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皇室与“将门”通婚现象探析.doc
7页1北宋皇室与“将门”通婚现象探析内容提要:北宋时期,皇室与“将门”通婚的现象相当突出,即:一方面帝王、太子大都娶武将女为后妃,而另一方面武臣及子弟则多尚公主及宗室女这一现象最初出现,主要在于宋初统治集团对武将上层收买所致,以后则形成打压和拉拢相结合的武将政策中的一个内容由此也造就了一批长期与皇室联姻而又统军的著名将门北宋时期,普遍存在皇室与“将门”通婚的情况,或皇帝、太子娶将门女为后妃,或将家子尚公主及宗室女为妻这一独特的政治联姻绵延于北宋各个时期,形成一种突出的现象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而对此问题加以探讨,无疑将有助于深化宋代政治史的研究 一 在中国古代史上,专制帝王作为统治集团的最高代表,其婚姻往往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如汉高祖刘邦死,汉惠帝即位后,主宰朝政的吕太后便为其安排了一场政治婚姻,所谓:“宣平侯(张)敖尚帝姊鲁元公主,有女惠帝即位,吕太后欲为重亲,以公主女配帝为皇后 ”[1]刘秀称帝后,其女内黄公主出嫁功臣大将窦融长子窦穆,涅阳公主嫁窦融侄窦固[2];汉明帝娶功臣大将马援女为后,汉章帝娶窦融曾孙女[3]唐高 宗为晋王时,唐太宗为其娶并州大族王氏女为妻[4];唐高祖女丹阳公主、衡阳公主分别出嫁大将薛万彻和阿史那杜尔;唐太宗女南平公主、东阳公主、合蒲公主分别出嫁文官大臣王珪子王敬直、高士廉子高履行和房玄龄子房遗爱;唐高宗与武则天爱女太平公主先后所嫁武承嗣及武攸暨,则为当权派武氏家人[5]。
因此,班固即承认:“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 ”[6]但是,在宋代以前,总的说来皇室在与大族、高官通婚时,却并无明显倾2向于文臣或武将的现象秦汉时期,因文臣与武将之间原本便不存在鸿沟的情况,自不用说,即使在唐朝,考诸《两唐书》后妃、皇子、公主及有关传的资料,不难发现与皇室联姻者,文武臣僚皆有之 北宋建立后,最高统治者在处理皇室婚娅问题时,开始出现倾向与武臣结亲的独特现象在此,首先就北宋历朝皇帝娶将门女为皇后的例证列举如下:赵匡胤于后晋时娶军校贺景思女,但在入宋前贺氏已死,后被追为皇后后周显德五年,又娶彰德军节度使王饶女宋太祖登基后,王氏被册为皇后乾德初,王皇后死宋太祖再立前节度使、左卫上将军宋偓之女为皇后 宋太宗在后周时娶滁州刺史尹廷勋女,但早死再娶五代时强藩符彦卿女,符氏卒于宋太祖开宝时尹、符二氏后同被追为皇后宋太宗李皇后,为宋初枢密副使李处耘女[7] 宋真宗为太子时,宋太宗为其娶大将潘美女为妃端拱时,潘氏卒,后追为皇后再娶宣徽南院使郭守文女,宋真宗登基后为皇后,景德四年, “以疾崩”宋真宗刘皇后,则出身低贱,本人原为蜀中歌舞女但刘氏为皇后之后,便为自己营造出身将门之后的说法[8]。
宋仁宗郭皇后,为平卢军节度使郭崇孙女据记载:天圣初,故骁骑卫上将军张美曾孙女与郭氏同入宫,尚未亲政的宋仁宗属意张氏,但临朝主政的刘太后却立郭氏为后[9]以后, 宋仁宗废郭后,有意立富商陈氏女,却遭到群臣的反对[10]遂立故枢密使、大将曹彬孙女为后 宋英宗后高皇后,为宋太宗、真宗朝著名将帅高琼后裔、节度使高继勋孙女[11]宋神宗居太子位时,娶故宰相向敏中曾孙女即位后,立为皇后 宋哲宗孟皇后,为已故侍卫马军都虞候孟元孙女宋哲宗废孟后,立宫女出身3的刘氏为皇后 宋徽宗在端王府邸时,娶武臣女王氏为妃,其父官德州刺史及至即位,被册为皇后 宋钦宗朱皇后, “父伯材,武康军节度使钦宗在东宫,徽宗临轩备礼,册为皇太子妃,钦宗即位,立为皇后”[12] 由上可见,北宋九朝皇帝中除了宋真宗刘皇后、宋神宗向皇后及宋哲宗刘皇后三人,无武将家庭背景,其余十四位皇后皆为将家女,而宋真宗刘皇后和宋哲宗刘皇后又是在原皇后或死或废的情况下续立者 其次,北宋太子及皇子娶将门女的情况如下: 据有关史料可知,宋太祖有子二人,但生前未立太子兴元尹德芳妻室情况不详,武功郡王德昭 先娶武将陈思让之女(《宋史》卷二六一《陈思让传》),后再娶故相王溥女。
