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高等教育的新发展.docx
9页德国高等教育的新发展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来,德国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采取了系列举措,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应用科学大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趋重要职业教育开始向高等教育延伸,高等教育体系出现异质化这些举措体现了新形势下德国对高等教育“学术化”的反思,它们以新的方式诠释了德国大学精神,是洪堡教育理念的承续与拓展关键词:德国高等教育,双元制,大学理念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资助项目(506007+710901)自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来,特别是博洛尼亚进程以来,德国政府对高等教育领域采取了一些重要举措:自2006年以来向高校和科研院所陆续投入46亿欧元以实施“卓越计划”,提高科研能力和国际竞争力[1]构建“结构化博士生培养模式”,进行学位制度改革,将原有硕士与博士二级学位改为学士、硕士与博士三级学位实行课程模块和欧洲学分互认制度各联邦州高级中学(Gymnasium)学制由9年制改为8年制,改革实验初期实行双轨制,即9年制高级中学与8年义务高级中学并行,2016年全国高级中学统一实行8年制[2]2011年取消义务兵役制,中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大学学习进行了两次高校入学制度改革:1998年《高等教育总纲法》修正后,全国范围内20%的学习名额录取指标交给高等学校,由其根据自己的要求和标准选拔和录取。
此外,增加了学习成绩在学习名额分配中的权重2004年7月《高等教育总纲法》第7次修正对高校入学制度再次进行调整,以全新方式规定了全国限制性专业的学习名额分配:20%的学习名额留给会考成绩最好的学生,他们能自由选择高校,另20%的学习名额则根据学生等待时间的长短来分配,剩下60%由高校直接分配[3]这基本废除了德国1977年开始实行的高中生自由进入大学的开放协议这些措施对德国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一、应用科学大学的地位日趋重要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创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在德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急剧增多以及知识经济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形成的发展初期,其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工程、经济及社会事业三大传统领域,如今专业面涉及甚广,出现了大量跨学科复合型专业,如经济工程、经济数学、生物工程等,较好满足了社会需求应用科学大学致力于培养运用科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完善且成熟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输送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成为德国高等教育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998年德国《高等学校总纲法》修改后,在博洛尼亚改革进程中,应用科学大学获得了开设本科专业和硕士专业的资格,其颁发的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与综合性大学院校颁发的学士和硕士学位等值,这极大提升了应用科学大学的身份和地位,扩展了其发展空间,使其有了长足发展。
第一,新型学校及新生比例高德国共有各类高等院校428所,其中216所为应用科学大学,占德国高校的比例高于50%20世纪90年末以来新增的近100所高等院校中,绝大多数为应用科学大学[4]1995—2013年,就读于应用科学大学的学生逐年增多,他们占新生的百分比从1995年的31.2%增加到2013年的40.7%(见表1)[5]表1 应用科学大学新生占全德新生百分比(2005—2013)年份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比例(%)33.134.035.238.439.138.738.440.640.7应用科学大学的高入学率的主要原因是德国高校入学资格有三类:普通高校入学资格、绑定专业的高校入学资格,这两者除针对综合性大学外,也针对应用科学大学第三种高等专业学院入学资格是专门针对应用科学大学的入学资格[6]这保证了应用科学大学具有充足的生源除入学资格外,应用科学大学教学贯彻应用性和实践性原则、直接面向社会设置专业、双元制专业及较好的就业前景等极大吸引了学生应用科学大学录取的学生中超过50%的人持有普通高校入学资格,[7]说明他们是放弃综合性大学的就读机会而选择应用科学大学的。
第二,辍学率低2010年,综合性大学攻读学士学位学生的辍学率为35%,攻读硕士学位学生的辍学率为24%;应用科学大学分别为19%和21%2012年的数据,综合性大学为33%和27%;而应用科学大学分别为23%和22%[8]显然,应用科学大学学生的辍学率低于综合性大学第三,学生对教学质量满意度高德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于2010—2012年间在德国大学生中对高校质量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涉及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教师指导情况、学校硬件设施、咨询服务及总体学习条件,数据显示学生对应用科学大学的满意度高于综合性大学(见表2)表2 本科生和硕士生的满意度(%)[9]年份本科生硕士生学校类别学校类别综合性大学应用科学大学综合性大学应用科学大学课程设置201045474952201145515154201245524758教学方法201047515359201141545360201241515758教师指导201059676975201155686974201255666473获得的知识与技能201055596470201154606469201254606370硬件设施201059676271201161706776201261686673咨询服务201044525055201146545156201244504752总体学习条件201053636370201158666572201258656570第四,就业情况。
