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的性质和拟名问题.pdf

9页
  • 卖家[上传人]:艾力
  • 文档编号:36479280
  • 上传时间:2018-03-29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389.91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北京大学藏秦水陸里程简册的 性質和拟名問題 北京大学藏秦水陸里程简册的 性質和拟名問題 辛辛 德勇德勇 北京大學藏秦水陸里程簡冊(為行文方便,以下或省稱為《里程簡冊》 ) ,比較詳細地記 錄了秦南郡內部及其迤北直至洛陽的道路里程, 不僅對研究春秋戰國以迄秦漢時期相關區域 的交通地理以及其他地理問題價值重大, 同時也為研究江漢平原與南陽盆地間以楚國為核心 的古國歷史問題,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資料,其史料價值之高,顯而易見1另一方面,同類 性質的交通道路記錄,在秦漢時期及其以前,尚別無所知,它的發現,從古代地理文獻發展 史角度看,也具有特別的價值,而要想準確認識其學術史意義,首先需要清楚瞭解這件《里 程簡冊》的性質 一、 《里程簡冊》的性質一、 《里程簡冊》的性質 首先, 《簡册》中的道路里程記錄,具有濃重的官府文書色彩這一點最突出地體現在 《簡册》所記每日行程的定額上 《簡册》在具體記述各條道路行經地點之前,一開頭就記 述說: ●用船江、漢、員(溳) ,夏日重船上日行八十里、下百卌里,空船上日行百里、下 百六十里 (04-211) 春秋重船上日行 (七十) 里、 下百廿里, 空船上日行八十五里、 下百卌里。

      04-219) 冬日重船上日行六十里、下百里,空船上日行(七十)里、下百廿里 (04-052) 它小水,夏日重船上日行六十里、下八十里,空船上日行(七十)里、下百一十 里 (04-054) 春秋重船上日行卌五里、下六十里,空船上日行五十里、下八十里 (04-053) 冬日重船上日行卌里、 下五十三里, 空船上日行五十里、 下 (七十) 四里04-046) 這種根據江河水量及其季節變化而制定的每日最低運行里程限制,應該是官方頒行的法規 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竹書《為吏之道》 ,嘗述及所謂“作務員程”2,其“員程”云者,就應 當是指各種服役勞作的數額規定或用時期限睡虎地出土秦《金布律》有相關規定云: “官 相輸者,以書告其出計之年,受者以入計之八月、九月中其有輸,計其輸所遠近,不能逮 其輸所之計,□□□□□□□移計其後年,計毋相繆 ”3要想“計其輸所遠近”以核定所運 送物資能否在年內運抵入計,當然是以兩地間距離和每日確定的行進“員程”來估算 具體到各種行程的限額方面,秦法亦相當嚴苛如睡虎地秦簡中的《徭律》規定: “御1 別詳拙稿《北京大學藏秦水陸里程簡冊初步研究》 ,刊李學勤主編《出土文獻》第四輯(上海,中西書局,2013) 。

      2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 (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之《為吏之道》 ,頁 286參見清王念孫《讀書雜志》 (北京,中國書店,1985)之《淮南內篇》第十五“負兵”條,頁 70—71楊樹達 《漢書窺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卷八,頁 592 3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之《秦律十八種·金布律》 ,頁 58 2中發徵,……失期三日,;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 ”1當年陳勝、吳廣輩之所 以會起事反秦,就是因其在謫戍路上“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而依據秦廷規定, “失期,法皆斬” ,在“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的絕境之中,才鋌而走險,希僥倖於萬一2 不惟謫戍之卒路途程限嚴厲如此,轉輸之民亦然(如陳勝等戍卒通常也要推拉貨車,載運隨 身攜帶的用具,西漢建立之初,婁敬從戍隴西,經過洛陽時“脫輓輅”而見高帝3,即其事 證) 漢文帝時晁錯謂秦“戍者死於邊,輸者僨於道,秦民見行,如往棄市”4,便是將轉輸 與戍邊等而視之 繁重艱難的勞役, 再加上苛刻的行程定額和時間限制, 往往迫使轉輸者 “苦 不聊生,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5,而一旦被朝廷徵發,從事轉輸之役,秦法又嚴格禁止 轉倩他人代為輸送,或是私自雇車運輸6。

