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主流媒体融合微博树洞的着力点探析.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6500729
  • 上传时间:2022-06-2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14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主流媒体融合微博“树洞”的着力点探析    韩卓轩 孙光磊Summary:在“万物皆可卷”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中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生活压力难以排解释放,微博“树洞”这一隐秘的角落因其自我实现、情感映射、铭刻记忆等功能,逐渐成为网络用户获得情感支持的重要场所然而在新媒体时代,微博“树洞”极易沾染各种次生文化症候文章从虚假传播、价值迷离和隐私敞视三个层面揭示了微博“树洞”中存在的诸多困局,提出要通过多元主体把关和强化结构制约等方式解困,并试图让媒体通过功能吸纳、情感涵化、职责履行等方式融合微博“树洞”,建立起微博“树洞”、媒体社会责任履行间的强关系,将微博“树洞”在传递主流价值观层面的正向作用发挥到最大,照亮隐匿在社会夹缝中的个体,进而形成社会合意,共同建构和谐、有序的媒介生态Key:微博“树洞”;媒体责任;主流媒体;平台媒体;困局与破局:G206 文献标志码:A :1674-8883(2022)05-0004-03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刷屏上瘾的媒体社会责任履职困境及治理方略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YJA860012“树洞”一词最早起源于童话故事《皇帝长了驴耳朵》,借喻那些能将秘密告知且不用担心泄露的地方。

      微博“树洞”主要包含两种类型:一是以接收用户投稿,在垂直领域分享用户UGC内容为主的bot类账号,账号本身承载着“树洞”的功能;二是用户自发在一些逝者微博评论区进行评论互动,使得逝者微博成为供陌生人抱团取暖的“树洞”通过微博“时光机”功能发布了第1897条微博后,患有抑郁症的微博用户@走饭离开了这个世界,而她的微博也成了无数抑郁症患者吐露心声的“树洞”截至2022年2月,@走饭生前最后一条微博的评论数超过100万,点赞数达到16万,转发数达11.4万当下,伴随着巨大的生活压力,以微博“树洞”为代表的虚拟空间逐渐成为满足用户释放压力等需求的空间在这一匿名情感空间中,用户可以畅所欲言,与社交媒体中的陌生人相互取暖文章将通过分析微博“树洞”的建构困局和破局,探究主流媒体应如何借势微博“树洞”这一媒介,弘扬主流文化,彰显主流担当一、式微之境:微博“树洞”的建构困局首先,得益于互联网的匿名性,在微博“树洞”这一虚拟空间中,个体可以匿名的身份轻松表达真实的情感,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吐露出来,进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其次,微博“树洞”又通过点赞、评论等互动方式,让个体原本极具私密性的情感朝着涂尔干所说的“共同的情感”或“集体情感”[1]的方向演进,使得个体间通过符号言说的互动产生情感认同。

      第三,逝者微博账号下聚集着大量的公共讨论,这也使得微博“树洞”具备了铭刻记忆的属性,“走饭”“李文亮”这些名字所承载的,已经超脱这些曾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行动的人,而变成了无数文字和精神的载体然而随着微博“树洞”对用户生活的全面渗透,其也沾染了各种次生文化症候一)虚假传播:流量至上的情感贩卖微博“树洞”作为一种真实记录用户情感的媒介,其所固有的敞视他者隐私的特性,早已成为流量至上时代的重要致富法宝,引得各路商业资本的觊觎——通过专业写手大规模生产各色虚构的情感故事获得用户关注,进而掘取微博“树洞”的变现价值这种兜售情感的实践活動,通过对虚假的情感经历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使得用户跟随引人入胜的故事进入资本精心搭建的叙事框架,在强沉浸的“心流”[2]中激发情感共鸣在被资本构成的商业景观中,微博“树洞”炮制的情感故事虽然满足了观者的窥私欲,但也使得用户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沦为“商品组成部分”,其注意力和时间被免费兜售二)价值迷离:精神实质的降格运作在社交网络中,网络技术为不容易受到关注的个体提供发声途径的同时,也为无数情绪化、戾气十足的看客提供了在键盘上疯狂飞舞的“赛博拳头”对于他们来说,网络空间没有理性探讨的真实情感,只有泄愤于声讨、游行中的狂欢情绪。

