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比例尺和地PPT课件.ppt

31页
  • 卖家[上传人]:大米
  • 文档编号:592737808
  • 上传时间:2024-09-22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4.19MB
  • / 3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地地 图图 一、地图的三要素一、地图的三要素1、比例尺、比例尺((1)概念:指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概念:指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2)公式:)公式:((3)形式:)形式:①① 数字式:数字式:1︰︰1000 000 或或 1 /1000 000 (图上(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千米)千米)②② 文字式:一百万分之一文字式:一百万分之一③③ 直线式:直线式:注意:注意: 比例尺本身无单位,但计算时要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单位需先换算统一比例尺本身无单位,但计算时要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单位需先换算统一图上距离往往需要在地图上量取图上距离往往需要在地图上量取 练习练习1 1:若图中:若图中A A、、B B两点的图上距离为,两点的图上距离为,则该图的比例尺为则该图的比例尺为 1 1::5000000050000000AB170°180°170°50°60° ((4)比例尺的大小比较)比例尺的大小比较(比值大小)(比值大小)((5)比例尺大小与所表示的实地范围和内容详略的关系)比例尺大小与所表示的实地范围和内容详略的关系 ①① 图幅大小相同时图幅大小相同时 ⅰ ⅰ 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分母小)(分母小) ⅱ ⅱ 比例尺越小,地图上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比例尺越小,地图上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分母大)(分母大) ⅲ ⅲ 大范围地图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小范围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大范围地图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小范围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 ②② 实地范围相同时实地范围相同时 ⅰ ⅰ 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内容越详细 ⅱ ⅱ 比例尺越小,图幅面积越小,内容越粗略比例尺越小,图幅面积越小,内容越粗略 26°26°25°25°3°3°4°4°A A11°26′11°26′C C11°25′11°25′25°30′25°30′25°29′25°29′25°25°20°20°0°0°5°5°D D练习练习2 2、、下列四幅图幅相同的地图中,比例尺最大的一幅是:下列四幅图幅相同的地图中,比例尺最大的一幅是:10°10°5°5°10°10°B B15°15°C ((6)比例尺的缩放)比例尺的缩放 比例尺的缩小或放大是距离的缩放,并非是面积的缩放比例尺的缩小或放大是距离的缩放,并非是面积的缩放。

      比例尺缩放的计算比例尺缩放的计算 ①① 将原比例尺放大将原比例尺放大到到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 × n ②② 将原比例尺放大(了)将原比例尺放大(了)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 × ((n++1)) ③③ 将原比例尺缩小将原比例尺缩小到到1/n倍,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倍,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 × 1/n ④④ 将原比例尺缩小(了)将原比例尺缩小(了)1/n倍,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倍,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 ((1--1/n)) 比例尺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比例尺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①① 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 = 原图面积原图面积×放大到的倍数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之平方 ②② 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 = 原图面积原图面积×缩小到的倍数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之平方 地图比例尺的判读:地图比例尺的判读: ① ① 地图上标出了比例尺,直接在地图上判读地图上标出了比例尺,直接在地图上判读 ② ② 地图上无比例尺,但有经纬网,则依据地图上无比例尺,但有经纬网,则依据““经纬线长度经纬线长度””计算。

      计算 ③ ③ 地图上无比例尺,但图中所绘区域的地理事物具有一定的数字特征,地图上无比例尺,但图中所绘区域的地理事物具有一定的数字特征,暗示了比例尺暗示了比例尺 练习练习3 3:一张:一张1 1::12 000 00012 000 000的地图的地图若将该图比例尺若将该图比例尺放大到放大到原原图的图的4 4倍,放大后的地图比例尺是倍,放大后的地图比例尺是 A A、、1 1::3 000 000 3 000 000 B B、图上、图上1 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厘米代表实地距离400400千米千米 C C、、1 1::48 000 00048 000 000 D D、、1 1::9 000 0009 000 000A A 2、地图上的方向、地图上的方向((1)指向标法)指向标法((2)经纬网法)经纬网法((3)一般指向法)一般指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图例和注记、图例和注记((1)图例: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图例: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2)注记:)注记: 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在不同的地图上,图例和注记往往不同。

