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临骏:反安慰剂连锁效应.doc
4页这种因为心理因素导致身体恶化甚至死亡的现象,有另外一个名称:反安慰剂效应由于医学伦理的限制,反安慰剂效应没法像安慰剂效应那样被广泛实验,但它也是真实存在的鬼压身”1970 年代末到 1980 年代初,由于战乱或者饥荒,大量东南亚人移民到了美洲大陆,开始新的生活然而,这些新移民来到新大陆,刚刚开始憧憬美好的新生活,很快就被一种极其诡异的死亡阴影笼罩从 1981 年开始,全美各地来自老挝和越南的苗人接二连三地死于睡梦中死状恐怖死者平均年龄 33 岁,均为健壮无病的男子,且逐年增多,到 1981 年达到顶峰这一年,这样莫名其妙死亡的青年男子的总数,甚至超过了全美同年龄段的其他男子排名前五位的死亡原因所致死亡数的总和根据美国疾控中心的统计,到 1988 年为止,这样神秘死亡的苗人男子数达到了 117 名,其中只有一位平时有心脏病,其余均为壮年男子死亡通常发生在睡眠 3 到 4 小时的时候据目击者描述,死者均为突然开始呛咳,大口呼吸,张嘴喉头发出奇怪的声音,尖叫,表情痛苦万状,然后突然坍塌,很快就停止呼吸而死亡情状非常类似于南亚广为流传的鬼压身传说中,半夜会有女鬼专找壮年男子,附到身上,压迫致死。
消息传开,全美各地的苗人均惊恐万分很多男子开始穿女性衣服睡觉,因为传说这样可以误导女鬼,从而逃脱死亡恐惧这样的死亡接二连三,而且发生在全美各地,死者均无相关性唯一的共同处是:全部都是苗人,都是新移民,来自东南亚,平均来美 17 个月这很快就吸引了医学界和法医界的注意然而,解剖的结果让人失望,没有找到明确的死亡原因死者均没有心脏疾病,推测是死于心室纤颤医生们百思不得其解,无奈之下,给这种奇怪的突然死亡取了一个容易理解的名字:突然意外夜间死亡综合征看到这个名字,你也能理解了:跟没命名一样,对死因的解释毫无帮助那究竟是什么杀了这些苗人呢?难道真的是鬼压身了?为何只出现在新移民的东南亚苗人身上呢?而且是壮年男子? 而且大批量死亡发生于来美后短短数年间,到 1985 年就慢慢减少了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呢?很遗憾,这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定论没有人能告诉你到底确切的原因是什么反安慰剂效应直到 25 年后,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教授 Shelley Adler 在研究了长达十几年的苗人的突然意外夜间死亡综合征后,编纂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就叫《睡眠瘫痪:恶梦,反安慰剂效应,意识和身体的关联》 她在书中得出惊人的结论:某种程度上,苗人死于他们对神灵的信仰,尽管真正的医学死亡原因可能来源于东南亚男子可能携带的某种遗传性心律不齐。
恶梦几乎人人做过,无论哪种文化恶梦经历者通常处在一种自以为清醒的状态,能感受周围事物,但无法动弹而且很多人会感觉胸闷,呼吸困难,惊恐,却一动不能动,称为睡眠瘫痪这个现象医学上早有解释我们的睡眠是在快速动眼睡眠和慢速动眼睡眠交替进行的某些人在睡梦中会经历不按正常顺序出现的混乱的快速动眼睡眠而快速动眼睡眠阶段的特点就是我们的脑电波异常活跃,与清醒状态一样,但全身肌肉处在完全失活状态,无法动弹正常人在快速动眼睡眠时是完全睡熟的状态而睡眠瘫痪的人却可以有部分意识清醒,但全身无法动弹经历睡眠瘫痪的人,常常清楚地感觉有恶鬼或者异灵出现在身旁,甚至感觉到实体的存在,于是出现了所谓的“鬼压身”现象然而,睡眠瘫痪通常不会导致死亡,但奇怪的是,苗人却一个一个先后死于睡梦中Adler 孜孜不倦的探索这个谜几十年来,她采访各地苗人,收集了很多一手资料她发现,来自东南亚的苗人是一群信仰深重的人群他们对神灵虔诚信仰,每天必须祭拜祖先或者神灵他们相信,如果有一天不祭拜祖先,神灵就会发怒,不再保护他们失去了神灵的庇护,恶灵就会现身而 1980 年代的新移民至美国大陆的苗人正是那一群无法规律按时崇拜神灵的人1970 年代,越战之后,大量的老挝越南苗人为了躲避迫害纷纷移民到新大陆。
而东南亚移民的大量涌入,让美国政府很伤脑筋为了不让这些新移民过于积聚在某些特定区域,美国政府采取限制措施要求他们分散在全美各地这些移民分散在坐落于不同州的 53 个城市新的生活环境,新的语言,导致这些苗人中失业率极高,生活异常艰辛显而易见,肚子饿着的情况下,苗人们是无法保证每天按时祭拜祖先,崇拜神灵的而散居,又导致不能获得社群的互相安慰而强大的巫蛊让他们相信,不祭拜祖先,恶灵会找上门来一旦出现了恶梦降临,传统的能消灾解难的招魂师巫觋在新大陆又不可得,于是他们就认为自己失去了神灵庇护加上某种隐藏在东南亚男人身上特有的先天心脏缺陷,在睡眠瘫痪的惊恐状态下,心室出现衰竭,于是突然死亡出现了这种死亡多发生在刚刚来美后的数年间等到他们渐渐适应了环境,又开始每日祭拜祖先了,这种不良的心理就不再普遍,于是死亡率也就很快下降了这种因为心理因素导致的身体变化,我们已经知道了,我在前面文章也写过了,叫做安慰剂效应但是,这种因为心理因素导致身体恶化,甚至死亡的现象,有另外一个名称:反安慰剂效应(nocebo effect) 有时会非常强安慰剂效应,常常表现为通过安慰剂等心理暗示,导致患者疾病缓解而反安慰剂效应正相反,结果是导致病情恶化或者出现不良后果。
