于彩调剧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从传播学的视角对《印象·刘三姐》取得成功的因素深入探析,进而提出彩调剧的现代传播策略,以期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彩调剧关键词:彩调剧;《印象·刘三姐》;传播学;传承与发展:I236.67文献标志码:A:1001-7836(2020)02-0111-04一、彩调剧的发展现状和现代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彩调剧在民间有很多称谓,如调子、彩调、哪嗬嗨等,属于灯戏系统,发源于永福县(属广西省桂林市),是富有八桂民族特色的民间小戏,也是广西人民世代相传并且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八桂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彩调剧在了解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民风民俗等方面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2006年5月20日,彩调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彩调剧蕴涵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地方格调,其内容幽默诙谐,形式多变,基调活泼,符合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审美情趣,有“快乐的剧种”之称20世纪50年代,《龙女与汉鹏》进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成为彩调剧的定名之作;60年代,彩调剧《刘三姐》在全国巡回演出了500多场,红遍大江南北;70年代,彩调剧本《喜事》获得国家级戏剧文学奖全国优秀剧本奖,实现了广西戏剧文学走向全国的零的突破;2005年,新版彩调剧《刘三姐》在北京举行了全球巡演的签字仪式,成为了民营文化公司与演出团队合作的首创,并且实现了走出国门,走向国际舞台[1]371虽然有过曾经的辉煌,但随着社会面貌的日新月异,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逐渐丰富起来,彩调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呈现了萎靡之态,许多专业剧团纷纷解散,许多优秀艺术家改行、跳槽目前,就广西区内而言,专业彩调剧团仅30余家,而城市专业彩调团局面更为尴尬,只剩广西彩调剧团、桂林彩调剧团和柳州彩调剧团三家,而且都面临着经费拮据、人才难觅、剧本劣质、观众损失的艰难境地拯救彩调剧已迫在眉睫[1]372现代传播学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最初源于美国,是研究人类所有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2]21。

      到如今,传播学的研究已经涉及到诸多领域,包括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新闻学等方面传播学的研究通常包括自我传播研究、人际传播研究、群体传播研究、组织传播研究及大众传播研究[2]18在具体研究对象上,则可以从传播手段研究、传播效果研究及传播受众研究等方面入手《印象·劉三姐》作为地方特色成功的典例,应该对于彩调剧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启示与借鉴意义以《印象·刘三姐》为例,将传播学应用于《印象·刘三姐》中进行研究,实际上就是探究传播规律是如何在此剧中发挥作用的,进而推广到彩调剧的探索中,旨在为彩调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或启示二、传播学视域下《印象·刘三姐》取得成功带来的启示全国第一部大型“山水实景表演”《印象·刘三姐》坐落于中国·漓江山水剧场(原桂林市阳朔刘三姐歌圩),作为世界最大的山水实景演出,它别具匠心地将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歌、少数民族的情、漓江上打渔的火等多种元素创意性糅合在一起,融入桂林这片大自然恩宠的山水之中,完美地阐释了相生相容的人与自然该剧演出阵容规模宏大,整个表演如梦似幻,如画中诗,亦如诗中画,既内敛又热情,既张扬又整齐,给观众呈现了一场华丽壮阔的视觉、听觉盛宴全剧划分为七个层次:序·山水传说、红色印象·对歌、绿色印象·家园、蓝色印象·情歌、金色印象·渔火、银色印象·盛典以及尾声·天地唱颂,历时75分钟。

      其中桂林天下闻名的山水、刘三姐世代流传的神话、国际知名导演兼艺术家张艺谋构成了《印象·刘三姐》山水实景表演最坚固的金三角自2004年3月《印象·刘三姐》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每年固定演出多达500场,接待数以百万计的国内外观众演员阵容庞大,表演者们多为当地的渔民,“白天打渔,晚上演出”正是十几年来众多当地村民生活方式的真实反映当地村民也因为《印象·刘三姐》产业的带动,自力更生,靠自己的汗水与智慧实现了脱贫致富,摸索出了一条本地“精准扶贫”的新道路在过去几年里,每年前来观看的游客人数基本上呈现稳定状态2017年,《印象·刘三姐》总共接待160余万人次,票房总收入2.1亿元,净利润近1亿元,创历史新高截至2017年12月31日,《印象·刘三姐》累计观看人数达1 611万,累计场次达5 860场[3]《印象·刘三姐》真正打造了一张属于广西、属于国家的旅游名片,也成为了民族文化品牌的典范到今年,《印象·刘三姐》已经走过了14个年头,经久不衰,从传播学视角进行剖析,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首先,是传播受众,受众即传播对象,是信息传播的对象或“目的地”,是传播过程得以存在的前提[4]229对受众的准确把握乃是传播得以成功发生的必要条件,《印象·刘三姐》每年能够吸引数以百万计的海内外观众,显然是迎合了大众的审美情趣,抓住了受众的审美心理。

