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七子文学观念.ppt
21页制作者:文10级9班 敬栒学号:0901010117一、含义v 明嘉靖、隆庆时期 文学家李攀龙、王世 贞、宗臣、谢榛、梁 有誉、吴国伦和徐中 行的并称而以李、 王为首他们继承前 七子的拟古主张,互 相标榜,声势很盛, 以致摩拟成风,产生 不良影响 二、代表人物:v1、李攀龙李攀龙(1514-1570) ,字于鳞,因其家靠近 东海,自号沧溟,人称 沧溟先生 ”被公推为 明“后七子”之首,尊为“ 宗工巨匠” 其《 沧溟集》风行天下,历 百年而不衰 2、王世贞v王世贞(1526~1590)明代著名的文学家 ,史学家字元美,号凤洲,亦称弇州山人 太仓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 善诗,以声韵为主;好古文,多摹拟之作 才学富瞻,文名满天下,在前后七子中最博 学多才《明史》称他“才最高、地望最显 、声华意气、笼盖海内 3、谢榛 v明代的著名诗论家,字茂秦,号四溟山人, 山东临清人,“后七子”之一他的诗论《四 溟诗话》 (又名《诗家直说》 )在明代乃 至于在中国诗论史上都是一部具有高度理论 价值的诗歌美学著作,充满了诗歌创作的审 美感兴思想 4、宗臣v宗臣(1525~ 1560)明代文学家 。
字子相,号方 城山人兴化(今 属江苏)人 5、梁有誉 v梁有誉,明代文学 家顺德 (今属广东)人 号南园后五子其 诗内容虽不深广, 但尚能做到婉丽多 讽他的一些咏史 诗寄寓着对时世的 感慨 6、徐中行 v 徐中兴(?~1578)明 代文学家字子舆, 一作子与,号龙湾、 天目山人长兴(今 属浙江)人 徐中行 善长七律,“闳大雄整 ,卓然名家” 7、吴国伦 v吴国伦(1524~ 1593)明代文学家 字明卿,号川楼子、 南岳山人 三、文学主张v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 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 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 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 七子更绝对v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 ,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 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四、主张影响v 第一,它们在 复古的旗帜下, 为文学寻求了一 席独立存在的地 位 第二,在重视文 学独立地位的基础 上,前后七子增强 了对文学本质的理 解,也正是在这一 点上,他们对旧的 文学价值观念和创 作实践发起了一定 的冲击 五、王世贞后七子气焰高于前七子,攀龙自夸“微吾竟长夜”, 自比孔子。
后七子多少年得志,王世贞《艺苑卮言 》批评所及,更是目空一切,但晚年颇自悔《明史》上说“元美尝曰:吾作《卮言》时,年未 四十,与于麟辈是古非今,至于戏学《世说》,比 拟形似,既不切当,又伤轻薄,惟有随事改正,勿 误后人而已后七子影响最大的是王世贞,他主盟 文坛二十多年 灵活性v虽然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主张灵活多 变,神化无迹,重视表现性情之真,讲究诗 歌意境的创造,强调作家的天赋才能和对艺 术的灵敏悟性,实已开公安派文学思想之先 河 古诗之妙正在其神与境会,妙合自然,故“忽然而来,浑然而就,无歧级可寻,无声色可指”,盛唐七律,“篇法之妙,有不见句法者;句法之妙有不见字法者此是法极无迹,人能之至,境与天会,未易求也在表现方法上完全可以按照实际情况有多种多样的变化“有俱属象而妙者,有俱属意而妙者,有俱作高调而妙者,有直下不对偶而妙者,皆兴与境诣,神完气合使之然 格调说v “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 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v 认为格调生于才思,格调之高超在才思之深 远广博,故学习古人格调,不可在形貌上摹 拟因袭,而要在扩大自己的才思上下工夫‘格调’就是一切声容意兴体制之‘总抽象------- 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 所谓‘格’往往是指诗歌体制上的合乎规格;所谓‘调’, 就是指诗歌的声调韵律。
邹国平,王镇远《清代文学批评史》主张学古和师心的结合 v李献吉劝人勿读唐以后文,吾始甚狭之,今乃信其然耳记闻既杂,下笔之际,自然 于笔端搅扰,驱斥为难若模拟一篇,则易于驱斥,又觉局促,痕迹宛露,非斫轮手v自今而后,拟以纯灰三斛,细涤其肠 ,日取《六经》《周礼》《孟子》《老 》《庄》《列》《荀》《国语》《左传 》《战国策》《韩非子》《离骚》《吕 氏春秋》《淮南子》《史记》,班氏《 汉书》,西京以还至六朝及韩,柳,便 须诠释佳者,熟读涵咏之,令其渐渍汪 洋遇有操觚,一师心匠,气从意畅, 神与境合,分途策驭,默受指挥,台阁 山林,绝迹大漠,岂不快哉!世亦有知是 古非今者,然使招之而后来,麾之而后 却,已落第二义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