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动机简版课件.ppt
28页第三章 动 机,,第一节 动机的概述,一、动机的涵义及功能 二、动机的产生 三、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 四、动机的分类,一、动机的涵义及功能,(一)定义 动机(motivation)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二)功能 始动功能;导引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动机是活动的内在原因 (三)动机与个体活动的复杂关系 动机本身无法直接观察,通过个体活动进行推测 相同的个体活动可能出自不同的动机; 相同的动机可能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二、动机的产生,(一)动机的基础:需要 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动机的外部原因:诱因 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外部刺激,称为诱因(incentive) 正诱因:凡是引起个体趋近或接受并由之获得满足的刺激 负诱因:凡是引起个体躲避或逃离,并因避离而感满足者动机过程,需要(+诱因) 内驱力 心理紧张 动机 行为 需要满足 紧张减除 新的需要,,,,,,是不是只要有 需要,就 有动机?,三、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Q:动机越强,效果越好? 工作效率取决于两个因素: 动机本身的强度;任务难度,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主要观点:,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1)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3)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四、动机的分类,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 原发性动机继发性动机; 外源性动机内源性动机第二节 生理性动机,一、饥饿动机 二、性动机 三、母性动机 四、刺激寻求的动机,一、饥饿动机,(一)饥饿的生理机制 饥饿中枢 饱中枢:下丘脑底部抑制胰岛素分泌 饥中枢:下丘脑外侧刺激胰岛素分泌 (二)肥胖 肥胖的原因: 文化遗传因素: 只要有机会就吃 情绪因素:婴儿期; 咀嚼缓解肌肉紧张 外在诱因:食物诱因; 外在时间线索 (三)厌食的现象及原因 神经性厌食症 遗传 文化压力,二、性动机,(一)人类性动机的特征 (二)性驱力的生理机制 性激素的分泌 与性的需要为基础 由荷尔蒙的刺激引起 性激素不是产生性驱力的唯一基础 人的性驱力带有社会的性质 (三)同性恋,三、母性动机,(一)母性动机的生理基础 泌乳激素 (二)哈洛的母爱过程 (三)瓦顿的老鼠实验:动机强度比较,各种动机强度的比较,母性 渴 饥 性 好奇,种系的生存高于个体生存(生物学法则) 对于个体生存来讲,水比食物更迫切 性:性驱力在老鼠那里无性别差异 在没有受到障碍时,心理性需要对有机体的控制力没有生理性的强。
四、刺激寻求的动机,(一)刺激寻求:又叫感觉寻求,是对探险、操作、好奇和刺激的一种反射性需要 (二)唤醒理论 (三)感觉寻求量表 刺激寻求动机的强度,可以成为人格分类的一个标准 高刺激寻求者 VS 低刺激寻求者,唤醒理论(赫布和柏林),观点: 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水平,不太高,也不太低 唤醒理论三原理: 一是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 二是简化原理:重复进行刺激能使唤醒水平降低 三是个人经验对于偏好有影响生理性动机小结:,虽然觅食、性行为、母爱、感觉寻求这类行为是以生物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是人和其他动物共有的行为但对于人来说,身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这些行为并不完全由生理性动机所驱动,表现出相当程度的社会性第三节 社会性动机,社会性动机(social motives):又叫习得性动机和心理性动机,是以社会需要为基础的动机 一、交往动机 二、成就动机,一、交往动机,(一)概念 交往动机(即亲和动机),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亲近、交流、往来以获得他人的关心、理解、合作的动机 (二)影响因素 1、个体亲和动机的强度与幼年时期形成的依赖倾向有关,而依赖倾向又与母亲的抚育方式有关。
