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中的“弥留”形象面面观.docx

3页
  • 卖家[上传人]:lil****ar
  • 文档编号:285222609
  • 上传时间:2022-04-2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6.04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摘要: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以“我的弥留之际”为题,展示出艾迪·本德伦所处的弥留之际,以及在其生前身后本德伦一家以送葬为主线索的各种遭遇但综观整部小说,处于弥留之际的“我”远非艾迪一人,甚至艾迪还算不上一位真正的弥留者,那么,真正的弥留者会是谁呢?作为丈夫的安斯,虽生犹死,属于“活死人”,而艾迪的儿女们,也殊途同归地成为“弥留”的陪葬者,但从福克纳作品的一贯的主题表现来看,衰退没落、自身文明枯竭的南方才是真正的弥留者 关键词:《我弥留之际》 福克纳 南方 作为美国南方文学标志性人物的威廉·福克纳,终其一生致力于反映并试图解决与“南方困境”相关的诸多问题小说《当我弥留之际》通过意识流等手法,展示了众多人物的内心独白,描述主要人物本德伦一家送葬路途中的种种经历,刻画了又一章南方文明衰亡史小说以“我的弥留之际”为主题,展示出艾迪·本德伦所处的弥留之际,以及生前身后本德伦一家的各种遭遇,但读完小说,不难发现,处于弥留之际的“我”远非艾迪一人,甚至艾迪还算不上一位真正的弥留者,那么,真正的弥留者会是谁呢? 一 绝望的女人:艾迪·本德伦 福克纳小说的一大特色,在于其在小说中对典型南方环境下的女性的深切关注和深入探讨。

      福克纳小说中的南方世界是被压迫与极端压抑的世界,而南方女性则处于被压迫的最底层,她们“被迫地”面对一个被各种压在她们头上的因素搞砸、搞乱的南方,因此,她们的生存状况最能清晰地反映南方众多的社会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她们是属于失去话语权的一个群体,在整部小说五十九节中,艾迪独白仅占一节,足以说明问题 然而,失去话语权的南方女性在福克纳小说中并非无足轻重从一定意义上说,艾迪·本德伦也应该是《我弥留之际》的真正的主人公,这也是福克纳较有代表性的真正主人公不出场或极少出场的模式艾迪的濒死、入殓、送葬以及最后的安葬,在整个过程中,艾迪似乎只是一个道具般的濒死者和死者,有时候只是一具慢慢发臭的尸体但是,正是这个灰暗的形象通过控制其他所有的人物控制了整部小说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围绕着她展开 艾迪是一个缺少爱的人婚前,艾迪是一位教师,她的学生主要来自经济落后的南方农村,孩子大多具有农业文明培育出的相对城市儿童更多的淳朴,但这些孩子让艾迪产生的感情却不是一位有爱心的女教师应该有的对学生的爱,她更多的是恨,这些恨来自于对自身生活的严重不满,来自她赖以自慰、作为保护自己的秘密武器的孤独感艾迪婚后不久,即坚持要家人在她死后将她葬在娘家的墓地。

      身为人妻人母,死后不求与其夫与其子葬在一起,偏要选择葬在娘家,这反映出艾迪对于她的整个婚姻以及家庭生活的极度失望 艾迪并非从一开始就对人生丧失了希望,她也曾努力试图寻找人生的意义,她嫁给了安斯,试图以此摆脱掉折磨她许久的令她深感疯狂的孤独感,但结果是她的孤独感由于身边躺着一个“死人”(安斯)而更加强烈为此她选择与人私通,私通对象是牧师惠特菲尔德,这应该是精挑细选的,因为在艾迪眼里,牧师是“上帝任命的工具”,与这种人私通,或许会拉近与上帝的距离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惠特菲尔德这一姓氏的意思是“寻找变化、进步;新机会和新挑战”或许艾迪真的要寻找能改变她眼里死气沉沉、毫无希望的生活,而且这种改变还与上帝有关所以,福克纳使用惠特菲尔德这一姓氏绝非随意而为,但从小说情节的发展来看,惠特菲尔德只不过是又一个懦夫,伪君子,这样一来,艾迪试图借助对上帝的信仰来改变生活的愿望最终还是落得一场空艾迪也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件神袍,最终变成了“罪恶的外衣”,徒然增加了她一直以来强烈感到的失意、孤独感和心灰绝望所以,她只能选择回头,在对她的名存实亡的丈夫安斯做了一些补偿(生于更多的孩子)以后,她能做的就只有处于“弥留之际”了。

