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点4 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 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pptx
22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中华文明早期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具有“一元”宇宙观和“有中心多支一体”的格局元”是根本源头之意,距今,8000,多年中国大部地区有着“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一元”宇宙观,这是文化上的中国能够融为“一体”、政治上的中国“分裂时向往统一、统一时维护统一”的根源所在,是将具有共同基础的多个支系的区域文明社会统一起来形成的特殊文明,可称为“天下文明”模式天下文明”模式,以及敬天法祖、诚信仁爱、和合大同等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跌宕起伏而仍能连续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根基所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秦汉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时期如果仅立足断代史,秦汉文明的特色似不鲜明;如果立足整个中国史乃至世界史,秦汉文明的特征则极为显著秦汉一统天下,终结了春秋战国持续数百年的纷扰动荡之局,中国古代文明获得巨大飞跃,在政权体制、社会面貌、文化思想等方面奠定了其后,2000,余年中国社会的基本框架认真总结秦汉王朝的作始之功,有助于全面认识中华文明的鲜明特征。
历史评论,知识点,4,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素养达成目标,了解汉朝采取的具体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重大历史意义了解汉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各自原因如何认识汉武帝的文韬武略对西汉强盛局面产生的重要意义?,(,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如何设置探究性小问题,从两汉的衰亡中得出相关的历史感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知识点,4,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定都长安,史称西汉,2.,“文景之治,”,背景,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措施,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作用,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黄”: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初期黄老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并兼采阴阳、法、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一家之言,特点是“无为而治”黄老思想是汉初的统治思想思考:汉初尊奉“黄老之学”的主要,表现,及,意义,分别是什么?,【,辨析、思考,】,黄老之学,分析、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原因:,统治者能够吸取前代灭亡教训,轻徭薄赋;,好的政令能够执行;,气候条件适应农业发展;,国力较强,内部和平;,评价:,(1),积极:,治世之下,经济恢复和发展;,政治清明,社会矛盾缓和;,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
2),消极:,人民的赋税徭役负担仍然较重知识点,4,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3,汉初政治制度,(1),汉承秦制,(2),郡国并行,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地方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汉景帝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七国叛乱思考:上面两幅图片之间的关联是什么?,反映了西汉存在什么政治问题?,这一问题出现的根源是什么?,关联:汉景帝时期,晁错针对王国“尾大不掉”的现象,提出“削藩”的建议,结果导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政治问题:地方封国威胁中央集权的王国问题根源: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读图明史,】,汉初“七国之乱”,晁 错,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设立,“,中朝,”,,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选官制度,设立,刺史,,负责辖区内的巡视监察,任用,酷吏,,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知识点,4,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二、西汉的强盛,1,对内:巩固统治,【,构图解史,】,汉代的中外朝制度,实,虚,知识点,4,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二、西汉的强盛,1,对内:巩固统治,经济,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思想,尊崇儒术。
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归纳概括,】,董仲舒的新儒学,思考:,(1),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提出,“,尊崇儒术,”,主张的原因和目的2),我们应当如何全面认识这一主张所产生的影响?,(1),原因:各种学说盛行,扰乱人们的思想,妨碍“大一统”的实现目的:统一思想,巩固统治2),这一主张使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但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文化的长远发展知识点,4,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对外:开拓疆域,二、西汉的强盛,【,辨析、思考,】,秦汉的“大一统”,大一统:指国家在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思考:用示意图将秦汉“大一统”的表现展示出来知识点,4,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三、汉代的选官和监察,1,汉代察举制,(1),特点:,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2),内容,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知识点,4,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官员考核与监察,三、汉代的选官和监察,(1),上计制,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2),监察制度,中央,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地方,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刺史位卑权重,代表皇帝巡行郡国,【,构图解史,】,汉代的选官、监察和考核制度,知识点,4,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四、东汉的兴衰,1,王莽政权,(1),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2),改革,措施不切实际,引发绿林、赤眉起义,(3),灭亡,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2,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3,“光武中兴”,政治,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思想,重视儒学,4.,东汉衰落,【,构图解史,】,东汉后期的外戚和宦官专权,【,构图解史,】,东汉后期威胁王朝统治的四大危机,【,讨论、辨析,】,太学清议,清议是东汉时期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时论。