2、亲和动机的强度与个人所处的情境有关 个人在高恐惧的情境下,会产生较强的合群或亲近他人的动机 3、出生顺序与人的亲和动机的强度也有关 长子、长女、独生子女的亲和动机较强,在恐惧情境中更多地亲近他人二、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e),(一)定义:是指个人在从事某种重要的活动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代表人物:默里、麦克里兰、阿特金森 成就动机的测量:主题统觉测验(TAT) (二)成就动机与个人和社会发展 学业成绩;职业选择;社会经济发展 成就社会 (The achieving society) David C. McClelland ,1961,(三)成就动机的心理结构,Q:考试时或比赛时是否有过兴奋或紧张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方向彼此相对的心理因素构成: 一为希望成功的动机(hope for success); 另一为害怕失败的动机(fear for failure)成就动机的强度是由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积来决定的 公式:动机强度F(动机水平期望诱因) 动机水平是一个人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倾向 期望是某人对某一课题是否成功的主观概率。
诱因是成功时得到满足感 并提出:成就动机的强度(Ta)等于希望成功的动机(Ts)与避免失败的动机(Tf)的强度之差即:Ta=Ts- Tf,,其中Ts指希望成功的动机,它的强度取决于: 追求成功动机的水平(Ms); 成功的主观性概率(期望值)(Ps) 成功的诱因值(成功带来的满意程度)(Is): Is=1-Ps Ts=Ms PsIs= Ms Ps(1-Ps) Tf指避免失败的动机,它的强度也取决于: 避免失败的动机水平(Mf) 失败的主观性概率(Pf) 避免失败的诱因值(失败所带来的不满意程度)的强度(If): If =1-Pf Ps=1-Pf; Tf=MfPf(If)=Mf(1-Ps) (Ps) 由后面的两个公式得出: TaMs Ps(1-Ps) - Mf(1-Ps) (Ps) ( Ms- Mf)Ps(1-Ps),成就动机的结构影响人们选择不同难度的任务:,求成型的人喜欢选择有50%把握、有一定风险的工作; 避败型的人倾向于回避有50%把握的工作 高成就动机者的特征: (1)喜欢选择难度较大、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且会全力以赴地获取成功; (2)目标明确,并对之抱有成功的期望; (3)精力充沛,探新求异,具有开拓精神; (4)选择有能力的人作为工作的同僚,而不是选择亲近的人。
成就动机低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任务较少的任务或职业四)成就动机与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指个体因一系列失败经验而造成的无能为力的绝望心境塞里格曼) 习得性无助感产生后有三方面的表现: 动机降低:积极反应的要求降低,消极被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认知出现障碍:感到自己没用、形成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心理定势,在进行学习时表现出困难,本应学会的东西也难以学会,即使稍稍努力就能成功的机会摆在面前也不敢或不想去尝试 情绪失调:最初烦躁,后来变得冷淡、悲观、颓废,陷入抑郁状态要战胜习得性无助感,请注意:,首先,不要放弃希望,有希望才能够不感到无助 其次,可以通过训练,战胜无助感和抑郁如野外生存训练,拓展训练等 第三,学会正确而积极的归因 解释风格:乐观的解释方式 VS 悲观的解释方式 (1)乐观主义者面对失败做外部的(不是自己的错)、非持续性的(只是暂时的挫折)以及特定的(只是这一特殊情境中的问题)的归因,久而久之便越来越乐观、积极和向上 (2)悲观主义者面对失败做内部的(他们自己的错)、持续性的(会延续很长时间)以及总体性的(会波及他们所做的一切)的归因,长此以往便会陷入抑郁、悲观和绝望。
由习得乐观走向积极心理学,Seligman & positive psychology 积极心理学现已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而广受关注,而其倡导者和推动者即是Seligman(1998)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好品质的一门学科(Sheldon & King,2001)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1)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和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2)乐观主义(optimism);(3)福乐体验(flow);(4)希望(hope);(5)自我效能感(sense of self-efficacy);(6)生活满意度( life satisfaction)和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n);(7)成功智力(successful intelligence) 积极心理学导论( 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2001) 积极心理学手册(Snyder & Lopez,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