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家行,刘振龙:运河南旺枢纽文化考.pdf
6页收稿日期:1998 - 05 - 04 本文作者:① 汶上县水利局高级技师 县政协委员 272500 ② 汶上县水利局工程师第19卷第5期济宁师专学报1998年10月 Vol. 19 No. 5Journal of Jining Teachers’CollegeOct11998运河南旺枢纽文化考陆家行 刘振龙摘 要 南旺枢纽工程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完善繁运于明清,营运五百余年,为促进我国五个世纪的物质文化交流谱写下千古绝唱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与都江堰相媲美南旺一代人杰地灵,运河文化,渊运流长关键词 京杭大运河 南旺枢纽工程 戴村坝 漕运 运河文化清汶滔滔来大东,自然水脊脉潜洪 横川舜注势非午,济运分流惠莫穷 这是清乾隆皇帝六巡江南过南旺所题诗 一首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文人商贾,曾在南旺留下数以千计的优美诗篇,由此窥一斑,可 见繁运五百年之胜景有至今在南旺广为流 传的一首民谣为证:“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北 有北京,南有南旺 ” 过南旺的济州河始凿于元代,南旺枢纽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完善繁运于明清,营运五百 余年南旺枢纽是沟通南北航运的大动脉 南旺枢纽为促进我国五个世纪的物质文化交 流谱写下千古绝唱。
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 与李冰父子的都江堰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它是镶钳在祖国大地人造银河上的一颗璀灿 明珠,将永芳百世、 流传千古,为世人传颂下 面分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 南旺枢纽的形成及历史功 绩 京杭大运河始开于春秋时期,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挖了南起扬 州,北到淮安沟,通长江、 淮河的一条河渠,名 曰 “邗沟”,为现在的江南运河开创了雏形晋 废帝太和四年(公元369年) ,江左权豪桓温从任城(济宁)西边的巨野湖到方舆(鱼台北)挖 了一条河,名曰 “桓公沟”,为后来的山东南运 河奠定了基础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 ,隋 炀帝重挖了邗沟,后又开挖了北自京口(镇江)南到余杭(杭州)的运河 — — — 江南河,也就是现 在的南运河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 帝开挖了一条引沁水南通黄河北达涿郡(今北 京地区)的运河,名为永济渠(一名御河) ,其下 游从临清到天津就是现在的南运河北段,从天津到通县的一段就是现在的北运河皮日休 写诗赞扬隋运河开凿工程:“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与禹论运 不下多 ” 到了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 ,元世祖忽必烈建都燕京,为了南粮北运,采纳了汶上 籍人士马之贞的建议,自任城(济宁)向北至须 城(东平)安民山(安山) ,开挖了一条长达150 里的运河 — — — 济州河。
把泗水与济水沟通起 来于至元廿六年(公元1289年)为解决南粮北运中东阿至临清的一段陆运困难,又开挖了 东平到临清的一条长达250里的 “会通河”,始 能引汶通济直通永济渠(卫运河) ,至此山东的 南北运河正式形成这两条河的南北两端也 就将京杭大运河沟通起来,成为我国千百年来·68·南北运输的主要航道 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四月,黄 河水暴溢,决原武黑洋山,漕州郓城两处决口漫安山湖,元开会通河遂淤自济宁到临清380里舟不可行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政治、 