查《宋史》卷二四五、二四六《宗室传》,宋太宗诸子娶妃情况明确者有二人,即许王元僖,生前曾被视为皇位继承者, “上为娶隰州团练使李谦溥女为夫人”雍王元份,娶崇仪使李汉斌女宋真宗六子,除宋仁宗外, “皆蚤亡”宋仁宗三子、宋哲宗一子及宋钦宗在位期间一子,亦皆早亡未娶而宋英宗、宋神宗及宋徽宗诸子,其妻室情况则不详 由上可见,在已知北宋太子及皇子婚姻情况中,有两人娶武将女,有一人娶文官大臣女宋太宗所云:“朕尝语诸子,今姻偶皆将相大臣之家”[13]之语,大致更多的体现在与将帅的联姻上 最后,北宋时期武将家族迎娶公主及皇室女的情况相当普遍,在此依前后顺序列举如下: 宋太祖称帝后,大将高怀德以拥戴之功,被提拔为殿前副都点检宋太祖出面4将其妹燕国长公主嫁于高怀德[14]宋太祖有六女,除早亡三人外,其余皆出嫁武臣高门石守信位列宋太祖功臣大将之首,其子保吉娶宋太祖女延庆公主;功臣大将 王审琦长子承衍,尚宋太祖女昭庆公主宋初枢密使魏仁溥子咸信则娶宋太祖女永庆公主[15] 宋太宗七女,一人早亡,二人出家为尼,其余四女中郑国公主嫁故相王溥孙贻永,王贻永本人为武官,授安德军节度使,至枢密使;蔡国公主嫁 宋初枢密使、节度使吴廷祚子元扆,吴元扆后拜节镇[16];柴禹锡为宋太宗亲信,先后出任知枢密院事,授镇宁军节度使。
其子宗庆娶宋太宗女鲁国长公主,历地方长吏,终节钺[17]宋初宣徽北院使、枢密使李崇矩,其孙遵勖娶宋太宗女万寿公主,屡迁节钺值得一提的是, “太祖欲选尚公主,崇矩谦让不敢当,继昌(李崇矩之子)亦自言不愿崇矩亟为继昌聘妇,太祖闻之,颇不悦 ”[18]宋真宗一女,出家为尼宋仁宗诸女中除早亡外,兖国公主嫁外戚李用和子玮,李玮至建武军节度使;许国公主嫁吴越王曾孙、右领军卫大将军钱景臻;鲁国公主嫁曹彬后裔、左领军卫大将军曹诗;魏国公主则出嫁开州团练使郭献卿英宗四女,一早亡,其余徐国公主嫁宋初大将王审琦曾孙、左卫将军王师约[19];蜀国公主出嫁宋初大将王全斌后裔、侍卫马军副都指挥使王凯之孙诜,王诜官至留后[20];祁国长公主嫁张敦礼,授左卫将军、驸马都尉后拜宁远军节度使[21] 宋神宗十女中,早亡七人,其余者:唐国公主嫁故相韩琦子嘉彦;康国公主嫁王遇;徐国公主嫁故将潘美曾孙意宋哲宗四女,二早亡,其余陈国公主嫁石端礼;韩国公主嫁潘正夫由于资料记载不足,王遇、石端礼和潘正夫出身不详 宋徽宗三十四女,早亡十四人,其余可知婚嫁者九人其中三人嫁武将(宋邦 光、曹晟、曹湜),两人嫁外戚向氏子弟,两人嫁宰相曾公亮和蔡京之子,另外两女所嫁田丕、刘文彦情况不详[22]。
从文献记看,宋钦宗无女 5根据以上情况来看,北宋诸帝公主所嫁对象二十八人,其中明确为将门出身者十六人,明确为文官后裔者四人,外戚子弟三人,其余五人则出身不详显而易见,武臣之家占据绝大比例 二 北宋时期,之所以存在皇室与“将门”通婚的突出现象,既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因袭祖宗传统的原因,又是其特殊武将政策的产物 宋太祖在登基伊始,为了结束中唐五代以来武夫跋扈、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恢复专制皇权的统治秩序,遂实施了一系列“收兵权”的措施但赵匡胤没有像西汉初那样采取杀戮的办法,而是运用了“赎买”的手段,对武将上层进行了拉拢、收买,以争取他们的效力,并化解彼此的矛盾典型的例证便是所谓的“杯酒释兵权”宋太祖在罢免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将帅兵权之时,一方面给予这些功臣大将家族诸多经济上的优待,另一方面则宣布与其联姻,所谓“我且与尔曹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23]于是,皇室诸公主先后出嫁石守信等一批将门这种政治性的联姻,无疑增强了武将上层的支持,从而在动荡的开国时期加强了赵宋统治宋人对此安抚手段大加赞赏:“由是高、石、王、魏之族俱蒙选尚,寻各归镇几二十年,贵盛赫奕始终如一 ”[24]宋太宗登基后,将乃兄以上联姻手法沿袭下来,由此遂形成了赵宋祖宗之法的内容之一。