      读地图时,必须先熟悉图例和注记,然后在不同的地图上,图例和注记往往不同读地图时,必须先熟悉图例和注记,然后就可以在图上找寻所需要的地理信息了就可以在图上找寻所需要的地理信息了 二、等高线地形图二、等高线地形图1、地面高度、地面高度((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的线)等高线: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的线(不同的点投影到同一平面上,将海拔相同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不同的点投影到同一平面上,将海拔相同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100100100100100100100100200200200200200200150150150150150150150150100100100 ((2)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 ①①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 ②② 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3)等高线地形图上地形地貌)等高线地形图上地形地貌山顶山顶山山脊脊缓缓坡坡陡陡坡坡鞍部鞍部山谷山谷 ①① 山峰山峰四周海拔低四周海拔低中间海拔高中间海拔高②② 盆地、洼地盆地、洼地 ③③ 鞍部鞍部两个山峰之间海拔较低处两个山峰之间海拔较低处YXM100300300200200100400400E ENXE、、YE是山谷是山谷ME、、NE是山脊是山脊 ④④ 陡崖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合几条等高线重合⑤⑤ 山脊、山脊线山脊、山脊线300D③③②②①①200100山脊线又称分水线山脊线又称分水线凸低则高凸低则高 100C③③②②①①200300⑥⑥ 山谷、山谷线山谷、山谷线山谷线又称为集水线山谷线又称为集水线凸高则低凸高则低⑦⑦ 梯田梯田 ⑧⑧ 新月沙丘新月沙丘⑨⑨ 火山火山⑩⑩ 峡谷峡谷H H300300400400河流河流 3、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1))同线等高同线等高:同一幅等高线图上,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海拔相同同一幅等高线图上,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海拔相同2))同图等距同图等距:等高距全图一致:等高距全图一致 等高距是指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相对高度(两线海拔之差)等高距是指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相对高度(两线海拔之差)((3))等高线为闭合曲线等高线为闭合曲线(一般地图不能完全呈现)(一般地图不能完全呈现)((4))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 同一地点不能有两个高度;陡崖处例外,等高线会重合。

      同一地点不能有两个高度;陡崖处例外,等高线会重合 ((5))等高线的等高线的“密陡疏缓密陡疏缓” 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陡峻;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陡峻; 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缓和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缓和6))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 示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不连续的短线,示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不连续的短线,画在数值减小的一侧,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画在数值减小的一侧,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 100100200200300300400400500500600600700700凸坡凸坡凹坡凹坡凸坡:凸坡:高处疏,低处密高处疏,低处密凹坡:凹坡:高处密,低处疏高处密,低处疏100200300400500600700水平距离水平距离海拔海拔((m))((7)凹坡可通视,凸坡视线受阻)凹坡可通视,凸坡视线受阻 ((8))“凸高则低,凸低则高凸高则低,凸低则高”((10))“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大于大的,小于小的”((9))两条相邻的等高线的数值关系可以是一个等高距,也可以是同值两条相邻的等高线的数值关系可以是一个等高距,也可以是同值A ∈∈((200,,300))B ∈∈((400,,500)) 123454、分层设色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1---平原:海拔低于平原:海拔低于200M,等高线分布稀疏。

      等高线分布稀疏2---山地:海拔山地:海拔500M以上,区内高差大,等高线分布密集河谷呈以上,区内高差大,等高线分布密集河谷呈“V”型型    A、、500—1000M---低山低山 B、、1000—2000M---中山中山 C、、2000以上以上---高山高山4---丘陵:海拔丘陵:海拔500M以下以下200M以上,区内高差相对较小以上,区内高差相对较小3---高原:海拔高原:海拔500M以上,海拔高度相对较大,区内高差小,边缘等高线密集以上,海拔高度相对较大,区内高差小,边缘等高线密集5---盆地:中间低四周高,等高线闭合状盆地:中间低四周高,等高线闭合状 300100200100300200300100200100300200AACCDDBB下列哪些是山谷下列哪些是山谷 (( ))ADAD 下图中虚线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下列选项中,地形部位名称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下图中虚线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下列选项中,地形部位名称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A..①①山谷山谷②②山脊山脊③③鞍部鞍部④④山顶山顶 B..①①山谷山谷②②山谷山谷③③山顶山顶④④鞍部鞍部 C..①①山谷山谷②②山脊山脊③③山顶山顶④④鞍部鞍部 D..①①山脊山脊②②山脊山脊③③山顶山顶④④鞍部鞍部B B 左图中等高线左图中等高线a和等高线内和等高线内b的数值可能分别是(等高距为的数值可能分别是(等高距为200m)) A..100、、10 B..100、、500 C..500、、250 D..500、、350读右图,从山峰向下望,将不能看见的点是读右图,从山峰向下望,将不能看见的点是 ( ) A..A点   点    B..B点点 C..C点   点    D..D点点 AC 读下图为我国某省的地形等高线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题。

