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动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以q市h区为例.doc
5页互动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以Q市H区为例国虹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讲师[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是当前农民工的主力军,他们对自身定位矛盾,文化生 活匮乏,有着较强的文化教育需求却不能转化为实际行动本文运用符号互动论 作为分析工具,提岀应构建沟通和互动的平台来克服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心理问 题,通过文化符号和文化过程建立连接不同阶层群体的良性流动机制[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互动文化心理本文隶属山东科技大学“春蕾计划”指导性计划项目“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 程的文化教育需求研究”(2008BZC086 )作者简介:国虹(1981-),女,山东青岛人,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讲 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社会学新生代农民工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第二代农民工,是当前我国农 民工群体的主力军笔者查阅相关研究发现当前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视角还主 要集中在宏观结构方面,强调社会结构对个体农民工的影响在改革的初期,这 种关注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然而社会结构最终是由个体的行为所构成,仅仅 关注宏观容易忽视社会个体的价值,尤其是当我们的改革已经向纵深层次发展, 需要细化方案,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关注社会中的个体需求。
符号互动论作为解释 微观问题的有效工具或可给我们启示一、互动论与假设20世纪初美国和欧洲社会理论家开始转向分析微观领域,他们研究人际互动的过程,研究社会结构中人的意义,符号互动论在这股思潮中萌生早期的符 号互动理论家围绕着“自我”这个核心概念来解释社会,“自我”并非与生俱有,它 是通过具有社会性意义的“符号”为媒介在与其他人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米德对 于“自我”的理解具有奠基性作用,他把“自我”(self)看成是哇我” (I )和滨我” (me )相互作用的产物与米德同时代的库利以镜中我来诠释“自我啲概念库利认识到咱我”以群体为背景,在互动中产生,他认为从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 映照着对方% [1]20世纪中叶,互动理论家用认同来解释自我自我被看作是一 系列对特定场景作出反应的认同斯特赖克认为人的行为与对其的标定有因果关 系,人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是最重要的标定他把认同看作自我的一部分,是个 体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与所占据位置相联的自我标定的内在化认同是连接个体 与社会结构的关键纽带[2]符号互动论较好地解释了在交往中引起主体活动的 主观反应然而符号互动论也受到诸多批评,认为它过分强调自我意识与主观因 素,忽视了社会结构对人们之间互动的影响,过分注重微观,而忽视宏观社会结 构等等。
传统的符号互动论的确有这样的缺陷与不足,符号互动理论家也在不断 完善该理论特纳提岀了“结构角色理论”,认为角色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结构的关 键概念,互动是角色领会和角色扮演过程的连接点他们既解释了人们如何理解 自身情境,也说明了社会结构的形成与变化当然这种借鉴不是亦步亦趋,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否则只能把后发优势变为 后发劣势本文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提出如下研究假设和理论方法:第一,人的行为不是简单内在或外在因素的结果本文对人的行动解释既不 同于结构主义重外在因素,也不同于理性选择主义把行为看成是内在因素的简单 结果,而是吸收传统符号互动论对行为内在心理的分析成果,同时借鉴角色、认 同理论,把社会结构分析融入其中第二,通过研究文化符号和过程如何把人们纳入竞争与自我延续的等级体系 来解释社会分层在代际之间维持、再生产以及抵抗和有意识地识别第三,通过深入阐述行动来克服符号互动论过分强调微观的缺陷,尽可能地 综合宏观与微观,而不是割裂为相互排斥的解释形式二、研究设计与分析Q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下设7区5市,其中H区是经国务 院批准的我国最早的十四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它以外向型经济为主, 外来务工人员较为集中,涉及行业较丰富,因而笔者选取H区作为研究样本。