如果结合宋太宗时代对待武将的态度,还能发现这种联姻也成为当时武将政策的组成部分 以阴谋手段篡位的赵光义,对武将群体始终抱有极大的猜忌心,因此对将领采取了种种防范、压制甚至打击的措施,倡导“崇文抑武”之风但一味的打压,也存在很大的风险于是,宋太宗继续实施拉拢和收买上层武将的另一手段,给予其优厚的经济待遇,甚至放纵其战场上的失败这便构成了当时打压与拉拢相结合的武将政策如宋人 苏洵所云:“结以重恩,示以赤心,美田宅大饮,歌童舞女,以极6其口腹耳目之欲,而折之以威,此先王之所以御才将也 ”[25]而 张演更深刻地指出:“宋朝之待武臣也,厚其禄而薄其礼 ”[26]宋皇室与武将通婚乃成为这一 武将政策的构成部分事实上,在整个两宋时期,外戚之家只能获得武臣的待遇,也成为一种惯例典型的例证如:向经原任虞部员外郎,因时为 颍王的宋神宗娶其女为妃,便改为武职性的庄宅使宋神宗即位后,再迁光州团练使[27]如此以来,既笼络武将,给其联姻及优厚的待遇,允许其统领军队,又可防止外戚干预朝政据宋哲宗时朝臣范祖禹称:“自英宗以来,不用外戚管军……今陛下初听政,而开外戚管军之渐,示人以私,非所以为后法”云云,可知外戚在北宋长期统军[28]。
宋代史家李心传便指出:“祖宗盛时,率用外戚典兵马 ”[29]所谓:“尊以高爵,宠以厚禄,使之贵而无位,高而无民 ”“富之可也,贵之可也,然不可任以政事 ”[30] 从宋真宗以后,统治集团在政治上日益保守,祖宗之法往往成为施政的指南,以往的武将政策继续得到贯彻和放大而与将门联姻的做法也自然被沿袭下来,并且大致成为一种定制仅从皇帝立皇后,或太子娶妃的情况来看,惟有个性突出的宋神宗在藩邸时,娶了前宰相的后裔为妃,以后被册立为皇后宋真宗和宋哲宗的两位刘后,则都是在原皇后不存在的情况下续立者而宋仁宗看中富商陈氏女,却只能听从群臣安排大将曹彬孙女为后 三 在上述政治联姻下,北宋赵氏皇室收到了拉拢武将上层的效果,特别是得到了一些重要将帅家族的支持与此同时,还不断培育出长期参与统军的联姻将门,如石守信、王审琦、吴廷祚、曹彬、李处耘及高琼等等家族他们 长期把持高级将领之职,形成数世不衰的高门将家 赵匡胤时代,便已用王皇后胞弟继勋权侍卫步军司公事宋太宗期间,石守信长子保兴,长期在河北、陕西前线带兵石保吉升迁更为迅速,宋太宗朝已授节镇7宋真宗出巡河北和北上亲征时,石保吉承担率军护驾重任石保兴之子元孙则是宋仁宗朝的侍卫步军和殿前都虞候,继续充当陕西前线军事将领角色[31]。
王审琦 长子承衍,在宋太宗朝授彰国军节度使,为河北驻军重要将领;次子承衎先后出知澶、延、代、并、秦州及天雄军等, “皆兼兵马钤辖”[32]王承衍之孙克基,在宋仁宗朝仍为禁军将领[33]吴廷祚长子元辅曾任定州钤辖;次子元载,以武官身份先后守秦州及成都府等;吴元扆因有驸马背景,拜节镇后出知潞州, “遂分领泽、潞、晋、绛、慈、隰、威胜七州军戎事,委元扆专总之”[34]石、王及吴氏第三代后裔中,仍有不少人拥有中级武官头衔但最突出的还是曹彬、李处耘及高琼三家 曹彬为宋初著名大将,不仅多次指挥大规模军事行动,还两任枢密使,颇得宋太祖、太宗及真宗三朝的信赖死后又与已故宰相赵普同配享于宋太祖庙,可谓极武将之荣正因为曹彬的受宠,其子弟便在武途中获得显著发展仅曹彬死时,其亲族、门客及亲校就有十余人被授官据 李宗谔《曹武惠王彬行状》[35]记载:曹彬七子:璨、珝、玮、玹、玘、珣及琮,惟有玘为文官,其余六子皆为武臣曹彬诸子以璨、玮及琮在军中的地位最高,影响也最大 曹璨在宋太宗时代,曾长期在河北、陕西前线出任边将宋真宗朝,曹璨历侍卫马军副都指挥使、殿前都指挥使等三衙要职,授节钺, “在禁卫十余年”,为当时高级将领的代表。
史称:“璨起贵胄,以孝谨称,能自奋厉,以世其家 ”曹玮在宋真宗时代长期镇守西北前线,历知秦州兼泾原仪渭镇戎缘边安抚使、鄜延路副都部署以及环庆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