      读下图为我国某省的地形等高线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题该省自东往西排列的地形依次是(   )该省自东往西排列的地形依次是(   )    A A.山地、丘陵、平原、湿地.山地、丘陵、平原、湿地     B B.湿地、山地、丘陵、平原.湿地、山地、丘陵、平原    C C.山地、湿地、丘陵、平原.山地、湿地、丘陵、平原     D D.丘陵、山地、平原、湿地.丘陵、山地、平原、湿地A 已知已知a>b,回答第,回答第1-3题:题:1、有关、有关M、、N两处地形的正确叙述是(两处地形的正确叙述是( )) ①①M为山坡上的洼地为山坡上的洼地 ②②N为山坡上的洼地为山坡上的洼地 ③③M为山坡上的小丘为山坡上的小丘 ④④N为山坡上的小丘为山坡上的小丘 A、、①②①②    B、、①③①③   C、、②③②③   D、、②④②④2、若、若b海拔高度为海拔高度为200m,,a海拔高度为海拔高度为300m,则,则M、、N处的海拔高度为处的海拔高度为 ①①200

      两地都在某一条等高线上,则两地相对高度就是两地海拔高度之差 H相相 = H高高 -- H低低((M、、E相对高度为相对高度为200米)米)((2)一地在等高线上,一地不在等高线上,求出不在等高线上的地方的海拔)一地在等高线上,一地不在等高线上,求出不在等高线上的地方的海拔取值范围,然后与另一点的海拔相减结果为一取值范围)取值范围,然后与另一点的海拔相减结果为一取值范围)M海拔为海拔为500米,米,F海拔海拔∈∈((300,,400) M、、F相对高度相对高度∈∈((100,,200)) ((3)两地都不在等高线上,此时两地的海拔都为某取值范围两地都不在等高线上,此时两地的海拔都为某取值范围 假设等高距为假设等高距为d,两地之间有,两地之间有n条等高线,则两地相对高度条等高线,则两地相对高度H为为 ((n--1))d << H << ((n++1))d HA ∈ ∈((600,,700););HF∈∈((300,,400););2、两地间的气温差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计算 已知某地的气温和两地的相对高度,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海拔每升高已知某地的气温和两地的相对高度,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气温下降0.6℃℃),计算出两地的气温差:),计算出两地的气温差: ((3 -- 1))×100 <︱<︱HA --HF ︱︱ << ((3 ++ 1))×100 T差差 = 0.6 H相相 3、计算陡崖的高度、计算陡崖的高度 假设等高距为假设等高距为d,陡崖处相交的等高线条数为,陡崖处相交的等高线条数为n,,这这n条等高线的最低值为条等高线的最低值为a,最高值为,最高值为b。

      ((1)陡崖底的(海拔)高度)陡崖底的(海拔)高度:(:(a--d)<)< H底底 ≤ aC∈∈((200,,300 】】 ((2)陡崖顶的(海拔)高度)陡崖顶的(海拔)高度:: b ≤ H顶顶 << ((b++d))B∈∈【【500,,600 )) ((3)陡崖的相对高度高度)陡崖的相对高度高度H:: ((n -- 1))d ≤ H << (( n ++ 1 ))dB、、C间陡崖相对高度间陡崖相对高度H::((3 -- 1))×100 ≤ H << (( 3 ++ 1 )) ×100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