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科技视角浅析《猫的摇篮》的生态后现代主义观.docx
6页从科技视角浅析《猫的摇篮》的生态后现代主义观 胡荣珂(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872)[来自www.lw5U.coM]Reference:美国著名后现代主义作家冯尼古特在《猫的摇篮》中批判了现代社会科技至上的观念他以九号冰的隐喻展示了这一现代性思维框架下人与社会、科技与道德分离的扭曲人格意识,探究了现代性二元对立观对人类的思想禁锢冯尼古特对现代人类的警示不言自明:人类如果不变革现代性科技观并重构和谐生态价值观,则会在非人化的自我毁灭道路上越走越远Keys:《猫的摇篮》;科技至上;二元对立;生态后现代主义I06.4 :A:1673-2111(2012)03-0015-02“假如我是一个年轻人,我就要写一部人类的愚蠢史”一颗原子弹使日本长岛夷为平地,万能的九号冰让圣洛伦所岛民走向毁灭-美国著名后现代主义文学家冯尼古特在《猫的摇篮》中描绘了一个沉重的故事背景;以其惯有的讽刺剖析了病态的社会价值观冯尼古特在技术统治论上的一贯反对立场,使我们从书中窥见作者对现代社会中由技术统治盛行的意识形态导致非人化的哀悼1 科技与人性异化:科技至上的现代性思维科技在社会的主导性在《猫的摇篮》一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反映。
文章开篇的题目是“世界末日”:主人公乔纳就1945年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事件报道,“要强调那与炸弹有关的‘人性’方面而不是技术方面的事情我向布里德博士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在暗示原子弹制造者们都是对人类进行屠杀的罪大恶极的帮凶”,而科学至上的观念以强硬的姿态反抗和驳斥主人公的诉求,科学即真理的信条不仅在以布里德博士为首的科学家群体中得到体现:“新知识是世界上价值最高的商品我们获得的真理越多,我们也就越富足”,更被以圣洛伦索统治者“爸爸”为代表的统治阶层加以神话:“科学才是降龙伏虎的魔术”自启蒙运动以来,科学以其客观理性逐渐获得崇高地位,俨然成为指引人类通向真理、帮助人类摆脱困境的捷径正如塞尔日莫斯科维奇所言:“人们心甘情愿地称科学为现代的宗教, 认为它远比被其取代的诸多宗教要神圣得多”,“对很多人来说, 从正面来讲, 科学永远正确, 从反面来讲, 科学永远不会犯错, 正是这一专断信条使科学容不得半点批评”现代社会中,科学至上成为被神化的信条,其严谨的事实支撑是引领人类接近客观真理的唯一途径布里德博士、统治者“爸爸”都是这一主流社会观点的拥护者这一现代性社会观在科学家群体中表现为人与社会、科技与道德的分离。
原子弹之父、九号冰的发明者菲利克斯霍尼克博士即以“科学与道德分离”的人格形象进入读者的视野:“继原子弹爆炸,也是继美国认识到一个原子弹就能使一座城市夷为平地后,一位科学家对父亲说:‘科学现在终于知道什么是罪恶’你知道父亲怎么回应吗,他反问道‘什么是罪恶’?”霍尼克博士对于世俗社会、人之常情的淡漠闪现着科学理性主义的影子科学理性以科学理性为行事依据本无可厚非,但本书中这一人格反映出极端现代性,即知觉和情感被放在了与理性完全对立的位置上在这种现代性思维框架中,科学原本的客观理性演变成抽离社会的冷漠,霍尼克博士正是与社会抽离的人格的缩影冯尼古特曾在采访中提到,霍尼克博士的形象来源于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他指出:“对于自己从岩石挖掘中得到的技术究竟会落入什么人手中以及被怎样利用-他都毫不关心任何被发现的真理原本是美,但真理被掌握在谁的手中在他看来事不关己”莫兰在分析科学家道德责任滑坡这一现象的根由时指出在现代性思维中,科技与社会价值被硬生生分离了,“也就是说从它的内部排除任何伦理学的管辖权; 在消除科学认识的主体的基础上建立它的客观性的公设”即社会价值情感不在科学理性的包容范围内,于是“责任性因此是无意义的和非科学的。