      陳勝、吳廣引發關東各地普遍舉兵反秦之後,李 斯等曾勸諫二世皇帝云,造反者之所以會前仆後繼,誅不勝誅,乃“皆以戍漕轉作事苦,賦 稅大也”7,可見虐使民眾以事轉輸,是導致秦廷覆滅的一項重要原因 這件《里程簡冊》的發現,其重大價值之一,就是使我們第一次看到秦廷對轉輸程限的 具體規定, 這顯然是在抄錄官方的法規 儘管與水上漕運相比, 陸地的車輓, 民眾更難承負, 故李斯等乃建議秦二世暫時停罷陸運,以舒緩民怨8,而此《里程簡冊》除了上述有關江漢 地區的水上途程規定之外, 僅另有一條通記雒陽附近路途里程的簡文述云 “凡二百五十四里 重車行此近廿里” (04-071) ,其所說“重車行此近廿里” ,有可能是一條有關陸地車輓的程 限9,但這仍然為我們瞭解秦朝轉輸制度提供了非常珍貴的資料 北大收藏的竹書《里程簡冊》 ,在記述水陸道路之前,特地抄錄上述法規,顯示出寫錄 和使用這件《里程簡冊》的主人,應該是參與糧食等物資轉輸管理事務的一位基層官吏從 整個 《里程簡冊》 所記述的內容來看, 其各條水陸道路, 顯然都是以秦南郡治所江陵為核心, 其他所涉及的地點,也是以南郡為主體在南郡內部,除了首府江陵以外,又有兩處內容較 為豐富和具體的地點,第一是銷縣,第二是安陸。

      例如,其中述及銷縣附近的相關地點有: 銷到容鄉(七十)九里,鄉到津五里,凡八十四里 (04-057) 容津到沙義(羨)九百五十七里 (04-054) 容到鄢柘谿津三百六十里 (04-053) 容津東到都鄉(七十)九里 (04-058) 都鄉到競陵(七十)六里 (04-059) 銷到當陽鄉九十三里,到江陵界卅六里 (04-060) 銷北到彘鄉五十六里、到鄢界十七里 (04-085) 彘鄉到箬鄉卌里 (04-089) 箬鄉到鄢八十里 (04-088) 彘鄉南都鄉界卅一里百五十六步 (04-046) 1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之《秦律十八種·徭律》 ,頁 76 2 《史記》 (北京,中華書局,1982)卷四八《陳涉世家》 ,頁 1950 3 《史記》卷九九《劉敬叔孫通列傳》 ,頁 2715 4 《漢書》 (北京,中華書局,1962)卷四九《晁錯傳》 ,頁 2283—2284 5 《史記》卷一一二《平津侯主父列傳》 ,頁 2958 6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之《效律》 ,頁 123 7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 ,頁 271 8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 ,頁 271。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北京,中華書局,1956)卷八秦二世皇帝二年元胡三省注,頁 278 9 案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徭律》記云: “委輸傳送,重車、重負日行五十里,空車七十里,徒行八十里 ”此漢初制度,或與秦朝大體相似與此相較,此《里程簡冊》所記“重車行此近廿里” ,作為每日行程定額, 里程似乎過短,故對其性質,還需要再做進一步研究該《徭律》見彭浩、陳偉、工藤元男主編《二年律 令與奏讞書——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出土漢律文獻釋讀》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之《二年律令》 第 412 號簡, 《圖版》頁 44, 《釋文》頁 248 3彘郵渚到彘口(七十)二里、倉下到彘郵渚二百步 彘口到皇津廿里 (04-047) 彘鄉到皇津卅六里 (04-218) 銷到中里鄉八十六里 (04-235) 中里鄉到彘鄉五十六里,行黃道 (04-234) 銷到養鄉八十一里 (04-217) 養鄉東到彘鄉百一十二里,行桃丘道 (04-216) 銷到匡津三百五十三里 (04-199) 銷到井韓三百一十五里 (04-189) 銷到南郡都船二百五十三里 (04-075) 銷到曲水二百六十三里。