由于本文的研究假设偏重微观层次,因而采用非结构式访谈与非参与观察相结合 的方法为主,同时结合对400余名新生代农民工的抽样数据分析[4],弥补代表 性不足的缺陷通过调查,笔者整理了 Q市H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教育需求的 特点,为了充分体现访谈和调查的真实性,笔者将还原部分被调查者的真实话语一)新生代农民工对自身定位存在矛盾二重性新生代农民工从家乡来到城市打工面临着众多调试与适应,这些调试与适应是以对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与认同为前提的心理是行为的向导,新生代农民工 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与认同直接影响着他们在城市中的行为表现,甚至影响着他们[观的形成根据本课题组的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在新生代农民工中,52.24%的人认为自 己的身份说不清;42.32%的选择了工人的身份来回避明确的城市人还是农民的两 难选择;只有不到6%的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身份作出明确选择,认为自己是农 村人的占4.73% ,认为自己是城市人的占0.71%o在与新生代农民工交谈中,我们发现他们对自身定位确实比较模糊小王(某美容院足疗师,男,23岁):我的工作经常和城里人接触,一边 给顾客做足疗一边聊天我性格内向,刚开始有些自卑,不过慢慢的就好了,有 自信了。
我还向顾客介绍很多养生知识,我跟好多顾客处的挺好其实城里人也 不是那么高不可攀,大家只是做的工作不同罢了,都是为了赚钱嘛!不过,我们 生在农村,他们生在城市,还是不一样的!小田(某建筑工地工人,男,28岁):在我们工地上我算年龄小的了,好 多工友都是我叔辈那么大年纪干这个太累、太脏,一般(同龄农村)人不愿意 干,我也是为了学点技术他们[5]还是为了多挣点钱以后回农村我可不这么 想回老家见到亲戚朋友,感觉他们太落伍,乡里乡亲的都把我当成城里人,这 种感觉挺好的但是一回到城市又觉得自己还是个乡下人从他们的谈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向往城市,实现身份转变的愿望一般 地说,生物遗传可以影响下一代,而社会遗传不会直接传递给下一代但是如果 人为地强化某种社会遗传的意义,就可以使社会遗传带上某种自然遗传的属性, 从而整个社会阶层就会处于顽固的稳定状态,积累隐性的社会矛盾关于农民与 非农民的划分是中国传统二元社会结构的产物,农民工这个称谓也是社会遗传的 产物新生代农民工生于农民父母,这是他们的生物遗传,在中国二元传统社会 结构的作用下,生物遗传被固化为社会遗传,即他们仍旧不能摆脱农民的社会身 份,因而被冠之为“新生代农民工”这个特殊意义的名字。
当然这并不是完全否认社会遗传的作用,社会遗传仍以间接的方式延续着 老一代农民工生于农村,长于农村,遗传着农村的社会遗传也不足为奇但是新 生代农民工生于农民或农民工,从小更多地接触的是城市生活就社会遗传而言, 他们更多的遗传着城市因素,但是传统社会身份的固化与滞留阻碍了他们的身份 转变与心理认同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匮乏与畸形现象并存文化作为一种符号传递着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状态新生代农民工已经由生 存理性转变到社会理性,物质已经不再是他们唯一的需求,他们的文化精神需求 同样迫切根据我们回收的问卷,新生代农民工休闲娱乐方式排在前十位的依次 是:睡觉(59」% )、听广播(56.5% )、听歌(47.04% )、逛街(36.88% )、 玩扑克或麻将(32.15% )、看书(29.08% )、上网( 26.24% )、看电影(24.11% )、 看电视(13.24% )、去 KTV ( 4.25%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娱乐资源匮乏,文化娱 乐生活单调,主要停留在睡觉、听广播等较为原始、低级的娱乐方式上即使有 的农民工开始接触网络等较新潮、高级的手段,他们也大多把网络理解为单纯得 用来打发无聊时间的工具(聊天、看电影等),而没有有意识地利用网络在信息 传递、文化提升、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健康、文明的文化娱乐方式不仅 可以放松身心,还会进而影响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新生代农民工相对沉寂单调的文化生活也致使他们在价值观上也呈现岀保守、落后的特征三)新生代农民工有较强的教育需求,但是把潜在的需求转化成现实行动的却寥寥无几O教育是提高整个社会人力资源质量的主要途径知识经济要求从业人员不断学习,对于本身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新生代农民工更是如此根据我们的问 卷调查,新生代农民工的进修欲望情况如表1所示表1所显示的数据说明大多 数新生代农民工都有进修的要求,但是真正付诸行动或者打算付诸行动的却并不 多与小赵的谈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们的心理与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