      当那些键盘侠侵入微博“树洞”这个寂静的角落时,该空间就会显现出大量极端的情绪和刺耳的声音,让情感的分享降格为情绪的释放,并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外溢扩散此外,微博“树洞”中还有大量以身体叙事为主的表达,这些话语表达往往包含许多血腥、黄色、暴力的内容,使得微博“树洞”仅仅停留在对身体的凝视而忽视了情感倾诉的最终目的当身体成为一场表演,成为社交的谈资,当微博“树洞”成为身体交易的场所,每一个微博“树洞”的参与者都不得不加入这场精神实质的降格运作中三)隐私敞视:集体窥探的共景监狱在共景监狱中,被围观者作为观看主体的资格被剥夺,成为一种被展示的对象微博“树洞”就充满了这种围观结构,用户对微博“树洞”中倾诉情感的个体展开凝视和控制,使其身陷隐私被敞视的风险树洞”之所以为“树洞”,就是因为它是介于私密空间和公共领域间的情感空间,是满足情感归属需求的产物,但当围观者的窥私欲倾注于微博“树洞”中,使得原属于个人的隐秘的角落持续坍塌,也让被围观者变成赤裸于共景监狱中的“透明人”,毫无隐私可言二、提升之势:微博“树洞”的建构破局(一)自我规范:多主体化把关的意识治理微博“树洞”乱象,最重要的就是明确落实主体责任,只有各行为主体进行自我规范,才能让微博“树洞”成为一个和谐、稳定的情感空间。

      首先,情感倾诉者是微博“树洞”得以发展延续的前提,为保证微博“树洞”的良性运作,情感倾诉者所讲述的情感故事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减少不必要的表演性内容的出现其次,情感倾诉者切不可将微博“树洞”当成吐一时之快的过激情绪的宣泄口,应正确看待微博“树洞”所扮演的情感疏解的角色另外,作为情感的中转站,微博“树洞”的运营者应担负起把关人的责任首先,应对情感倾诉者的个人隐私进行二次把关,防止其个人信息资料被泄露其次,还应对情感倾诉者所倾诉的内容进行把关,避免虚假内容的传播而微博“树洞”不可或缺的围观者和互动者,面对情感倾诉者吐露的心声,应为其提供精神的抚慰或实际的帮助,重视自己的发言为倾诉者所带来的影响,不能以恶语相向的讥讽作为发泄自我情绪的方式作为互联网参与的主体,微博“树洞”的运营者、情感倾诉者、围观者都应积极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并将这种专业素养内化为个体间交往的基本准则二)外在约束:强结构化力量的保证对于微博“树洞”来说,外在的约束同样必不可少政府在维护网络秩序方面发挥了决定性力量,应起到引导和带头作用,填补相关的法律空白例如,2021年1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作出了更为严格的限制,也为微博“树洞”中情感倾诉者的个人隐私提供了制度保障。

      此外,政府还应进一步加强执法组织的建设,形成分工明确、权责统一的内部体系,重构网络信息保护和网络言论规范从商业资本的角度来看,当前的微博呈现出被商业严重收编的图景,针对前述微博“树洞”被商业资本入侵的局面,微博“树洞”运营者应遵守行业规范,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尽可能斩断与商业资本的关系,营造清朗的微博“树洞”氛围主流媒体作为舆论“压舱石”、社会“黏合剂”,应对微博“树洞”的正向作用予以肯定,对于其负面问题进行批评指正,通过功能吸纳、情感涵化、职责履行等方式重塑微博“树洞”传播格局三、实践之路:主流媒体融合微博“树洞”的着力点(一)功能吸纳:开发“树洞”空间表现人文温暖媒体作为社会的解压阀,理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微博平台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由主流媒体创造的“树洞”空间,这就是主流媒体对“树洞”功能的吸纳树洞”本身所伴有的自我实现、情感认同等功能,通过主流媒体强大的话语声量,使得更多的情感倾诉者找到其心之所依例如,凤凰网旗下栏目@在人间_Living的“树洞”板块“人间睡碎念”每天都会挑选一条用户后台的情感留言作为当日互动讨论话题;@新京报推出的“树洞Plus”以视频的形式讲述一个个情感故事,在#目睹家暴的孩子长大后怎么样了#这期视频中,通过镜头语言记录下那些目睹过家暴的孩子在“树洞”中吐露的心声。