      她不再相信还会有什么更多的救助,因此可以理解为什么她会拒绝死后被安葬在本德伦家的墓地——纽霍普,而纽霍普英文含义恰恰是“新希望”福克纳的这一安排可谓别有一番用意 艾迪的爱早已枯竭,她年轻时就已失去了人生的意义,艾迪三次谈到她父亲所说的关于人生的那些话,“活在世上的理由仅仅是为长久的安眠做准备”艾迪的弥留具有一个高层次的隐喻意义,那就是她的弥留象征着整个旧南方文明的弥留她的死也象征着旧南方文明不可挽回的衰亡艾迪以她的出身、丈夫、婚姻及家庭为标本清晰地剖析了旧南方文明没落的根由,在她眼里,南方与其说被谁打败了,或者说南方被真正地打败了,那是站不住脚的真正的事实是,南方从来没有被谁打败过,真正打败南方的是南方自己艾迪以自己的死,成就了自己没落的南方走投无路的象征地位弥留的艾迪,死去的艾迪,艰难的安葬之旅,腐烂发臭的尸体,完整清晰地象征着福克纳终生试图刻画的旧南方本德伦一家与其说给艾迪送葬,不如说是给旧南方送葬那具收殓在自己的儿子精心打造的棺木中的尸体,与其说是艾迪,不如说是旧南方更容易理解 因此,艾迪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弥留者,她其实是一位死者,一位映衬周围人“弥留”状态的死者 二 活着的死人:安斯·本德伦 福克纳小说中的人物绝非大善大恶之人,而是令人既怜悯又鄙视的“南方小人物”。

      福克纳对待他的小说《我弥留之际》中人物的态度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类人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可以说是具有丈夫和父亲双重身份的安斯·本德伦 一个丈夫,一个父亲,这本应该是南方的脊梁,支撑南方最可靠的力量,可正如《喧哗与骚动》中所表现出的一样,没落的南方没有父亲,因为“父亲”已死号称美国“父亲河”(“众河之父”)的密西西比河流经南方,福克纳又生长于南方的密西西比州典型的南方地域对于这一点的体会不可谓不深刻南方的“父亲”在内战中已经以战败的方式死去剩下化身为安斯的这位表面看起来懦弱、懒惰,自私的人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赏赐的是耶和华则足以表明他的生活态度,懦弱中过一天是一天对于本德伦家的儿女们来说,安斯很难称得上是一位父亲,至少不是一位称职的父亲即使作为一个人,安斯也“肯定是福克纳创造出来的人物当中最最可鄙的一个 就是这位父亲将他的儿女们最宝贵的东西一一弄走,连女儿用于堕胎的十元钱都连哄带骗地拿走了,全然不顾这有可能是女儿救命的钱,此时的安斯,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死人,地地道道的死人最后,靠着娶到了新的本德伦夫人,安斯彻底地出卖了自己其实,在艾迪的眼里,他早已是死人了:“他(安斯)(当时不知道他)已经死了”。

      于是,安斯·本德伦成为一个失位的男人,一个失位的不称职的丈夫和父亲他帮助作者最终使读者明白了,本德伦(Bundren)这个姓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累赘(burden)在他的妻子艾迪和邻人眼里,安斯虽生犹死在精神上,他是真正地处于“弥留之际” 三 本德伦的儿女们:弥留的陪葬者 本德伦夫妇有四子一女,其中第三子(朱厄尔)是艾迪婚外所生,亲生父亲是本地的一名神父对于这几个子女形象的理解可以首先从福克纳为他们命名的方式来看,因为“福克纳小说中的人物多数各有其名‘极少出现重名的情况,少数几个重名现象则是福克纳为达到特殊效果而采用的创作手法 作者长子卡什(Cash),名字让读者联想到了金钱,但卡什却十足是一个对金钱没有什么概念的人,小说一开场,他执着于制作一个尽善尽美的棺材,为每一个精妙的设计自豪不已,却丝毫不在意棺材本身与死亡有关的含义,或许他把对自己母亲的情感含蓄地注入制作棺材的过程中,但字里行间,读者却感到莫名的遗憾但是,就是这位表面上看似有些榆木疙瘩般的卡什,面对着送葬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遭遇和考验,最终成熟了,由一个可有可无的长子成为了家庭的主要支柱他是旧南方的掘墓人,同时也以其诚实、负重、坚忍而成为新南方的接班人。