军事、 经济 中心全部北移,再加上北方鞑靼族犯边的威 胁,军用粮饷从年额250万担增加到300万 担,全靠河海兼运和陆路转运 “自海运者,由直沽至于京;自江运者,浮于淮,入于河”,再由 阳武发山西、 河南丁夫,陆路170里入卫河 于陆置八递运所,每所用民丁3000、 车200 辆,岁久民困其役,当时河运岁只十万余担 海边路途险运,海盗猖獗,且风险浪大,“米粟人命论蛟宫,而填巨浪,无岁无有”,陆路转运, 越山过峰,尤其是茬平一段低洼地,夏秋霖潦, 车牛跋涉其间,更是艰辛万状,途中人死伤无 数,岁耗资常以亿计,民苦不可堪言这一漕 运艰辛之状,也引起明王朝对恢复会通河的重视。
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济宁州同知潘 叔正奏曰:“旧会通河四百五十里,其中湮淤不 过三分之一,如果加以疏浚,通行船只,就将大 有利于漕运 ” 永乐皇帝钦命工部尚书宋礼,经 考察后率民工1615万人疏浚会通河并由山东汶上袁口一带左徒20里(一说50里) ,开一 新河至寿张沙湾入运河故道 但河成无水,宋礼等人虑有杀头之罪,日 不能食,夜不能寐宋礼布衣微服访白英于彩 山之阳,白英献奇策遂参于治运工程按照白英的设计,首先选取了南依松山之 麓,北5里与龙山对峙的戴村拦大汶河筑坝, 当时筑的全是土坝全长五里十三步(2883 米) ,并留取坝河口不坝,旱时只用刮沙板作一 沙坝,作为溢洪口又在坝上游南岸开挖一条长达80余里的小汶河,利用旧沟沿走高地,弯 曲迂迥,抵南旺入运河分水济运并在汶运交 汇丁字口,筑砌了一道220米的迎水石坝,坝 中间为一分水石石 发,靠石石 发的偏差度控调水 量,以三分向南达于淮泗,七分向北达于漳卫,即为至今民间流传的 “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 之说为保漕运又设立了安山、 南旺、 马 场、 朝阳四湖为蓄水柜,在兖州、 青州、 济州三 府境地挖掘三百余泉,分为:分水、 天井、 鲁桥、 邳州、 新河五派水系济运。
并着重开挖治理了 济运之重分水派诸泉及南旺三湖,汶上的泉河 就是那时形成的为节节调蓄,便于通航,又 南至徐沛建闸21座,北到临清建闸17座配 合南旺三水柜,建有进水闸、 积水闸、 平水闸、减水闸措施连环,科学地解决了引水济运的 问题,使引、 蓄、 分、 排、 保有机地结合起来,可 谓巧夺天工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 ,漕运通而海运 罢万樯粮艘连帆直上,岁400万担皆取道于 此南旺枢纽工程形成一个完整体系,使河湖 相连,泉渠交织,对我国南北物质文化的交流, 对沿河两岸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工 部尚书李遂疏建宋公祠提出:“功莫大于治河, 政莫重于漕运 ” 请康熙皇帝把平三藩、 河务和 漕运这三件事视为头等大事,写下来挂在宫中 柱子上,以备望视不忘出访至南旺时,心悦 诚服地说:“朕屡次南巡,经过汶上县分水口, 观遏汶分流处,深服白英相度开复之妙 ” 民国 初,来访的美国水利专家方维因曾无比敬佩地 说:“此种工作当值十四五世纪工程学的胚胎 时代,必视为绝大事业,被古人之综其事、 主其 谋而遂如许完善之结果,令我后人见之焉得不 敬而崇耶 ” 二、 文化名人影响百世 从吴王夫差沟通江准,到隋炀帝沟通绕道 洛阳的大运河,从初元年间运河中段的更新贯 通,到明清两代的改造疏理,生动反映了中华 民族古代文化发展光辉进程,体现了我国古代 劳动人民的力量、 气魄和智慧。
在长达2400 余年的中国运河发展史上,先后涌现出许多堪 称当世一流的水利家如曾经为更新改造大 运河做出杰出贡献的元代汶上籍人氏马之贞 和明代汶上籍人氏农民水利家白英,以及治理 会通河杰出的官宦代表工部尚书宋礼,他们的 不朽功绩和名字,紧紧与大运河溶为一体,为 中华民族赢得了引以自豪的荣誉虽然他们·78·与世长辞已五六个世纪,但他们的英雄业绩, 他们的博大胸怀,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极大的爱 国主义热情,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目中 汶上自古人杰地灵,不愧为一方丰水宝 地古为汶上草桥人士的秃尾巴老李治水神 话全国传颂孔子曾在汶上做过中都宰,马踏 湖畔设有孔子钓台泊 《汶上县志》 记载,孔子 钓鱼台在朱庄南半里许尚书吴岳,廉政业绩在汶上大地广为流 传吴岳,字汝乔,号望湖(1501—1568) ,南旺 人士,31岁中进士,才华横溢,刚正不阿连连 升迁,嘉靖末年升任南京吏部尚书上御奖 之,同宰相严嵩之子严世蕃并列为优然感愤 有损其人格,遂毅然辞官归乡,乐隐于此吴 岳为政廉明,两袖清风,其高风亮节,留芳百 世,众人称颂文人赵增挥手作诗云:“挂冠归 作把纶人,劲节高风谁与亲,望湖先生三界梦, 蜀山影绪百年身。
