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阅读理解专题51 文学类文本之修辞赏析(知识梳理+练习)(含答案).docx

81页
  • 卖家[上传人]:徐**
  • 文档编号:595933557
  • 上传时间:2024-12-1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52.15KB
  • / 8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专题51 文学类文本之修辞赏析(原卷版)【考点解读】从中考的角度来看,《课程标准》中对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及考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能理清思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2. 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 能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4.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5. 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6. 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通过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等多种阅读方法,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7. 能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体会作者的态度和观点,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总之,这些要求旨在培养初中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使他们能够从文学类文本阅读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知识积累从《课标》与《考纲》的角度来看,“文学类文本之修辞赏析”这一考点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明确的考查指向《课标》要求学生能够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语言美,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效果。

      在这一要求下,修辞赏析成为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的重要途径《考纲》对这一考点的具体规定如下:1. 常见修辞手法的识别:学生需要准确辨别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常见的修辞手法这要求学生对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有清晰的认识,能够从文本中迅速判断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2. 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分析:3. 结合语境综合赏析:要求学生不仅能单独分析某种修辞手法的效果,还能在具体的文学作品情境中,综合考虑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它们与作品的内容、情感、主题等方面的紧密联系,从而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总之,“文学类文本之修辞赏析”这一考点是对《课标》中文学欣赏和语言感知能力培养要求的具体落实,也是《考纲》中考查学生文学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内容 【考点点拨】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比、反复、对偶、排比、双关、反问、设问、反语、用典……中考中,对于句子的修辞赏析考察频次极高,几乎是作为必考点进行考察的。

      一、提问方式1、文中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效果/作用?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文中划线句子进行赏析二、修辞分类及作用比喻1、定义比喻,即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3、分类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主要分为三种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例:我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就像早晨八点钟的太阳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变成乙例:外面是雪白的雪花的海洋,远处的草地已变成了鹅毛地毯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4、作用(1)把……比作……,生动形象写出了……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5、注意点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⑴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⑵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比拟1.定义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2. 种类:(1) 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事物“人化”2) 拟物 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判断下列比拟句的种类:A.他骄傲自满,取得一点成绩,尾巴就翘得天样高. (拟物)B.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顶风冒雪,樱花不是也能舒展笑脸么?(拟人)C、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D、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拟物)E、老支书直截了当地下达了任务:“让你带一队人马把黑龙潭的水牵到山下的坝子里来 (拟物)3、拟人的作用(1)赋予……以人的言行/感情,使其人格化,生动形象写出了……4、比拟与比喻的主要区别比拟意在“拟此为彼”,彼此交融,常常体现在动词上,而拟体始终不出现;比喻意在“以此喻彼”,彼此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常常体现在名词和名词短语上,喻体必不可少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夸张1.定义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2. 分类⑴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的“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⑵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实说的“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例:在这里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⑶超前夸张用一件事物将来的将来可能出现的结果来形容这种事物现在的状态,或把一件事物将来的状态提到现在的状态之前的夸张手法例: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 看她的脸庞,还没端起酒杯,就已经醉了” 3.作用(1)突出……的……特征,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对比1.定义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2.例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春天的雨细腻柔媚,夏天的雨粗犷热烈3.作用(1)把……与……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使……形象更鲜明,让读者感受更强烈排比1.定义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2. 例句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3.作用(1)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强调……(2)加强文章节奏感(3)加强……语气,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反复1.定义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2.分类⒈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⒉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例: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3.作用(1)强调……的意思,富有感染力对偶1.定义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2.例句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3.作用(1)整齐匀称,节奏感强(2)高度概括,易于记忆(3)朗朗上口,有音乐美感设问1.定义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强烈情感2.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3.作用(1)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反问1.定义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2.例句我呢,难道没有该责备的地方么?3.作用(1)以疑问形式表达肯定/以疑问形式表达否定,强调……(2)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引用1.定义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2.类别引用可分为明引、暗引两种明引指直接引用原文,并加上引号,或者是只引用原文大意,不加引号,但是都注明原文的出处;暗引指不说明引文出处,而将其编织在自己的话语中,或是引用原句,或是只引大意3.作用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可增加文章文学色彩/诗意/趣味性/增强表现力/说服力反语1.定义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来的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2.例句(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3.作用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讽刺揭露……/表示……的感情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你笑得很甜”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我听见了她那闪闪烁烁的笑声 远处隐约飘来阵阵香味,似有似无,如有悠扬的乐声,时断时续 天上的星星越聚越多,闪闪亮亮的,特别闹 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犹如婴儿的棉肚兜一样柔软.顶真1、概念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例句: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2、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3、我出了村就过了河,过了河就进了城4、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5、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2、作用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互文1、概念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2、分类(1)单句互文 (即在一个句子中的互文) 所谓单句互文,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补充。

      例如: 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将此句 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理解,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怎么也讲不通意思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从字面上看,“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关塞”之意但不能理解成“月亮还是秦时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而应解释为: 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句中的“秦”、“汉”、“关”、“月”四个字是交错使用的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怆2)对句互文 (也叫互文相补) 对句互文就是对(下)句里含有出(上)句已经出现的词,出(上)句里含有对(下)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说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