      三子朱厄尔(Jewel),名字的原意是“珠宝”他并非艾迪·本德伦与安斯·本德伦所生育,而是艾迪与神父惠特菲尔德所生,原本该算作是艾迪无望地追求生活中尚可能存在的新生(new life)的希望的一种努力按照他同母异父的二哥达尔所言,朱厄尔是艾迪最疼爱的一个儿子朱厄尔对于身边的诸事大多持不满态度,但惟独喜爱养马,马给予他自由的向往他渴望独立,做事讲究原则马买回来后,安斯既为购马所花的钱心疼不已(虽然他一个子儿也没出,但想一下他对待自己女儿的那十块钱的态度),又为日后养马所要花费的不菲的费用而忧虑时,朱厄尔恶狠狠地扬言,如果他的马吃安斯的一粒谷,他会杀了它的 四子瓦德曼(Vardaman),其名中“Varda”在闪米特语里意思是“玫瑰”,原词也可以做用女性的名字在《我弥留之际》中,福克纳在这个词语后面加上了表示男性的“man”,用于小说中身为四子的男孩福克纳在其小说世界里创造了不少的“白痴”或“弱智”形象,但是,有趣的是,福克纳均赋予他们比较好听的名字《喧哗与骚动》中的班吉,源自Benjamin,意思为智者,Vardaman则与玫瑰相联系这或许表明福克纳认为在这样一个处于重大的社会转折中的南方,真正的忠实记录者大都是那些貌似“白痴”的人。

      莎士比亚在其悲剧《麦克白》中著名的独白,给了福克纳豁然开朗的启发:人生毫无意义,只是白痴讲的故事而已 四 南方:真正的弥留者 度过了痛苦的弥留之际,艾迪·本德伦死了而她的丈夫和儿女们则在连绵不断的降雨、冲垮桥梁的洪水的折磨下,实现死者的遗愿,最终葬掉了早已成为“包袱”并在棺材中逐渐发臭的艾迪众人人生最后的意义也已经不可避免地处于弥留之际这并非杞人忧天的过度悲观之语,而恰恰是安葬艾迪后,本德伦一家人精神的真实写照在这些处于“弥留之际”的人物背后,是福克纳眼中真正处于“弥留之际”的老南方 小说表面上的弥留者是为人妻母的艾迪·本德伦,但事实上,真正的弥留者却另有其人,而且不止一位,从浅层来看,作为丈夫和父亲的安斯·本德伦是不折不扣的弥留者,甚至可以干脆地说,也是一位真正的死者,但从深层来看,衰退没落的自身文明枯竭的南方是真正的弥留者正如艾迪的尸体所象征的,南方就是一具尸体,慢慢地腐烂,等待着被埋葬死之前,南方已无任何根基,物质上的匮乏,使得北方经济很轻易地得以入侵南方,并试图以北方工业发展的模式来重塑南方经济,但发展的结果最终并没有使得南方经济如北方经济一样繁荣,反而变成了北方的附庸这个附庸又将所有的失败转嫁到了它的众多的牺牲者当中:艾迪、安斯、朱厄尔,莫不如此。

      综观福克纳一生,以密西西比州的拉法叶县他的家乡为代表的美国南方,是其文学的文化及精神根基他的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在谈论南方,这是他穷其一生都无法完结的“南方情结”在这些作品中,福克纳有意识地编织着一个完整的有关南方生与死的故事:南方神话、神话破灭、失败、无能为力、挫折感、虚妄的梦幻、死亡,以及面对这样的人生所表现出的活下去的勇气和尊严等等说到底,福克纳的小说离不开他的家乡,离不开南方,所有的人物堆积在一起,构筑了牢固的福克纳的南方世界,只是福克纳眼中的南方已病入膏肓,真真正正地坠入了弥留之际 最后,如果简单地用一句话来解释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弥留者,那就是小说中所有的人物以及他们生存的南方全都处于弥留之际,小说通篇由不同的人物内心意识的独白构成,每一篇独白都以第一人称“我”来作为叙述者,而小说的题目又恰恰是“我”弥留之际,不难看出,福克纳的用意正是试图通过不同人物相同的第一人称来表达人人皆在弥留之际的观点,处于弥留之际的是他,是你,更是我唯一的例外,是因为试图毁掉棺木从而达到毁掉整个送葬历程的目的并最终在他人眼中成为疯子的达尔,他或许是真正的一个例外,福克纳式的刻意的必然的“发疯”的结局,得以不再会处于弥留的人是达尔。

      参考文献: [1] 福克纳,李文俊译:《我弥留之际》,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 [2] 克林斯·布鲁克斯:《威廉·福克纳浅介》,耶鲁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3] 朱振武、付慧:《福克纳小说的命名艺术》,《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