      而这其中灯光与色彩最当功不可没在大众传播中,视觉传播是最具精神感染力与情感渗透力的信息传递形式之一[5]灯光、色彩及线条的巧妙运用为整个舞台带来不同的视觉冲击,为观众带来感官上的刺激,从而观众的情绪便受舞台的牵动整个剧目表演是在五彩印象的烘托中完成的,在五种颜色的变幻之间,受众为漓水文化所震撼,并在这场视觉盛宴中得到美的体验与享受:红色印象——山歌:是力与美的张扬;绿色印象——家园: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的舒缓;金色印象——渔火:是穿过岁月的夜幕,跳动着的漓水人民的脉搏;蓝色印象——情歌:是在月亮上跳舞的精灵;银色印象——盛典:是姑娘们的华彩篇不难发现,红、绿、金、蓝、银这五种颜色在大众认知中是比较正式、大气的单色,单色灯光配合着演员的服饰搭配与表演风格,视觉的呈现与色彩的设计融为一体、相辅相成,一步一步地引导着观众的视线色彩表现力与传播学息息相关,前者是为了传播目的而进行艺术加工,后者则是为了达到更大范围的传播而提供理论及实践基础根据传播学理论,任何一项事物的传播,主要是对人的反应产生作用,让人接受事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含义[6]灯光色彩对仪式感的烘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观剧过程中甚至会让观众忘记自己是在观看表演,而感觉是在进行一场文化仪式的膜拜,那是一种别样的文明所带来的仪式感与期待感,为观众带来了极大的精神上的愉悦感,满足了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而传统彩调剧虽有特色服装与灯光的使用,也有着强烈的歌舞表演特点,但在视觉传播领域对受众心理的把握是远远不够的,导致剧目整体效果不佳,很难吸引观众然后,是传播效果,它是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传播活动的中心[4]265在大众传播中,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之一便是信息的可靠性一般来说,传播来源对受传者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人们的普遍认知中,来自专家学者的权威意见与专门性信息是可信赖的,所以为了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利用“名人效应”或“权威效应”可以说是不二选择邀请到国际知名导演张艺谋与王潮歌、樊跃、梅帅元等多位著名艺术家加盟《印象·刘三姐》,拥有这样一支高素质的艺术队伍,其品牌效应与名人效应可以说是达到了极致另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所发挥的效果非语言符号是指除语言之外的其他所欲传播信息的符号,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体语、视觉性的非语言符号和听觉性的非语言符号[7]91在传播活动中,非语言传播的重要性并不在语言传播之下,非语言符号能够传播态度与情绪、辅助语言传播甚至代替语言,它在传播活动中起着不容忽略的作用[7]93《印象·刘三姐》全剧采用方言,受传者变得十分有限,但此剧的大获成功则意味着打破限制。

      此剧的独具匠心之处也由此得以彰显:打破狭义语言的限制,释放非语言符号语言的无穷魅力——利用舞蹈动作、色彩线条、场景还原等手段将少数民族的特色生活与多彩文化传递给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观众们此时,狭义的语言限制已微乎其微,带给观众的冲击与享受已凭借另一种跨越狭义语言的方式实现其文化传播的目的,传播效果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对比彩调剧,不难发现彩调剧缺乏核心带动力,虽继承传统,保留了自身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方言特色,这是彩调剧的起点,但同时也成为了彩调剧的束缚点,致使其极易落入戏剧流派的旁枝末节,于是传播效果难以展开,结果便是难以跻身竞争激烈的文化产业市场最后,是传播手段,信息是客观的,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的传播需要一定的载体,即手段借助传媒与各界各方的力量,利用多样的宣传手段,扩大宣传与影响是《印象·劉三姐》取得成功的因素之一借助原有的“刘三姐”效应,相互助力,大力发展相关文化产业,打造品牌效应《印象·刘三姐》的正式公演是在2004年,那时候的大众传播媒介远没有今天的发展水平,但是即便是在当时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印象·刘三姐》还是得到了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央视财经网等国内主流媒体的争相报道,这为此剧奠定了很好的舆论基础;《印象·刘三姐》最初是由政府牵头的一个项目,当时,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有一个指示:怎样利用广西原有的文化蕴涵(刘三姐),做一个把广西的民族文化同广西旅游结合起来的好项目?这便是《印象·刘三姐》最初的创想。

      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推广,让此剧成为广西旅游的名片乃至民族文化品牌成为可能,也确实变成了现实到如今,历经十余载,《印象·刘三姐》仍旧历久弥新,得益于大众传播新媒介——互联网的造势网络的运用突破了地域限制,并且集中了传统媒介的优点,声音、图像、文字、动静结合的传播形式,极大地方便了受众的信息接收,实现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4]200如今在互联网上,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查阅关于《印象·刘三姐》的任何信息,不论是视频还是文字,应有尽有,有利于挖掘更多的潜在受众不论是哪一种艺术形式或文艺活动,一旦脱离了群众是很难长足发展的,因此各方传播手段的使用是一条绕不开的必由之路三、彩调剧的现代传播策略(一)以受众为中心,把握受众的审美心理与精神文化需求从现代传播学角度看,传播活动的主体不仅是传播者,还是受传者,是他们双方共同作用,促成了传播的进行,受众是大众传播媒介产品的消费者,它是传播活动的目的地,是传播内容的归宿,同时它又是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没有受众的参与,传播活动就不完整[4]231《印象·刘三姐》作为广西地区文化产业外宣的重要载体,是不可能不考虑其受众的然而,受众不仅在数量上难以统计,而且构成成分又极其复杂,来自各行各业,文化程度也不尽相同,此外,受众还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富有个性的单个人,这些都造成了受众的复杂性。

      即使受众的复杂性固然存在,有一点是大家共同的认知,那就是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在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显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目前的主旋律,这种向往不仅仅是包括物资、生态,还包含有精神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文化享受随即成为老百姓的更高追求,追求生活乃至精神层面的仪式感是新动向最近网络上出现了一些热词,比如“生活的仪式感”“做精致的猪猪女孩”等等,虽然这些网络热词的出现是为了博人眼球,有其商业目的,但这也恰恰反映了其市场的需求,也从侧面反映出现阶段大众的精神与心理诉求此时,将彩调置于正确的定位之中,在弘扬优秀传统的同时,淘汰落后板式,汲取新鲜血液,创新题材,着手将彩调剧演出打造成更具观赏性、富有仪式感的剧目,让彩。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