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熵值法的湖北省新型城镇化测度研究.docx
6页基于熵值法的湖北省新型城镇化测度研究 袁达谱摘要:基于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解,本文构建了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并利用熵值法对湖北省12个主要城市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了测度测度结果表明,湖北省12个主要城市在新型城镇化质量发展上不均且大部分城市严重滞后,差异明显,呈现“一大十一小”的局面,应用针对性的措施予以改善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测度;熵值法自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也逐年上升十八大明确提出“城镇化质量”,可见城镇化不仅要重视速度,也要重视质量发展虽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城镇化率为53.37%,但是,中国社科院2014年发布的《城市蓝皮书》(2013年)中的真实城镇化率仅为42.2%,比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低了11.17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基本在80%,世界平均水平也在55%左右,这表明,我国城镇化水平还是偏低,需要大力发展对于新型城镇化,应该是城镇与乡村、经济与环境、农业与工业共同发展的城镇化相比最初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更能适应时代发展,更加全面且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与效率,因此,现阶段的首要工作就需要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
目前,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较为落后,财政收入偏低,因此,找出一条符合湖北省省情、新型城镇化质量快速发展的特色道路,显得十分重要一、研究现状近年来,学者们研究城镇化的文献并不少,研究方向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城镇化内涵、城镇化数理评价模型一是关于城镇化内涵:我国关注城镇化最早的是学者叶裕民(2001)[1],明确了城镇化的主要内容是城市现代化,最终目标是城乡发展一体化,进而推动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她的开创性研究为后来的学者[来自WWW]提供了研究的参考视角,如李成群(2007)[2]按照叶裕民提出的内涵展开了研究,提出的观点都基本类似其他学者多从城镇化的多维表现形式来分析城镇化,如余晖(2010)[3]学者从经济、人口、空间、社会等角度理解城镇化内涵此外,郑亚平(2007)[4]用“城市系统的集聚与扩散能力”来理解城镇化,从城市化质量角度分析省域城市的城市化水平综上而言,对于城镇化内涵的理解,仁者见仁,想法不一二是关于城镇化数理评价模型:包括评价体系的构建和数理建模李晔(2013)[5]学者从经济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功能层进行了描述;袁晓玲(2008)[6]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为主要衡量指标来测度。
比较而言,建立数理模型来做研究比从评价内容范围角度研究的要少综上所述,大多数学者从人口学、社会学等不同视角深入地分析了城镇化客观地说,上述研究从理论与实证角度较为准确地分析了城镇化质量,但对于城镇化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镇化内容评价的探讨,很少有关于湖北省地域性的案例研究因此,本研究分析湖北省12个主要城市的新型城镇化质量程度,为湖北省各市实现新型城镇化规划目标提供对策建议二、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测度与评价1.数据来源本文采用的多数数据来源于《2014年湖北省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源于2013年的湖北省各地市统计年鉴以及统计公报2.评价方法一般来说,综合评价方法有主观评价法与客观评价法之分,为了客观、真实的全面分析数据,本文采用客观评价赋权法中的熵值法来分析3.湖北省12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计算出的结果如附图所示,湖北省12个主要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武汉得分遥遥领先,为0.85,宜昌为0.334,依次是襄阳为0.287、鄂州为0.28、黄石为0.252、咸宁为0.245、孝感为0.22、随州为0.211、荆州为0.21、荆门为0.2、黄冈为0.18,十堰得分最低,为0.179从总体得分来看,武汉作为湖北省省会城市,中心城市优势明显,是最低得分十堰市的5倍,也是其他城市的至少2倍;十堰由于山多,集中配置资源比较困难,人口聚集、工业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还有待加强,其他10市之间差距较小。
从得分结果可知,目前,湖北省12个主要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武汉市综合得分最高,其他11市得分相差不是非常大,形成了“一大十一小”的发展不均局面从附图的各项得分来分析,武汉在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基础设施、空间集约、城乡统筹指标上得分良好,经济发展得分是荆州市的10倍多,居民生活指标是宜昌市的2倍、基础设施指标则达到5倍,空间集约指标上也是随州市的近10倍说明了武汉作为省会中心城市,在体现财政支持的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基础设施、土地使用上比其他地市发展的好,但在生态环境指标上不具有优势,表明武汉市在生态环境方面还需努力其它11市在经济发展指标上存在较大发展空间,有待提高相较而言,随州、黄冈在人口发展指标上好于宜昌,咸宁、随州在生态环境指标上高于武汉与襄阳襄阳、鄂州、荆门、孝感、咸宁在生态指标上相对发展的较好,宜昌在基础设施、城乡统筹指标上发展的较好三、结论与建议从结果分析中得到了各市的不足之处,提供建议如下:武汉市在生态环境方面潜力很大,在经济发展中,要兼顾环境,争取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齐头并进;宜昌市的制约因素表现在人口发展方面,需要有效地控制并大力发展人口,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是实现人口战略目标的根本途径;十堰和荆门在人口发展、居民生活、基础设施上还不足,要着力基础建设,从而带动人口与居民生活的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襄阳市作为仅次于武汉市的第二大城市,在基础设施、城乡统筹上的发展并没显现区域优势,这就要求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升级和促进城乡协调并进,扛起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职责;十堰和黄冈在空间集约、统筹城乡方面弱势明显,要在经济发展上突出集群作用,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强化城乡要素流通方面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咸宁和黄冈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偏低,社会发展也表现滞后,需要立足于市情,利用尽可能多的优势资源来提升经济水平,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黄冈和荆州的人口发展、生态环境水平相对较差,并且基础设施指标[来自Www.lw5U.com]得分也不高,需要加快建设步伐,提升居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1]叶裕民.中国城市化质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07).[2]李成群.南北钦防沿海城市群城市化质量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7(08).[3]余晖.我国城市化质量问题的反思[J].开放导报,2010(01).[4]郑亚平,聂锐.从城市化质量认识省域经济发展差距[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5]李晔,秦梦,王娜.城镇化进程评价及省际比较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3(10).[6]袁晓玲,王霄,何维炜,陈跃.对城市化质量的综合评价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8(02).(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