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师配置标准亟需新思路.doc
3页中小学教师配置标准亟需新思路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质量直接决定教育的质量然而,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因为种种历史原因,现行教师配置政策无法满足新时期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需求,更无法确保让每一名学生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教学质量一是现行教师配置标准无法满足新课程对教师数量上的要求现在全国中小学校教师配置标准执行的是200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4号)》文件的规定,采用的是师生比,即初中:城市1︰13.5、县镇1︰16、农村1︰18;小学:城市1︰19、县镇1︰21,农村1︰23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按照标准班额初中每班40人计算,一个规模600人左右的县镇初中学校要分为15个教学班,按照1︰16的标准计算,只能配置教职工37.5人,每个班只有2.5名教职工按照国家课程计划标准,9年级有13门课程,8年级有12门课程,7年级有11门课程,从数量上分配,每个班2.5名教师需要负责10门以上的课程试问,这样怎能满足教育教学正常开设课程的需要?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为了解决数量上的问题,学校只有通过采取大班额、教师编制超编、或是请代课教师这三种途径解决。
这是造成现在学校教师一方面超编严重,一方面教师任课实际短缺的主要原因二是现行教师配置标准无法保证新课程对教师质量上的要求还是以600人左右的初中学校为例,全校37.5教职工负责13+12+11=36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每一门课程只能分配有1名教师因为教师人数不够,绝大多数教师兼带多门课程最多的老师兼代6门课程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一名教师代多门学科,在主观上肯定是有主次之分的,客观上也没有精力照顾好每一门学科里的每一名学生,这样的教学质量能有保证吗?学科教学没有专职教师又怎样保证学校教学质量?专职与兼职至少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都有区别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只有少数学校的少数学科是专职专任教师,绝大多数的小学科基本上没有专职教师,更不用说是科班出身的专职教师有些学科的知识并不是通过所谓的转岗培训加上那个三两天自学就可以成才的在教师自己都没有学通学懂的情况下,又如何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三是现行教师配置标准没有考虑到教师个人的实际困难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对部分教师的进口把关不是很严,有少数教师因为自身的年龄或知识储备无法胜任新课程的要求,无法上讲台,另一方面,有的教师因后天患疾病或家庭矛盾等特殊原因而无法进教室,这部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以上,在数量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后天因素又没有考虑到,教师的年龄老化和学科结构的矛盾就凸显了出来。
四是现行教师配置标准没有体现公平性原则现在,农村生源正逐渐萎缩相对成班率低的实际,现行教师配置标准农村不仅与城市不一样高,而且还比城市的要低,以其村小不足200人的学校,按标准只能配置9个教职工,除去体音美刚性要求要配专职教师,那么只剩下6个教师带6个年级的所有课程,有的教师最多兼带6门课程,试想,这对农村的孩子公平吗?因现行教师配置标准过低,导致大部分中小学校教师实际需求短缺综上所述,现行中小学教师配置标准亟需修订,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配置标准应综合考虑教师每周工作量、师生比、师班比、学科教师专职化、专业化,教师病休和培训,以及向农村学校倾斜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设定中小学教师配置标准教师的问题不解决好,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素质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等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