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投掷铅球技术教学授课教案.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467270226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1.5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投掷铅球技术上课时间2012 年4 月 8日 (星期 4 )上课地点民主乡中学操场课 次第一次班级初中三年级二班人数48任课教师唐 振 钦课 题投 掷 铅 球 技 术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教会学生投掷铅球的方法,提高投掷铅秋的技能2、培养学生在投掷过程中自我保护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建立正确投掷铅球完整技术概念2、学习、掌握投掷铅球的最后用力技术,发展投掷专项的身体素质3、提高投掷铅球的最后用力技术,发展投掷专项的爆发力素质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体育锻炼,养成锻炼习惯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 建立正确投掷铅球完整技术概念2、 学习、掌握投掷铅球的最后用力技术,发展投掷专项的身体素质 3、 提高投掷铅球的最后用力技术,发展投掷专项的爆发力素质教 具皮尺、铅球、实心球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 学 内 容 及 组 织 教 法一、开始部分 3~5分钟(一)、体育委员整队集合,报告上课人数,(要求学生做到快、静、齐)(二)、师生问好三)、宣布本次课教学内容、任务与要求四)、安排病(例)假二、准备部分 5~8分钟 (一)、、慢跑200米;(二)、专项准备活动。

      1、压肩 4 × 8拍 2、侧转肩 4 × 8拍 3、压腿 4 × 8拍 4、左右摆腿 4 × 8拍 5、双人压肩、顶肩 各10次 (三)、投掷铅球的专门练习: 1、原地向下推球模仿练习 10~15次 2、原地向上推球模仿练习 10~15次 3、原地正面推球(实心球)练习 10~15次 4 练习与组织教法:按教师口令统一进行练习,先模仿后推球练习,汪意安全 四、基本部分: 15~22分钟(一)、建立正确的投掷铅球完整技术概念1、背向滑步投掷铅球技术讲解:并做示范(边讲边做)让学生跟我一起做2、背向滑步投掷铅球的完整动作示范;教师进行背向滑步投掷铅球的完整技术动作示范2至3 次3、学生集体练习3至5次4、纠正个别同学在滑步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滑步不道位、滑步滑不走、等5、分组练习2至3次(二)、学习投掷铅球的最后用力动作技术(以右手投掷为例)1、讲解:(右手投掷为例)球应放置在右颈部锁骨窝处的颈部侧方,右臂屈肘掌心向45度投掷方向,持球臂与身体躯干的夹角约成90度角并使双肩的连线(肩轴)同肘关节位置处于同一直线上。

      教学内容与组织教法2、练习:学生二列横队间距1米,每人持球练习数次,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动作 3、学习正面推球的手臂动作练习: (1)用力将球向地下推,练习手指拨球和手腕用力 5~10次(2)正对投掷方向双脚平行站立,持球于锁骨窝处向45度方向推掷实心球 10~20次(3)练习方法同2),采用较轻规格(男生4Kg、女生3Kg)铅球完成上述练习 5至10次4、教师巡回观察、调节控制学生进行练习,根据学生掌握技术的进展情况,适时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技术要点提示,指出错误动作与不足,提出改进方法和措施,使学生尽快地、正确地掌握动作技术 (三)、投掷铅球的最后用力完整技术动作练习1、最后用力的力学原理示范:教师做投掷铅球的最后用力完整技术动作示范1至2次 2、练习形式与组织方法:学生一列横队,间距2米,向同一方向练习投掷,练习使用的铅球由3公斤向4公斤规格逐渐过渡每人5至10次,重复练习3、教师巡回观察、调节控制学生进行练习,根据学生掌握技术的进展情况,适时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技术要点提示,指出错误动作与不足,提出改进方法和措施,使学生尽快地、正确地掌握动作技术 (四)、动作技术练习提示;1、强调超越器械的动作要点与要求。

      2、正确的双脚站位及持球的方法保持正确的用力顺序,尽可能增大动幅度和加快动作速度推球前的预备姿势要做好,重心必须压在弯曲的右腿上,蹬腿转体向前推球3、初学者一般力量较差,用轻器材练习容易掌握技术,课堂上适当做些身体训练(五)、练束部分: 5分钟 (一)放松活动:1、放松跑 60~lOO米 2、放松操 韵律操2~3节或体育舞蹈二)小结本课: 本课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与课堂组织纪律情况 (三)布置作业: l、参阅通用教材推铅球一章有关投掷铅球最后用力的理论知识 2、利用早操和课余时间复习本次课所学内容与练习 (四)通报第二次课教学内容、任务与要求,布置有关事项五)归还器材师生道别教 师课 后小 结提 纲一、本次课教学内容、任务完成质量分析二、教学方法的应用是否合理,练习手段的设计与应用是否科学三、教学过程的组织与调节控制是否合理、有效四、学生练习的生理负荷、运动强度及练习密度是否科学、合理五、本次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下次课改进方法与措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