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专题一 1.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ppt

53页
  • 卖家[上传人]:wt****50
  • 文档编号:53353602
  • 上传时间:2018-08-29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6.62MB
  • / 5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掌握 内容,经济史学习主要方面:,经济领域:,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 近现代:资经济、社经济,,经济政策:,古代: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近现代: 资: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国家干预 社:苏:战共—新经济—斯模式—社会主义改革中:恢复—三大改造—三面红旗—改革开放 —社市场经济,掌握 层次,,经济发展原因,经济发展表现,经济发展影响,时空定位,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农业,手工业,商业,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民间俗语,三者的关系?,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神农”的传说——农业的起源和农业的地位,姓名:伊耆(yī qi ),姜 别名:炎帝,神农氏,烈山氏 地区:湖北随县 籍贯:湖北随县 生辰:古历四月二十六日 神农氏,即炎帝,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传说炎帝神农,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 龙颜大唇《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炎帝 神农氏,《白虎通》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农作。

      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对我国农业耕作的发明神农能殖嘉谷” 《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舍己为人的大公无私的精神 神农架民间传唱着“茶树本是神农栽,朵朵白花叶间开栽时不畏云和雾,长时不怕风雨来嫩叶做茶解百毒,每家每户都喜爱”的山歌 炎帝和黄帝后来联合打败了蚩尤,组成了一个大的部落联盟,这就是现在中国人的祖先,中国人经常称自己是“炎黄子孙”神农,农神,被国际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联合国授予“杰出的发明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山东吴氏祠汉画像石神农画面,神农氏又称炎帝, “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 (lěi sì) ,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p4,一)、“神农”的传说 ——农业的起源,神农尝百草,肩披树叶,头生双角,手捧五谷,在传说的“圣王”中有显赫的地位神农的功劳:,,⑴也叫炎帝,是炎黄子孙的祖先,⑵创制原始农具耒耜,教民劳作,⑶“神农能殖嘉谷”,进行农作物的种植实践,是农业的始祖,⑷“神农尝百草”,茶可解毒,著《神农本草经》,,,二)原始农业的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七八千年前就已有发达的原始农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半坡遗址出土的窑穴和陶罐中发现了大量炭化了的粟和菜籽它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农业和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这是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已经炭化了的稻谷它说明河姆渡人已经学会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早期的农业格局: (南稻北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半坡人种植粟、麦,河姆渡人种植水稻,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民间俗语,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 ——汉景帝,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三)、农业在我国古代的重要地位,①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②农耕(农业)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③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三)、农业在我国古代的重要地位,北京猿人使用过的打制石器,磨制石器,二、古代农业 耕作方式的演变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社会: ①刀耕火种(西汉,中国南方仍用) ②“石器锄耕”(耜耕) ▲耒、耜出现两者都是松土工具,2.商周时期: 出现青铜农具,较贵,很少使用,(一)耕作方式的演变 方式一:刀耕火种,大约公元前800年即西周晚期,中国进入铁器时代。

      二)、耕作方式的演变 方式二:铁犁牛耕,一)铁犁牛耕时代的演变:,1、发达地区采用:春秋战国,《战国策》记载:秦国“以牛田”,铁器牛耕开始运用于农耕生产 作用:秦国富民强,他国不可与之战!,耕作技术的演进,,二牛一人(耦犁),一牛一人,春秋:牛耕开始出现,铁犁牛耕,二牛三人,2,3,1,二牛二人,大约公元前800年即西周晚期,中国进入铁器时代 铁犁牛耕时代的演变: 1、发达地区采用:春秋战国,《战国策》记载:秦国“以牛田”,铁器牛耕开始运用于农耕生产二)、耕作方式的演变 方式二:铁犁牛耕,3、农耕技术定型:唐朝时期犁的改进 曲辕犁,,作用:,2、全国普及:汉代,表现:P5三点,耧车,构造变化,直辕犁,曲辕犁,,,,,,,,,,直辕犁,曲辕犁,,仔细观察曲辕犁有哪些特点:,曲辕犁的优点:,①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便于推广,②能够控制耕土的深浅,耕作平稳,③是我国农具改革的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犁耕的基本定型,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二)、耕作方式的演变 的作用:,“以牛田”,曲辕犁(唐代),原始农业,重大突破 (春秋战国始),刀耕火种,铁农具,再度演进——,,,,,石器锄耕 (耜耕),铁犁牛耕,,,“神农能殖嘉谷”,耕作技术的演进,根本原因:生产力提高的必然结果,归纳耕作工具总体变化:①从材质方面:②从制造工艺方面:③从牵引动力方面:,木器、石器、骨器→青铜器→铁器,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人力→畜力→自然力牵引远古社会或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公有 夏商周奴隶社会:井田制 土地国有 3.春秋战国:鲁国的初税亩,井田制瓦解;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4.魏晋南北朝,隋、唐初:均田制 5.唐中期:均田制瓦解,土地兼并严重 6.清:更名田,(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问题,,地主土地所有制(主体),国有土地所有制屯田制(三国、南北朝);均田制(隋唐),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二)、土地兼并问题,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问题,①唐朝土地兼并严重,出现“富者兼地数万亩,拼着无容足之地 ②宋以后,土地兼并更甚: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3)土地兼并的表现:,(2)土地兼并产生的原因:,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②允许土地买卖的合法性,根本原因,(1)土地兼并的含义:贵族、官僚、豪强等霸占良田,役使貧民,土地高度集中,形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4)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影响),3.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2.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引发统治危机4.自耕农破产成为佃民,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消极影响: 1.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