东汉自中叶以后,外戚专权,宦官祸乱,西羌侵扰,政治和社会上都表现着动荡和不安群聚京师的太学生目睹社会的黑暗,遂逐渐转移其视线于实际问题,于是时常议论朝政、品评人物,这就是所谓的太学清议思考:东汉太学生的清议运动体现了怎样的家国情怀?,提示:,太学生少年英锐,,敢于思想创新,,对于弊政言行较为勇敢,,有比较强的参政意识和责任担当知识点,4,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五、两汉的文化,史学,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写,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纪传体通史,汉书,:东汉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集中体现在汉赋、乐府诗上汉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东汉民间流行五言诗,科技,医学:,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数学:,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造纸术:,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布衣将相,指西汉开国诸将相中,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被称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专政和窦太后专权的现象,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亲属势力强大的表现,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挤儒学。
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得到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归纳概括,】,汉朝社会的特点,(1),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此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2),承袭秦朝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制汉武帝时设立直接由皇帝掌控的中朝,宰相职权逐渐转移到尚书令手中3),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度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的监察事务;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名,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4),承袭秦朝的郡县制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同时又兼有封国制,但仍以郡县制为主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5),承袭秦朝的上计制,加强对地方官的管理和控制6),承袭秦朝的田租、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7),在货币使用上,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继续使用圆形方孔钱在半两钱的基础上,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推行五铢钱总结提升,】,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知识点,4,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知识点,4,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牛刀小试,】,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汉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拥有郡和诸侯国共百余个,皇帝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规范中得以体现,汉朝延续了秦的很多做法。
然而,汉朝之所以能够国祚长久,得益于它善于通过摸索或者以渐进的方式变通秦的举措,而且经常颇不情愿地采用一些新的控制手段摘编自,美,陆威仪,哈佛中国史,第,1,册,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后汉书,仲长统传,大兴繇,(,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百姓财竭力尽汉书,谷永传,东汉外戚梁冀与宦官曹腾合谋,扶立尚未成年的桓帝从此“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1),指出史料一中汉朝延续秦朝的两项政治制度为了巩固空前扩大的疆域,汉武帝在监察制度方面采取了什么新举措?,(2),根据史料二,指出两汉衰亡的原因,这对加强国家的统治有何启示?,D,知识点,4,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22,广东卷,,2)“,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拓展延伸,】,列举,汉代解决王国问题的主要措施及目的,主要措施,相关做法及目的,汉,景,帝,削藩,接受晁错建议,削减王国封地,平叛,平定,“,七国叛乱,”,,并乘机收回部分王国官吏任免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无力对抗中央,设刺史,通过,“,六条问事,”,,加强了对诸侯王的监督,酎金夺爵,借口酎金成色不足,剥夺诸侯爵位,减少诸侯国数量,附益法,限制朝中大臣结交诸侯,左官律,官吏违反规定私自到诸侯国任职,要追究刑事责任,以此剥夺诸侯任官权力,汉,景,帝,阿党法,诸侯有罪,中央派遣的傅相不举报,则傅相有罪,重至弃市,以此加强对诸侯的监督,私出界罪,诸侯国王不经中央同意不得擅自离开封地,违者降为侯爵,以防诸侯互相串通,非正律,诸侯无嫡,一律降为庶人,以减少诸侯数量,皮币政策,要求大臣进献贡物,必须高价购买中央的白鹿皮,借以削弱诸侯财力,改革币制,收回王国铸币权,削弱其财政实力,东汉,奉朝请,用朝廷任命的国相替代王、侯管理封国,实现对王国的直接控制,文献记述,出处,(,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贾谊,过秦论,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后汉书,班固传,1,(2022,湖北卷,,2),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