显而易见,因为医学伦理的限制,反安慰剂效应没法像安慰剂效应那样被广泛实验,仔细研究,但它也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有时候会非常强大2005 年,瑞典的医生做了一个实验研究病人手术后疼痛结果发现,如果病人非常焦虑,则需要比心态平和的人更大剂量的止痛药达到同样的止痛效果也就是说,焦虑起到了反安慰剂效应的作用,使得病人疼痛阀值降低了2006 年,英国英王学院做了一个实验,研究所谓对各种电磁波敏感的人群是否真的能感知电磁波他们找来 60 名普通人,和 60 位自称对电磁波敏感的人参与实验结果发现,那些自称敏感的人,即便根本没有启动电磁波磁场的机器,只要假装告诉他们有电磁波了,他们的头疼程度均大幅上升,显示反安慰剂效应发挥强大作用另外一个有趣的实验是 2011 年哈佛医学院做的他们针对关节炎的病人做了一个双盲对照实验一共 100 位病人参与了实验给药前这些病人均被要求记录对关节炎药物的印象然后给予他们同样的药物结果发现,如果一个病人服药前就对某个药物持有很不好的印象,比如副作用大,毒性强,那即便是在服用完全不是药物的安慰剂,这些病人也会表现出强烈的副作用,显示反安慰剂效应强烈影响病人对药物的反应但是,反安慰剂真的可能强大到引发死亡吗?另一个让人惊恐的调查发现,在美国的华人,如果生在某个被认为对某种器官健康不利的生肖年,他们死于这个器官疾病的几率会比其他年出生的人增高。
比如猴年出生的人,因为中国风水和中医认为猴年五行属金,金为燥,燥气通肺,所以猴年出生的人容易患与肺相关的疾病结果发现猴年出生的华人,与其他年出生的华人相比,死于肺病的年龄要提前 5 年而在美国的其他种族人群则没有这个现象只有你相信这个传说,才可能影响到你的身体健康意大利的医生们在研究肠乳糖不耐的病人的时候,发现那些认为自己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即便实际喝下去的是葡萄糖(葡萄糖不含乳糖,不会引起症状) ,仍然有 44%的人出现强烈的乳糖不耐的反应,比如腹痛,腹泻《纽约时报》曾经报道过一个典型的反安慰剂效应的病例在一个临床抗抑郁剂药物实验进行当中,部分志愿者拿到了一种新药其实这是为了实验需要用玉米粉做成的安慰剂,但是事前志愿者被告知这是一种新型药物,可能有很多副作用其中一位志愿者也许是抑郁过度,决定拿这种新型的有“强烈副作用”的药物自杀她一气吞下去 26 片尽管实际她吃下去不过是一小把玉米粉,但是她的血压激烈下降,差点丧命语言的力量反安慰剂效应和安慰剂效应一样,医生的暗示和语言的影响巨大一个临床试验中,一群前列腺肥大的病人被给予了常用的非那雄胺一半病人被医生事前告知这个药会引起勃起障碍,另一半被告知没有副作用。
结果,被告知有副作用的一半病人中,44%出现了勃起障碍,而未被告知的人只有 15%另外一个德国做的实验中,一部分癌症病人被告知接下来要使用的化疗药毒性很强,会出现脱发,皮肤干燥等等而另一部分病人则被告知接下来使用的是普通药物,副作用很小结果认为自己接受的是化疗药物的病人真的出现了严重的毒性反应,而另外一组病人则轻很多此外,颜色鲜艳的药物,比如鲜红的化疗药阿霉素,往往会造成比透明无色的化疗药更大的不良反应,患者的排斥感更强,也是同样的道理医生的措辞甚至也能影响反安慰剂效应美国麻醉师做的一个实验,实验对象是临盆生产的妇女这些妇女都接受椎管穿刺做麻醉无痛分娩麻醉师对一部分产妇说:“我们现在在给你做局部皮肤麻醉,这个麻醉会麻醉你的痛觉神经,这样我们做腰穿的时候你就不会感觉不适了” 而对另一部分产妇说“你马上会感觉剧烈的针刺疼痛这是整个麻醉过程中最糟糕的部分” 结果发现,听到后面一句话的产妇在做麻醉时都表现出强烈的痛楚,而听到前面一句话的则好很多既然反安慰剂效应这么强,又会对患者带来不利的影响,临床医生就被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医疗伦理准则要求医生尽最大可能告知病人某种治疗或者药物的可能的全部副作用。
而另一方面,这种全盘告知又会导致病人出现反安慰剂效应因而真的出现甚至加重痛苦的不良反应,这与医疗的目的相违该怎么办?也许更加斟酌的措辞能起到既不隐瞒又尽量减低反安慰剂效应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医护人员总是会不经意地用负面的暗示或者语言与患者交谈,比如“你最好不要剧烈运动,不然可能会瘫痪” , “这个操作可能会比较难受,你也许会呕吐” 也许,换成“如果你好好休息,你会恢复很快” , “这个操作会对你病情诊断有很大帮助,而且我们会尽量轻柔,减轻不适”会更好一些善于避免反安慰剂效应,加强安慰剂效应,也是一个不可缺的技巧心脏专家、诺奖得主 Bernard Lown 博士曾经说:“语言是一个医生最为强大的工具,但是,语言也是双刃剑,既能缓解病情,也能带来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