      (04-200) 又如, 《里程簡冊》所記安陸至周邊各地的道路里程為: 安陸到鄰漰亭(七十)五里 (04-062) 安陸到閬丘亭九十六里 (04-063) 安陸到落卌五里 (04-055) 安陸到吳陽亭八十一里 (04-056) 安陸到博望亭六十二里 (04-066) 安陸到三屋洛五十六里 (04-067) 安陸到街亭九十八里 (04-068) 安陸到當洛亭十八里 (04-069) 安陸到義城九十里 (04-036) 安陸到望淩亭十九里 (04-071) 安陸到宜秋亭九十五里 (04-231) 安陸到阿亭卌八里 (04-084) 安陸到樅亭五十七里 (04-083) 安陸到涢漰亭六十里 (04-208) 安陸到害刑亭八十四里 (04-206) 南郡以外,雖然還記述有很多南陽郡以及個別潁川郡、三川郡乃至雒陽及其周邊的地名,但 這些都是由南郡向朝廷轉輸糧食貨物所要經行的地點, 說明這位官吏應當隸屬於南郡 檢視 《里程簡冊》所記地名,在南郡境內,從未出現過稱作“某庾”的地方,而在南陽郡境內, 卻見有宜民庾、武庾、訄渠庾等一連串帶“庾”字地名,因庾是一種野外露積性的倉儲設施1,這顯示出由南郡向北方輸送物資,在通過南陽郡時,中途的止宿場所和設施,與其在本郡境內,完全不同,從而進一步證明了上述分析。

      依秦制,像這類由地方向朝廷貢納繳送的事情,通常都是由地方派員押送例如,陳勝、 吳廣率領停駐在蘄縣大澤鄉的九百戍卒反秦,一起事就“并殺兩尉” ,唐人司馬貞在《史記 索隱》中引述《漢舊儀》釋此尉官云: “大縣二人,其尉將屯九百人 ”2說明他們是由本縣縣尉押解,遠赴東北邊陲的漁陽至於漢高祖劉邦在秦末“以亭長為縣送徒酈山”3,更是眾所熟知的同類事例雲夢睡虎地出土秦律,亦明確規定朝廷徵發民眾以服事徭役,當員額1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 《高郵王氏四種》影印清嘉慶刻本)卷七上《釋宮》 ,頁 209 2 《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並唐司馬貞《索隱》 ,頁 1950—1952 3 《史記》卷八《高祖本紀》 ,頁 347 4聚滿之後,各個地方要將其盡速送抵服役處所1從秦代這一定制出發,我們也就更有理由推斷,這件《里程簡冊》的主人只能是一位南郡的基層官吏由於《里程簡冊》中有一支簡 記述了從南陽郡的武庾到閬簜渠(蒗蕩渠)亦即所謂“鴻溝”的里至,謂“武庾到閬簜(蕩) 渠三百廿七里” (04-083) ,而我們知道,在黃河分水進入蒗蕩渠處,秦廷設有敖倉2,其地居於關中東大門函谷關口外,可謂秦王朝天下第一糧倉,由關東各地輸往都城咸陽的糧食, 大多都要先集中於此,再轉運關中,年久日深,積粟甚多3,從而可以進一步推斷,寫錄《里程簡冊》的這位官吏,他在對外運輸方面所司掌的主要職事,應當是向朝廷輸送糧食,這也 是當時各個地方貢納給朝廷最為重要的戰略物資。

      像這樣一位官吏,出於工作的需要,寫錄相關的道路里程,是很自然、也很容易理解的 事情秦漢時期的竹木寫本道路里程簿錄,已經發現不止一種其中如里耶秦簡和敦煌漢簡 中見到的秦漢道路里程,都是按照每一條道路的行進次序,逐一記錄沿途經停的站點,而且 各個站點之間的距離較為均勻4,可是在北大收藏的這件秦竹書《里程簡冊》當中,只有一部分內容,與此相同,是一欄之内的地名前後連貫,如“甲至乙” 、 “乙至丙” 、 “丙至丁” , 構成鏈條狀的交通線路,但總的來說, 《里程簡冊》記錄的道路和地名是參差交錯,缺乏一 致的連貫性,其中有些內容,甚至還頗顯零亂(如上面舉述的有關銷縣與其他地區聯繫的道 路,就散亂地分佈在《里程簡冊》中很多地方,一些本應前後連貫的地點卻並不銜接) ,或 是道路分佈延伸狀態不明(如上面舉述的安陸周邊各個地點) 好在《里程簡冊》中有 28 枚竹簡,在其下端(第三道編繩之下)還記有十二月和二十八宿的名稱;同樣的現象,亦見 於北京大學收藏的這批竹簡“卷四”正面《穿門》和《製衣》這兩篇中此十二月和二十八 宿排列次序的準確性,足以保證現在復原編聯的次序確係妥當無誤不僅如此, 《里程簡冊》 所記道路經行地點,亦疏密輕重不一,有些地點,顯得過於密集,如前述銷縣附近和安陸周 邊地區。

      這些情況表明,這份《里程簡冊》並不是供與他人閱讀利用的道路里程指南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