      因为农民是国 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农民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的统治5.为了较高的地租收入,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买田置地(末财本守),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积极影响:促使社会改革,缓和社会矛盾(调整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5)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措施:,①封建国家改革,抑制兼并,思考:为什么封建国家的改革来抑制土地兼?为什么都未能彻底成功解决土地兼并问题?,,②农民起义,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和生产关系,②封建地主阶级是封建社会统治的阶级基础,地主阶级竭力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③不彻底原因: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①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封建政治统治存在的经济基础,(6)改革原因:,,,徭役 兵役 1,,(均田、限田),封 建 国 家,佃农,抑制兼并4,地主,农民,,,田赋 人头税,田赋1,地租3,土地兼并2,3沦为,农民起义,5激化矛盾,新的封建国家7,新的农民7,轻徭薄赋7,,死亡或逃亡6,,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生产关系),1、赋税:,(1)含义:,它依附于封建土地制度,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是古代帝国的繁荣富强及巩固政权的基础。

      3)主要形式:,田亩税(土地税或田租:以土地的多少征收) 人头税(按人头的多少收税),(2)演变:,春秋时期开始征收赋税,到清朝雍正皇帝“地丁银”废除人头税,(4)主要特点:,②名目繁多,“征发无度”、“无有定准”,①各个朝代征收赋税的比率和数额不同,③成为农民沉重的负担秦征“泰之半赋”,①春秋后期:齐国“相地而衰征” 鲁国 “初税亩” ② 秦汉:编户齐民制度 ③ 魏晋南北朝:租调制 ④唐朝前期:租庸调制 ; 唐朝后期:两税法 ⑤北宋中期: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⑥明朝中后期:一条鞭法 ⑦清朝:前期:“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 摊丁入亩和地丁银;,(1)含义: 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成为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建的基本条件 (2)范围: ①公共工程 水利、交通、国防、城建等 ②为满足统治者奢侈消费需要而组织的工程 宫室、陵墓等,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生产关系),2、徭役:,3、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影响:,积极方面:,①赋税作为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②赋税是国家繁荣富强及巩固政权的基础,③徭役是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建的基本条件,,消极方面:,,①沉重的赋税、徭役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而引发社会动乱。

      ②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敝的直接原因,,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你如何解读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秦代收“泰半之赋 ”,使“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人民只能,衣牛马之衣,食犬彘(猪)之食悯农诗 唐·李绅,答:农民辛勤耕耘,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农民生活困苦,没有保障是什么导致了农民的生活困苦呢?,答:繁重的赋役,【泰半之赋(赋税)、沉重的力役(徭役)】,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古代中国水利工程的兴建,大禹像,(一).水利起源:原始社会后期:大禹治水,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二)水利建设——中国古代治水举要,1、著名人物:大禹、西门豹、李冰、王景 2、著名水利工程: 春秋:吴王夫差-邗沟;楚相孙叔敖—芍陂 战国:李冰-都江堰;郑国-郑国渠;秦国-灵渠 (3)汉代:关中“井渠法”-坎儿井;漕渠、白渠、六辅渠;东汉王景对黄河的治理 (4)隋朝:京杭大运河(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渠)史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5)唐:设渠堰使官职 (6)北宋:王安石变法:农田水利法,兴修大量水利工程 (7)元朝:会通河、通惠河贯通几大水系3、农学水利著作:《河渠书》《沟洫志》《农政全书》,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前246年,秦王嬴政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在秦国开凿郑国渠全长300余里,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郑国渠遗址,汉代关中的井渠法,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坎儿井是一种特殊的水源,古称“井渠” 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干旱地取用地下水的一种渠道,主要分布在新疆东部博格达山南麓的吐鲁番和哈密两个地区两汉之际,黄河在魏郡地方夺汴河河道入海公元69年,汉明帝任用杰出的水利工程家王景治理黄河王景采取河、汴分治而又统筹兼顾的方案,使河不侵汴,各安其道这次治河使桀骜不逊的黄河安流将近800年后人因此赞扬说:“王景治河,千载无患”王景治河,东 汉 王 景,黄河在河套平原,(三)、灌溉工具,。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