德国高等教育机构2010年对工程、信息与经济学2005级本科毕业生毕业5年后就业情况的调研结论是:综合性大学毕业生从事领导岗位工作的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9%,应用科学大学的比例为21%;综合性大学毕业生中从事需特定专业资质工作的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4%,应用科学大学的比例为56%;综合性大学毕业生中从事全职工作者占毕业生总数的65%,应用科学大学的比例为76%[10]超过50%的工程师毕业于应用科学大学[11]应用科学大学在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方面第一,独特的生源和师资结构应用科学大学许多学生入学前接受过职业教育培训,或具有实习经验;此外,这类学校的教授除具备较好的学术造诣和拥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外,通常还具有不少于5年的企业工作经历三分之一的教师是来自经济界、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的校外特聘讲师,他们除为学生授课外,还时常举行各类讲座,将企业和公司的技术发展状况和新产品研发动向等介绍给学生,从而有效保证了学校的教学与科研能及时把握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动态,与市场接轨特聘讲师不是学校固定教员,他们与学校签订有期限的工作合同,其流动性保证了学校教师能将最新实践知识带入课堂,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促进他们努力学习,从而有效降低了辍学率。
第二,专业设置颇具特色应用科学大学的校均规模比综合性大学小,专业设置灵活,能依据社会需要适时调整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各州的教育部门开始修改和完善现行应用科学大学的专业设置规则,增设了许多适应社会需求的新专业、重点专业及跨学科专业,注重新设专业和原有专业间的互补与协调及与当地经济和产业结构接轨目前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开设的专业涵盖20个学科大类,均是较容易就业的学科或专业领域,这保证了其毕业生能较好满足社会需求第三,校企之间成功对接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之所以能快速发展,在于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主要形式包括: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及毕业设计岗位;共同确定教学实践内容;企业委托高校研发或共同研发项目,以合同形式建立短期或长期合作关系;校企共建科研基地或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企业参与大学师资建设,资助大学设立实验室及其他研究机构;参与高校管理与决策,等等通过与企业联姻,应用科学大学能对劳动力市场需求迅速做出反应,能及时调整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人才培养方案,解决了学校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要求不符的结构性矛盾,从而跟上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步伐第四,政府大力扶持联邦教育与科研部积极鼓励应用科学大学与经济界、综合性大学及其他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以知识和科技转移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1992年政府设立启动了专项资助资金2007年德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共同出台了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高等教育协定2020》,明确强调要扩大应用科学大学的规模及增加校外特聘讲师,并予以相应资助,使得应用科学大学校外特聘讲师人数及招生人数均有大幅度增长德国政府还根据应用科学大学的发展需要,在社会上营造了有利于应用科学大学发展的政策导向和舆论环境总体而言,应用科学大学成立之初便旨在发展有别于传统综合性大学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致力于形成独特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在这一办学思想指导下,应用科学大学成功发展成为与综合性大学有区别但又等值的高等教育机构,得到了学生、家长、企业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二、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延伸目前德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交界处出现了一股强大发展动力,两个领域出现了多种混合形式,其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双元制课程德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和职业学校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相似性,学生接受两方面培训:一方面按大学学科体系进行专业学习,另一方面按职业教育体系设置的具体职业接受培训毕业后可获得高校学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高等教育双元制培养模式的入学前提是,学生有普通高校入学资格或有专业限制高校的入学资格,以及与企业签订实习或培训合同,即学生既要满足企业对人才岗位的需要,又要符合高校入学条件。
目前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课程存在三种形式:第一,融合职业资格培训课程,即全日制学习课程中融入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内容第二,融合实践课程,全日制学习课程中融入职业培训,但这种职业培训并不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为目的第三,融合职业课程,即学生边学习边从事与学习相关的职业活动[12]就课程而言,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课程以学校为主导,企业参与协商讨论确定,其讨论结果须接受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评估论证,包括对课程体系中实习内容的评估论证,最终确定学分的分值,以保证与其他形式的课程具有可比性双元制高等教育始于职业学院20世纪70年代巴登—符腾堡州职业学院及其他一些学院率先实行高等职业教育目前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训已从最初的巴登—符腾堡州扩展到德国各州,除公、私立职业学院及双元制大学外,还延伸至应用科学大学和一些综合性大学2014年德国综合性大学开设了47门双元制课程,应用科学大学及巴登—符腾堡双元制大学的双元制课程数合计1138门,职业学院及行政与经济学院开设了192门双元制课程,1377门课程中,工程学双元制课程数为424门,数学与信息学164门,经济学与经济工程学743门,社会学46门[13]2005—2012年德国参加双元制学习的新生情况见表3。
表3 2005—2012年德国双元制学习的新生情况[14]年份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双元制新生总数(人)234025794429139431513915740209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