研究者从原则上和从职业上来说都是不需负责任的”科技与道德的分离使科技失去了社会良心的约束,其巨大的能量失去控制,误导人类走向技术专制的偏执境地,使人类自食苦果科技至上的现代性思维使大众被科技掌控,真实的人性受到压迫除科学家群体和统治阶层外的社会大众对科技的无条件信仰更是折射出科技绑架人性的现实对霍尼克博士的三个孩子而言,技术是非社会性的冷冰冰的工具,以谋取利益弗兰克以九号冰换来在圣洛伦索岛国受人崇敬的地位,他也十分清楚九号冰给安吉拉和牛顿带来的利益,他反驳安吉拉:“我给自己买了一份工作,而你买到了你亲密的丈夫,正如牛顿在科德角买到与一个俄罗斯侏儒共度一周的时光”科技至上的信条在他们身上反映为冷漠、过度物质化和欺骗的扭曲人格而圣洛伦索的岛民既是不公正待遇的受害者,也是“非人化”的主体:愚昧无知、麻木不仁恰恰是受到科技至上观压迫的病态社会意识形态莫兰指出:“这个解放人的科学同时[来自WWW]也带来奴役人的可怕的可能性, 这个生机勃勃的认识也产生着消灭人类的威胁”过分依赖科技提供的广泛可能性使人类演变成为科技的附属品,和谐的社会观受到抑制,技术统治下的人性异化使人类在自我毁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 和谐社会观:生态后现代主义启示科技与社会抽离对立的现代性思维,已经以事实向我们展示了加剧的冲突和潜在的危险查伦斯普瑞特奈克指出:“现代史的每一个恶梦,其毁灭的层次和严重程度都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而水涨船高:毒气,鱼雷,空中爆炸,导弹攻击和原子弹”九号冰带来的毁灭与其说是科幻虚构,不如说是对人类的警示冯尼古特以现实中原子弹技术应用为契机曾做评述:“当我看到这种技术被用于毁灭一座城市以致13500条生命毁于一旦时,当我看到人们用这种复杂的技术制造核武器攻打日本时,我对科技曾经寄予的希望顷刻间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恐惧”科技至上的现代性思维造成了社会意识的盲点,技术乌托邦诱导人类以科学理性的方式解决现代社会危机,殊不知科技的无限制发展正是诸多现代危机的祸根,“人们不能采用导致危机的手段来解决危机”现代科技危机根植于二元对立的现代性观念中人类社会的独立进步建立在科技与道德对立,及科学理性与社会伦理分离的基础上斯普瑞特奈克指出:“在现代世界观中,一种救市的进步观将经济扩展和技术革新放在核心地位,现在政府关心的只是安全防御和推进扩张,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是尾随其后的”现代主义发展观认为科学是解决问题的万能法则,社会文化的发展是经济技术发展的自然产物。
但现实是“现代科学的发展重新导致了人的异化或人的自由的丧失导致了对精神文明和道德信仰的忽视,理性主义的总体化和整体性产生了近乎恐怖的思想禁锢和压迫人的意识形态”科技在客观事实的支撑下原本是促成人类对客观知识的去魅,然则物极必反,科技在现代社会中的垄断导致人类误将科学理性等同于真理,人性的伦理意识受到挤压,导致了科技与社会对立且不平衡的冲突解决的根本在于变革人类的科技观,重建和谐的生态后现代主义社会观冯尼古特在《猫的摇篮》中探究了在现代性思维框架下人类的自我禁锢;如果我们不对现代社会的二元对立性提出质疑,那么人类难以打破自我构建的牢笼,真实的人性也难以恢复斯普瑞特奈克呼吁真实的复兴,倡议人类做出意识形态上的转变,将人、自然与社会视为共生的整体,生态伦理和社会伦理应当被融合近人类社会的科技发展观中:“人类的一切努力都根植于生态社会的结构这是一个更大现实的动态过程,没有它,就不会有身体、自然或地方,就会只剩下孤零零的‘社会结构’”面对诸如核能、中程导弹等与日俱增的科技成果,人类亟需考虑如何打破社会意识禁锢以克隆技术为例:克隆技术宣布了人类永生的可能性,但是生态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提醒人类注意这种可能性随之而来的问题:给自然环境带来的极度压力,及给社会伦理带来的困惑扭曲。
人类、自然、社会应该是高度统一的平等的宇宙成分将人类,技术与社会视作兼容且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是一种全新的生态主义和谐社会观,科技与社会良心的结合能使真实的人性得到自由发挥Reference:[1] Vonnegut, Kurt. “Cat‘s Cradle.” New York: Dell Publishing, October 1998[2] 查伦斯普瑞特奈克. 真实之复兴: 身体、自然和地方. [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9[3] 王诺. 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当代西方生态思潮的核心问题. [J]当代西方研究2006(4)[4] 周远全. 现代发展观的后哲学向度批判:论查伦·斯普特奈克的“身体、自然和地方”. [J]政治与哲学. 2006(10)[5] Gunnell, John G. “The Technocratic Image and the Theory of Technocracy.” Technology and Culture.Vol. 23. No. 3 (Jul., 1982).392-416 -全文完-。