” 三、 名胜古迹流芳千古11 南旺分水古建筑群 建筑群位于运河西岸,为避免汶水冲击, 迎分水口建一宽4米,长200米的石石 发岸,中 建一鱼脊形的分水石石 发,急流首冲石石 发,浪 花翻卷,涛声震天,形成 “清汶涛涛来大东,济 运分流惠莫穷”,“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 的 壮观场面,似诗?似画?是巧夺天工的妙手杰 作! 石石 发岸上留有四处宽约两米直通水面的 台阶官宦客商游人可由此下船拾级而上步 入建筑群有巨石琢成八个水兽,有序地排列 在台阶顶端的两侧,面对运河,有鳞、 尾、 耳、 口、 眼等,虎视耽耽,面目狰狞,使人望而生畏 石石 发岸上竖有12座石柱,以便往来船只挽缆 于此 正对分水口的建筑是龙王大殿,长21米, 宽15米,高13米,飞檐斗拱气势宏伟,殿内塑 有龙王神象等共22尊,神态各异,维妙维肖, 栩栩如生殿内上方并悬匾额30面一进殿 门便有 “劈流神勇” 四字两旁配有 “广济分 流” 、“疏流利运” 等匾典型建筑还有 “水明楼”,模仿天安门建筑 形式楼台宽18米,长25米,高4米,台下中 间有一城门洞式的通道,并装有园头大门从石石 发岸拾阶而上,入此门再过一厅可达禹王 殿。
台基上的水明楼宽10米,长8米,清书法 家松年书 “水明楼” 三字悬于楼上楼前檐左 边有 “四山朝拱” 、 右边有 “二水分流”,中间是 “银汉分光” 三面匾额,配以木棂石案,凭栏四 眺,运河逶迤,汶水滔滔,帆船往来,俯视小憩令人心旷神怡 另外,建筑群还包括,禹王殿、 宋公祠、 白 公祠、 关帝庙、 观音阁、 莫公祠、 文公祠、 蚂蚱神 庙及和尚禅室等,共十余院落,其布局协调院 落错综各异,迂回路转、 柳暗花明、 修竹翠绿、碑碣林立、 庙宇巍峨别致,使人深感宏伟壮观、 古朴幽雅21 望湖亭 望湖亭建于分水口处,汶河北岸明清浚挑 淤所筑高出地面60多米的土山之上亭上刻有对联 “四山朝拱三湖月,一水绿分两岸春”, 横披匾额是 “望湖亭” 三字亭中设有矶石凳, 游人可以坐亭对弈,纳凉歇息,环顾四周,妙趣 横生近观,另三处土山与之相伴而立,运河 上帆船粮艘穿梭而往,商贾游人,上上下下络绎不断,钟鼓楼内钟声阵阵,字纸楼内,香烟缭 绕,屡屡不绝南望,蜀山湖中的蜀山寺碧波 之中若飘若浮隐约可见;北瞻,马踏湖畔孔子 钓鱼台遗址,依稀能辨;西观,南旺湖中蚩尤豕 古阚城春秋鲁国九公墓之风光尽收眼底运河西岸,堤岸垂柳鸟语花香。
夜晚,湖中波光 莹莹的月影,鱼火点点的帆船,是诗?是画? 使人难分天上人间!31 蜀山寺 蜀山如蘑菇状,占地约20亩,山顶有10余亩开阔地,山上花草争妍姹紫嫣红,苍松翠 柏郁郁葱葱,林中鸟雀噪鸣别有一番情趣 当地传说,古时天下有三座山,一为泰山, 二为华山,三为蜀山而蜀山为活山生长迅 速,日升尺余磨天铮铮,致天庭动,天将惊,玉帝动怒,遂遣一天将执神锄锄之,锄成一座山·88·顶平平的小山,蜀山被锄致死 《尔雅释山》 曰:“蜀者独也,屹立波心,若漂若浮,望之如螺 髻焉” 周围碧水环绕,水天一色立巅而望,“夏秋间,菱荷乍蒸,菱菰云沉,鱼舟款乃,鸥鹭 翔集 ” 山前一望无际的芦苇,鸟雀喳喳,苇波 荡漾,山后山西数百亩的莲藕,绿叶如伞,莲亭 玉立,点点菱荷有的尖角初露,有的羞涩吐蕊, 有的妖艳盛展,花香袭人招蜂引蝶,似珠似玉 似星坠九天?渔船不时往来,翠歌四起,青青的山,碧碧的水,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鸟语花 香,渔歌相诵是仙境?是桃园?神仙难辨! 庚子举人邑人赵绵 《蜀山湖雨中观莲》: “好雨随风洗霪翎,扁舟摇曳入空冥旷怀时 空陶樽绿,疏性常同阮跟青近远渔人依岸位,沉浮鸥鸟傍花亭诗成湖山摇峰碧,潦倒 何妨醉复醒。
” 蜀山寺建于明永乐年间,掩映之绿翠,碧 水间相传,当时为一南方富豪举子进京应试, 自恃才情出众,夸下海口,不料三榜出示名落孙山,无颜返故里,见蜀山清静幽雅,故出家建 寺于此 寺中最著名的为圣母殿,此殿长18米,宽10米,高8米,六檀五间,二檐多脊挑角飞檐 斗拱,雕梁画栋,妙肖精巧,展翅欲飞的绿瓦鸟脊栩栩如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