      此外,还有一些媒体会在每年岁末推出一期“树洞”供用户总结上年迎接下年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主流媒体在开设“树洞”专栏后不久便停更,如@凤凰周刊曾在2015年推出“树洞”话题#凰金夜聊#,但该话题最终在2017年停止更新由此可见,很多主流媒体都有吸纳微博“树洞”功能的意识,但很可能面临驱动力不足带来的停更风险,成为流于形式的“僵尸板块”因此,主流媒体应成为微博用户的注意力意见领袖[3],像探照灯一样,将探照到的“树洞”功能吸纳到自身的传播体系当中,并通过一系列主流再造将其带入公众视野,让情感倾诉者体会到媒体的温暖与关怀二)情感涵化:设置讨论议题促使合意达成在主流媒体的微博“树洞”中,培养理论那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框架是有迹可循的例如,@四川观察推出的“观观晚间互动”和@中国新闻网的“夜猫子时间”栏目中,每天会发布一个话题供网友讨论,其中包括很多“生活美好”等充满正能量的话语暗示,通过主动设置议题的方式,与微博用户展开互动,引导用户吐露内心的负面情绪;@人民网曾报道老师化身“树洞先生”,成为学生的“解忧杂货铺”,隐喻“树洞”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意义从上述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窥见,在主流媒体的微博“树洞”中,总是以核心价值观、社会温暖瞬间等内容作为主基调,并在其长期渲染下建构起对用户情感上的涵化效果,进而达成社会共识。

      只有当微博“树洞”成为主流媒体涵化用户的符号,才能助力主流媒体成为像导航仪一样的极具影响力的“意见领袖”,通过各种正能量议题的设置和长期的情感涵化,改变用户的认知与认同,达成社会合意三)守正致远:承担把关重任重构传播秩序如前所述,技术赋权使得个体拥有话语权,但伴随话语权产生的还有各种泡沫化、低俗化的传播内容因此,主流媒体还应承担起把关者的责任,对微博“树洞”中的传播内容进行监管和指正,促进网络传播秩序的归位例如,一篇清华贫困生在“树洞”中发表的讲述自己求学不易经历的匿名自述刷屏网络,却遭到网友的质疑和人肉搜索,随后,人民日报、澎湃新闻等主流媒体都发表文章,赞美他这种印证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載物”校训的品格,以主流声音有力地回击了网络上对于其的质疑和负面评价,及时回应舆论,将谣言消弭于无形所以,在信息纷繁复杂且“纯度”较低的当下,主流媒体应引导用户正确使用网络媒体,培养用户理性思考的能力,共同成为建构和谐、稳定微博“树洞”的参与者和监督者[4],建构一个共享、共建、共治的情感空间,从海量的低质内容中重构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凝聚社会共识四)职责履行:照亮边缘角落彰显主流担当微博用户@走饭去世前的最后一条微博成了无数抑郁症患者抱团取暖的“树洞”,但如今,这个“树洞”却无法再被评论。

      2019年9月,澎湃美数课发布了《53027条留言背后,网络树洞里绝望着的自救与互助》这篇数据新闻作品,通过对@走饭的微博进行文本情感分析生成“情感乐章”并抓取其“树洞”中的用户评论进行文本分析,让人们看到这座“被海水围绕的孤岛”;2021年2月,@凤凰网“隐秘而伟大”栏目发布纪录片《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干预自杀?》,介绍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朱廷劭的自杀干预项目通过抓取@走饭微博“树洞”中表达痛苦、约死等自杀信号,拦截可能的轻生者但这一切都是基于潜在自杀者通过微博“树洞”等渠道发出求救信号,当微博“树洞”无法再进行评论,呼救信号的传递受阻,自杀干预也就不再灵通主流媒体作为社会的探照灯,有责任和义务向用户普及相关知识,通过文字、图片、视频、数据新闻等形式让用户看到并正视社会中隐秘的角落,担负起照亮社会边缘的重任,做新时代具备号召力的意见领袖此外,作为社会化媒体的各平台媒体也应关注到这些群体,与主流媒体相互配合,实行平台媒体实时监测,共同举起社会责任的大旗四、结语微博“树洞”因其匿名性使得情感倾诉者可以暂时脱离现实社会中的束缚,在这一情感空间中通过言语符号与微博用户进行互动,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